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日本社會輿論,姿態放得非常低,已經不太把自己視為世界領先,卻透著一股“別掉隊,少犯錯”的氣息,這或許也是一種“可怕”。
撰文丨顧野
這兩天,有一條關於日本的消息在國內比較熱:日本的GDP將跌到世界第四。
據日本共同社10月23日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3年日本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從全球第三跌至第四,被德國反超。
據測算,2023年日本名義GDP約為4.2308萬億美元,較上年下降0.2%。另一方麵,德國增長8.4%至約4.4298萬億美元。
圖/網絡
這對日本人來說有多“難受”呢?1968年,日本超過當時的西德,正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半個世紀後,風水輪流轉,又被德國超過了,一個曆史性的輪回。
而且IMF還補刀:2026年,印度GDP也會超過日本,日本連第四位都保不住。
01
當然,日本GDP被德國超過,多少含有一些水分,日元相對美元貶值太厲害了,IMF的預測都是基於美元的,所以日本數據過於難看。
這麽說有點道理。到今年9月,日元對美元貶值約12%,自2022年以來貶值了28.93%,日元購買力已經是53年以來的低點。這麽大幅度的貶值,確實是誰也救不過來了。
但要說全是匯率促成的,倒也不盡然。自7月中旬以來,歐元兌美元貶值幅度也超過了5%。日本的問題無法甩鍋,日本的經濟學家也認為,這相當程度是人口減少和生產率提升緩慢等綜合原因造成的。
在國內,這條新聞甚至上了熱搜,其實在日本並不算特別熱,反響不大。這也很好理解,對於壞消息,日本人早聽麻了。
▲東京銀座(圖/圖蟲創意)
就在兩周前,日本經濟學者野口悠紀雄做了一個對比,2012年的時候,日本GDP在IMF認定的發達國家中排第13,2022年就掉到了27。而IMF認定的發達國家也就40個,日本很有可能掉出發達國家的序列。
而且更刺激的是,2022年日本的人均GDP甚至被中國台灣地區超過,而且未來還會被韓國超過。野口悠紀雄還特地說,把責任全推給老齡化也不對,韓國老齡化不比日本好多少,但經濟增長明顯比日本更快。
日本的經濟可謂沉舟側畔千帆過,昨天被中國台灣超過,今天被德國超過,未來大概率甚至要被韓國、印度超過。當然,這些並不是同一個指標衡量的,但側麵說明,日本經濟確實乏力,找不出什麽亮點。
如果去日本的書店逛一逛,看看日本報紙的標題,基本都是一片灰暗,全是唱衰之聲。
02
其實就在前段時間,在國內媒體上日本經濟似乎突然支楞起來了:日本內閣府公布的4—6月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速報值顯示,剔除物價變動影響的實際季節調整值較上季度增長1.5%,按年率換算為增長6.0%。
這個數字遠超預期,甚至讓習慣了高數字增長的中國網民都感到驚奇。受這個消息影響,當時日本股市大漲,市場一片樂觀,預測2024年度預計將突破600萬億日元大關,達到曆史最高點。
但顯然,這個數字背後有一些問題。比如6%這個數字主要是由外需推動的,外需增長達到7.2%,主要是出口和入境旅遊——很明顯,這屬於疫情後因素;可內需其實是1.2%的負增長,消費是很疲軟的。
圖/圖蟲創意
而且今年以來日本經曆了非常明顯的物價上漲,經濟景氣和工資增長在實際感受中幾乎被抵消。
有意思的是,10月23日在日本臨時國會上,首相岸田文雄連續說了三遍“經濟、經濟、經濟”,想表示對經濟的重視;結果隨後登場的在野黨議員直接反嗆,在物價上漲的背景裏,老百姓想要的是“給錢、給錢、給錢”。
但這似乎不影響當時一堆日本分析的文章出台,似乎日本經濟突然一劑腎上腺素下去,馬上站起來了,還要打十個。不得不說,這其實投射了很多情緒和想象,人們似乎都想看鐵樹開花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6%這個數字已經被最新統計修正了,現在的數字是4.8%。
03
平心而論,在很多方麵日本很明顯地在衰退。今天能說出名氣的日本企業,幾乎都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足以定義行業標準的產品,已經近乎消失。甚至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恐怕感興趣的都不多了,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是《埃隆·馬斯克傳》。
就像最近要被收購的東芝,1990年的時候營業額是210億美元,當時的蘋果是55億美元;到2020年的時候,東芝的營業額是286億美元,幾乎沒有多少增長,而蘋果來到了2745億美元,增長超過50倍;當然最新的故事人們都知道了,東芝被收購摘牌,蘋果的市值突破3萬億。
無論如何,這很難用諸如“產業升級”“一盤大棋”“海外還有一個日本”之類的話術來粉飾。這些國內自媒體常見的標題,恐怕比日本很多人都樂觀。
對日本不要投入太多想象,但這也不意味著它就不值一提了。事實上,一個認清現實、放下傲慢、開始務實的國家,也自有一種沉穩的力量。
比如最近日本一個新聞挺熱,台積電要在日本設廠了,2024年開始運營。不要以為這是多麽高端的合作,這裏生產的芯片是22—28納米級的,而台積電最尖端的技術其實是5納米和7納米,收益最高的也是這個層次上的。也就是說,台積電實際上是拿了一些邊緣生產線放到了日本。
但即便是這麽個過時的技術,日本政府依然掏fen了4000億日元進行支持。而日本媒體也解釋,雖然這個層次附加值不高,但這個依然有利可圖,而且汽車行業對這個層次芯片需求很大。
換言之,現在的日本並不挑,也不在乎多少“臉麵”——要知道,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芯片產量占世界50%。如今的日本社會並不太在意這是不是“遙遙領先”,隻要有利有好處,就都可以。
而且反應慢半拍的日本汽車行業,最近也開始要在純電領域發力了,幾乎所有的主流車企都公布了新的純電戰略。日本的媒體絲毫不避諱讚美中國在電動車領域的優勢,7月份日本經濟新聞發了一篇社論,標題就是《日本汽車行業應當謙虛地學習》。
圖/圖蟲創意
如今的日本社會輿論,姿態放得非常低,已經不太把自己視為世界領先,卻透著一股“別掉隊,少犯錯”的氣息,這或許也是一種“可怕”——它不需要做得多好,隻要別錯得過分就可以。
而且日本的就業率很高,醫療、教育非常成熟,這保證了日本有一個非常穩定的民間社會。日本社會已經很難看到巨大的民意起伏。這其實也是有潛在好處的,至少不會導致極化的政策搖擺,有助於維係一種可預期的發展空間。
東京大學哲學教授齋藤幸平寫了一本《人類世資本論》,主題是別把人口下降和經濟停滯視為危機,就平靜接受吧,別談增長了,把重點放到人們生活上,比如教育和醫療之類。想不到這書居然成了日本的暢銷書,賣了50萬本,多少也反映了日本社會的氛圍。
這或許也是一種能力,日本確實存在衰退,但是一種“高水準衰退”:哪怕數據不好看,但社會大體穩定,民眾生活水平上佳,技術能力保持相對優勢。當世界風雲變幻,這裏雖談不上風景獨好,但大體也能維係一種平靜和體麵。何況,你很難說它會不會等到某個機運。
當強刺激已經失效,當人口形勢、創新能力在短時間無法有根本變化的當下,努力維係“高水準衰退”不失為無奈但也明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