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評級!全國,又多了三個超大城市

全國人口大盤見頂,大城市人口仍在膨脹。

01

超大特大城市,迎來大擴容。

日前,住建部發布最新統計年鑒,透露各地2022年城區人口數據。

數據顯示,武漢、杭州、東莞三地城區人口突破1000萬人,集體躋身超大城市之列,自此全國超大城市俱樂部擴容到10席。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成都、天津早已晉級。

同時,蘇州、合肥城區人口雙雙突破500萬人,正式躋身特大城市之列,與南京、濟南、青島、西安等城市位列同一梯隊。

何為超大特大城市?為何一些總人口超過千萬的地市,不在其列?

根據國民經略創始人凱風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分析,一個城市的規模等級,看的不是全市常住人口,也不是戶籍人口,而是城區人口。

根據國家城市規模劃分標準:

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為超大城市,500-1000萬的為特大城市,300-500萬的為I型大城市,100萬-300萬的為II型大城市,100萬以下為中小城市。

城區人口,顧名思義,隻包括城區,龐大的鎮區及鄉村並不涵蓋在內,與國際城市接軌。

究其原因,我國的城市,更多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既有“城”的部分,也不乏大量縣域和鄉村。

有的城市麵積動輒上萬乃至數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3000萬人,在國際上儼然相當於一個省或州的規模,遠遠超出嚴格意義上的城市範疇。

所以,在界定城市規模等級時,不以常住人口作為依據,而是代之以相對嚴格的城區人口,這樣方能避免因城市不斷合並、擴容帶來的偏差。

02

這些城市何以晉級?

武漢,得益於後疫情時代的人口回流。

人口普查進行的2020年,恰逢疫情,導致部分人口流失,而2021年武漢一年新增常住人口120萬人,由此帶動城區人口井噴,躍升超大城市之列,恢複了本來地位。

杭州,得益於人口湧入。

過去兩年,全國人口見頂,多個城市負增長,但杭州分別淨增23.9萬人、17.2萬人,位居全國前列。

東莞,則是高城鎮化率的貢獻。

東莞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直筒子市”之一,不設區縣,隻有鎮街,但城鎮化率高達92.25%,幾乎所有人口都屬於城區人口。

蘇州,不乏統計口徑變化的影響。

前不久,蘇州工業園區下轄社區從鎮中心區變成主城區,其人口被納入城區範疇,城區人口順勢突破500萬大關。

當然,蘇州城區人口規模,存在一定低估。

要知道,蘇州下設4大縣級市,都是全國百強縣。但在統計上,縣級市被視為單獨的城市。

而全國第一強縣昆山就被單列為II型大城市,未納入蘇州城區人口的統計範疇。

合肥,則是人口湧入和統計口徑變化的雙重結果。

前不久,合肥曾官宣實有人口多達1234.4萬人,但這一數據是典型的寬口徑。

實有人口屬於動態人口,包括常住人口,也囊括大量短期旅遊、出差的人群,但也足以說明合肥人氣之旺。

超大特大城市擴容仍在進行時,未來還有一眾城市躋身其中。

03

即使如此,誰是超大特大城市,仍舊存在爭議。

關於超大特大城市,坊間共有兩個版本,口徑不同,入圍城市也存在一定差異。

一個是國家統計局,2021年9月在《求是》雜誌發布的21個超大特大城市名單。

根據這份名單,我國共有7個超大城市、14個特大城市。其中,佛山、昆明、大連、哈爾濱位列其中。

這一數據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而來,統計時點為2020年11月1日。

人口普查數據顯然更加權威,但如今已經過去了3年左右,全國人口流動方向出現了明顯變化,導致數據存在一定滯後。

另一個是住建部統計年鑒,最新數據是2022年,隻公布了城區人口數據,並未明確哪些城市屬於超大特大城市。

住建部年鑒有兩個統計口徑,一是城區人口,二是城區暫住人口,兩者相加,才與真實的城區總人口相匹配。

而國家超大特大城市的劃分,是以城區常住人口作為界定,而目前並沒有與之精準對應的指標,一般以城區總人口作為替代。

以此來看,全國超大特大城市隻有19個,超大城市雖然擴容到10個之多,但特大城市僅剩9個。

其中,蘇州、合肥成功晉級特大城市,但4城“消失”。

佛山不見蹤影,而昆明、大連、哈爾濱因城區人口不足500萬,而回到了I型大城市之列。

如果是因為人口流動導致的變化,倒還容易理解。

問題在於,佛山常住人口已經逼近千萬大關,城鎮化率超過90%,遠超中西部強省會。

但在統計年鑒裏佛山城區人口隻有200萬人,甚至不及邯鄲、濰坊、淄博等普通地市,隻是II型大城市,顯然不符合常識。

同樣難以理解的是,在國家統計局七普數據裏,西安2020年城區人口高達928萬,但到了住建部2022年年鑒,西安城區人口隻有770萬,也不是人口流動所能解釋。

此外,部分城市在統計上的城區暫住人口為0,而部分城市城區人口與城區暫住人口之和,甚至超過了常住人口,恐怕都存在疑問。

顯然,統計口徑存在差異,而由於城區界定存在模糊地帶,加上暫住人口難以精準統計,導致不同數據存在一定偏差。

04

那麽,中國究竟有多少個超大特大城市?

不妨把國家統計局數據與住建部數據結合來看,才有助於真正看清超大特大城市的全貌。

關於超大城市,爭議或許不大。

北上廣深成渝津等7城可謂毫無懸念,而武漢、東莞、杭州等地的晉級也能得到其他數據的佐證。

不過,在住建部年鑒中,東莞城區人口為1084萬人,而其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為1043萬人,城區人口超過常住人口,數據口徑存在疑問。

對於特大城市,則存在一定爭議。

蘇州、合肥的晉級,或許沒有疑問。畢竟即使不考慮人口增長因素,單是統計口徑的變化,都能將兩城推向特大城市之列。

哈爾濱、昆明、大連從特大城市回到I型大城市,仍舊存在爭議,幾大城市城區人口在500萬左右浮動,上上下下或許也正常。

最大的懸念在於佛山。根據七普數據,佛山城區人口達到854萬人, 即使這幾年因為疫情導致人口流失,無論如何,都不會跌出以500萬為基準的特大城市之外。

因此,綜合國家統計局和住建部統計年鑒數據,我國的超大城市應有9-10個,特大城市超過10個,整體超過20個。

當然,無論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超大特大城市,隻要人口規模大致接近這一門檻,或者城市地位極其重要,在國家戰略裏,都被當做同能級的城市看待。

05

成為超大特大城市有什麽好處?

根據國民經略創始人凱風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分析,我國城市有行政級別之分,也有城鎮體係層級之別,同樣也有城市規模差異,再加上經濟實力之別,由此共同決定了城市能級。

超大特大城市,取決於城區人口,代表的的不隻是人口能級,更涉及土地、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配置,乃至國家戰略的傾斜。

其一,幾乎所有的國家戰略,都會重點向高能級城市傾斜,超大特大城市往往是繞不開的存在。

最近的力證是城中村改造。前不久召開的重要會議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這讓人想起七八年前聲勢浩大的棚戶區改造,當時是全國上下都在推進,並無城市限製,而這一次新政,卻都落在了超大特大城市身上。

其二,城區人口規模,也是地鐵建設繞不開的門檻。

根據規定,申報地鐵建設需要滿足3個條件: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300億元以上,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市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

市區人口與城區人口有一定差異,但相對接近。

許多城市之所以止步於地鐵俱樂部,最大的原因就是市區人口不足,沒有足夠多的人流作為承載,地鐵的經濟性就無從談起。

其三,超大特大城市曆來都是政策關注重點,既有可能被賦予重任,也有可能成為政策收縮首當其衝的對象。

去年底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明確提出,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

而《人民日報》不久前也就曾刊發《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提高超大特大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顯然,超大特大城市,不能再隨意擴張,無論撤縣設區還是城市合並,都已受到明顯限製。

說是限製,其實也是倒逼超大特大城市率先轉型,而產業升級、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體化,則是大勢所趨。

總之,超大特大並非無關緊要,而是關乎城市能級,關乎國家戰略傾斜和轉移,關乎一係列實質性的利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