誰在挑起全國經濟大梁?
01
這是2023年前三季度各大省份GDP數據:
從全國經濟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國GDP總量達91.3萬億,實際增速5.2%,名義增速為4.9%。
從省域經濟來看,廣東江蘇仍舊強者恒強,山東浙江你追我趕,四川湖北安徽表現搶眼,而海南GDP增速遙遙領先。
與去年同期相比,有哪些重要變化?
第一大變化是,湖北反超福建,重回季度GDP第7大省。
此消彼長背後,一方麵得益於湖北在後疫情時代的強勁恢複預期,另一方麵則與福建遭受的外貿衝擊不無關係。
其實,去年全年,湖北GDP已經實現對福建的趕超,而今年前三季度則將這一優勢繼續擴大。
第二大變化是,四川,正在不斷逼近河南。
去年前三季度,四川與河南的GDP差距還有7000多億元,如今已經縮減到3400億元。
事實上,四川消費總額已經先行一步,趕超河南,躋身第5大省。前三季度,四川社消總額達1.89萬億,以微弱優勢超過河南的1.87萬億。
第三大變化是,能源大省不再狂飆,多數省份GDP增速不及全國。
過去幾年,西北能源大省,當屬全國最為亮眼的增長明星,兩位數增長的比比皆是。
如今,從名義增速來看,內蒙古回落到4.2%,而陝西、山西分別回落到0.8%、0.1%。
可見,能源大省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經常隨著產能周期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而波動,這在過去已經發生過很多次。
02
從GDP增速來看,誰在狂飆,誰掉隊了?
海南,毫無懸念拿下了雙增速冠軍,名義增速10.4%,實際增速9.5%,超過全國平均增速4.3個百分點。
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麵是低基數效應帶來的結果。去年三季度,海南遭遇疫情衝擊,作為最大支柱的旅遊業遭遇空前衝擊。
今年以來,隨著旅遊全麵恢複,在演唱會經濟等助力下,海南消費迎來報複性反彈。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1%,堪稱最大貢獻者。
另一方麵,這幾年,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飛速推進,一係列政策利好正在顯現。
原本海南的支柱產業以旅遊業、房地產業、農業為主,如今正在形成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
一旦2025年海南正式封關運作,免稅低稅的優勢帶來的增長動力還會繼續凸顯。
03
陝西、山西為何慢了?
與之對比,陝西名義增速低於1%,山西名義上更是接近零增長,且名義增速遠遠低於實際增速。
為何會這樣?
眾所周知,我們常說的經濟增長,一部分是來自價格的增長,另一部分是來自實際生產的增長,前者不可持續,後者更契合現實。
衡量GDP增長也有兩大指標,一個是以現價計算的名義增速,另一個是扣除價格、通脹因素之後的實際增速。
一般而言,通脹現象更為常見,如能源價格大幅飆漲,會帶動名義GDP猛增,但工業價格一旦下降,名義GDP反而會出現萎縮。
陝西、山西都是如此。
兩省都是資源大省,山西是產煤第一大省,陝西則集原煤產量第三省、原油產量第四省、天然氣產量第三省為一體。
過去幾年,地緣衝突,導致能源價格飆漲,進而帶動資源型省份GDP狂飆突進。
如今,全球通脹不可持續,部分地區出現通縮的勢頭,工業價格走低,一些省份名義GDP增長開始明顯回落。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陝西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5.3%,山西PPI下降8.1%,顯著拖累了名義GDP增長。
這也說明,靠價格上漲得來的經濟增長難以維持,最終仍要回歸到產業本身。
04
外貿,正在成為影響區域經濟的最大變量之一。
大國博弈如火如荼,地緣衝突再起波瀾,全球產業大轉移仍在持續,加之發達國家衰退風險日益高漲,全球主要外貿大國無一不受到衝擊。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30.8萬億元,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6%,進口13.2萬億元,同比下降1.2%。
外貿形勢最大的變化,當屬東升西落。歐美市場有所萎縮,但新興市場取而代之。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對中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33.7%、6.7%和5.1%,均高於外貿整體增速。
顯然,與新興市場毗鄰且貿易往來頻繁的省份,將會從中受益。
可以看到,在各大省份中,出口增速最猛的當屬西藏、黑龍江、新疆,達到了40%以上的高增速,而吉林、海南、廣西等地也超過了10%。
這些省份的共同點在於,多為沿邊省份,坐擁眾多外貿口岸,且是地緣變局的受益者。
新疆與中亞,西藏與南亞,廣西與東盟,黑龍江與俄羅斯,海南與一帶一路國家等等,都是如此。
不過,這些省份即使外貿狂飆,但由於體量太小,難以對衝外貿大省所受的影響。
在主要外貿省份中,廣東、浙江、上海依舊保持增長韌性,而江蘇、福建、重慶、江西、湖南等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作為中國外貿第一大省,廣東為何扛住了壓力?
這與出口結構的變化不無關係。
受到全球產業周期及地緣變局影響,消費電子、紡織服裝等傳統出口產業遭受衝擊,但以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後來居上,成了新的增長極。
在新能源產業上先行一步的廣東,無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廣東的“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分別增長4.3倍、20.6%、29.6%。
當然,外貿變局仍在持續,沿海大省誰能頂住壓力,逆流而上,值得關注。
05
全力拚經濟,正在成為共識。
日前,央行增發1萬億特別國債,將全部用於地方防災減災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這1萬億並不在預算赤字之內,而是“空降”而來,由此導致預算赤字率從年初預算的3%,增加到3.8%。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筆萬億國債,將作為轉移支付全部給予地方,不用地方償還,最終由中央進行兜底。
要知道,上一次出現這樣的場景,還是在2000年,而曆史上年內預算調整的情況總共也就發生過三次。
而在特別國債之外,總額超過1萬億元的再融資債券已經鋪開,這些債務將用來償還既有的地方債務。
所謂再融資債券,其實就是借新還舊,雖然不能最終解決問題,但給當下的地方債危機帶來了一定的緩衝時間。
目前,全國25個地區披露的特殊再融資債券已突破了1萬億元,多家機構預測總額將會超過1.5萬億元。
種種特殊的安排,足可見國家層麵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視。
一旦有了這筆錢,地方政府的投資空間將會再度打開,對四季度GDP形成明顯的托底效應。
當然,無論債務如何置換,無論如何發錢,都隻能解決短期問題,用時間換空間,而最終的應對之策,隻有高質量發展一途。
所以,省域經濟無論短期如何波動,最終仍要回到基本麵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