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高增長後,日本正在起變化

來源: 鈦媒體 2023-10-09 01:37:4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778 bytes)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智穀趨勢,作者|華南索羅斯

日本,似乎正在醞釀又一次 " 蝶變 "!

一些曾經讓中國震驚的品牌正在暗淡。

9 月 21 日,日本製造業的象征,擁有 150 年曆史的東芝正式退市,就此結束其 74 年的上市曆程。

東芝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擁有巨大影響力,還曾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商,與夏普、鬆下合稱日本 " 白電(即插上插頭就能用的電器)三巨頭 "。其地位正如廣告語所說:" 抓住東芝,抓住世界。"

不隻是東芝,日本傳統企業似乎都在遭遇危機。

奧林巴斯通過並購,非法轉移 19 億美元投資虧損;東芝虛報 120 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三菱連續 35 年產品數據造假……工匠淪為躬匠,花式道歉成為 Made in Japan 的標配,奧林巴斯退市賣身,夏普、東芝、富士通花式出售資產。

名企紛紛倒下,如果你以為日本製造正失去最後的遮羞布,那隻是因為你隻看到了事務的一麵。

眼下的日本,似乎更像是在騰籠換鳥,許久未見的新氣象,正在席卷。

停滯的創業大潮重新開始湧動,四散海外的製造業開始回流,打工人的薪酬水平有了明顯上漲,民眾居然開始投資房地產了。

更誇張的是,這個經濟常年如一潭死水的國家,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修正後高達 4.8%。

這一切的新氣象,給人的震撼程度,就像是個被醫生宣布等死的植物人,從躺了 30 年的病床上一躍而起,一點踉蹌都沒有,走兩步就開始跑,還越跑越快,拚命想追上錯過的時光和機遇。

該死的企業就去死吧

2022 年,帝國數據庫公司依據國際清算銀行標準,整理統計後發現,日本的僵屍企業數量高達 16.5 萬家,占比 11.3%

僵屍企業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產物。日本學者中村純一將其定義為本因從市場退出的,但因為銀行對其減免了利息,追加了貸款,因此在市場上苟延殘喘,沒有複蘇可能性的企業。

它們普遍都是大廠,比如三菱、夏普、東芝等製造業巨頭,以及連鎖商超巨頭大榮株式會社。

2022 年,日本有 6880 家企業倒閉,較上一年度增長 15%。有政府和銀行做靠山的巨頭們,在破產潮中安然無恙。

久而久之,它們不再有危機感,也不再想著王者歸來,更別提產品和技術創新,隻是得過且過,成了拖累日本經濟轉型發展的巨大負擔。因此,全球多位經濟學家、觀察家、學者都曾疾呼 " 日本必須讓僵屍企業死亡 "。

全世界都能看到的問題,難道唯獨日本就是看不到?

(1)裝鴕鳥的銀行和政府

讓企業僵屍化,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產物,符合政府和銀行的短期利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所有人都信心爆棚,信用瘋狂擴張,企業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輕鬆從銀行獲得大量貸款。

但當泡沫破裂,無節製貸款的後果就此顯現。

巨頭們緊繃的資金鏈難以負擔巨額債務,一旦破產,大量的失業人群和壞賬會對社會和金融係統的穩定造成衝擊。這對日本政府和金融體係而言,都無法接受。

彼時,無論銀行還是政府,都不敢接下這堆燙手的山芋,政府因此隻能默許,甚至撮合銀行向企業繼續貸款,掩蓋風險。



這一默許,就是 30 年。

(2)再兜底,整個國家都得兜進去

但這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80 年代,日本是全球半導體最大的巨頭,雄踞全球半導體 80% 的市場份額,當年的尼康,已經實現了光刻機的 100% 國產化,阿斯麥在它麵前就是弟弟。

如今,中美之間芯片競爭得如火如荼,日本隻能當啦啦隊。

沒辦法,確實是能力有限。在芯片製程向 2 納米衝刺的今天,日本國內目前最多隻能生產 40 納米的通用產品。

做芯片遲到了,互聯網大潮也跟日本沒什麽關係。

日本最常用的 App 都是舶來品:Line 是韓國的,Twitter(即 X)、Facebook 和雅虎都是美國的。



經濟泡沫破裂產生的 PTSD 當然是原因之一,但僅有的創新之火,也被僵屍巨頭們迅速撲滅。



僵屍們和國家機器深度捆綁,再這麽下去,隻能是大家一起完蛋。

希望在死寂中孕育

收購東芝的 JIP,就是日本淘汰落後生產力的解決方案。

如果把一家大企業的各個業務板塊當成它的孩子,那麽 JIP 就像是一個課外補習班,專治那些叛逆的或者拖後腿的。

它的操作模式,是把企業非核心的業務板塊剝離出來,帶去自己那狠狠補習一番,最終在資本市場上市賣出,大賺一筆。

這算是一個折中之法,讓這些老家夥們有機會再度煥發生機;員工也依然有工作,不至於尋死覓活;日本銀行和政府也不至於被這些僵屍拖死,算是皆大歡喜。

但修修補補隻是一方麵。

(1)製造業回流,帶來經濟新氣象

過去一年,日本空調大廠大金工業、汽車大廠本田、電機製造商日立、數碼相機大廠佳能、成衣製造商 WORLD 與 TSI 控股,像是突然懷念起了故鄉的撒庫拉,都紛紛表態將部分或多數產能移回日本。

日本建設業聯合會在今年 4 月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22 年度日本國內建設訂單同比增長 8.4%,達到 16.26 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 8338 億元,創過去 20 年來新高)。

在這些建設訂單中,來自製造業的訂單大幅增加 41.6%,達到 3.06 萬億日元,是過去 20 年的最高額。

其中,以半導體工廠建設為中心的電氣機械領域的訂單增加 151.8%,達到 1 萬億日元,占製造業訂單總額的三分之一。這些訂單既來自 Kioxia(鎧俠,前東芝半導體業務部門)、Rapidus 這些日本本土廠商,也包括像台積電這樣的海外廠商。

日本經濟產業省於 4 月初宣布,力爭本國半導體產業到 2030 年達到 15 萬億日元規模,增加至目前的 3 倍。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在全球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背景下,維持了多年的超寬鬆利率環境和低廉的日元價格,終於促成了製造業的集中回流,可以預見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國內其他製造業也會強勢回歸。

這將產生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製造業回流帶動員工漲薪,進而促進消費,提升企業獲利,使得企業擴大投資,並進一步促進就業,形成良性循環後,幫助日本全麵複興。

現實也在逐漸印證。2023 年初,日本政府要求各行業年內實施全麵加薪。日本龍頭企業豐田率先做出表率,決定發放 6.7 個月的月薪作為獎金,還給期間工、兼職工漲了工資;任天堂也將現有和新員工工資提高了 10%。



最終的結果,就是催生日本經濟的蝶變。

日經指數衝上新高。2023 年 5 月 18 日,日經 225 指數再次站上 30000 點,收複 2021 年以來失地,並創 1989 年以來曆史記錄,年初至今上漲 10%,股指表現比一些經濟增速更高的新興市場要強勁的多。

房價不斷刷新曆史。根據日本不動產經濟研究所發布最新數據,2022 年全年日本全國新建公寓的均價同比上一年上漲 0.1%,達到 5,121 萬日元,連續 6 年刷新曆史最高記錄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宣告,日本已經走出低穀,尋求全麵複興了。

(2)灌入創業的氧氣

日本,被稱為 " 創業真空 "。

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在全球的 1026 隻獨角獸中,日本隻有 6 隻。

獨角獸在日本如此稀缺,主要與三方麵原因有關,一是風投稀少,二是創業難度過大,三是日本年輕人普遍缺乏創業意願。

但這一切都在改變。

2022 年被日本視為 " 創業元年 "。在政策端,日本宣布要將東京打造成亞洲最大的創業中心,要將創業投資額在 5 年內增長 10 倍,在 10 年後達到 10 萬億日元,初創企業數量要達到 10 萬家,獨角獸企業要從 6 家增加到 100 家。

在資金端,風投正在增多,新業態正在加速生長。畢馬威研究顯示,2022 年,日本初創企業共募集了 8774 億日元,創下曆史新高。

2023 年第一季度,亞洲整個地區的風投融資額從 2022 年第四季度的 255 億美元下降到 135 億美元,是 2015 年第二季度以來表現最為低迷的一個季度。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的風投規模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日本卻不降反增。

這些資金並非集中在傳統行業,而是大量投向互聯網、金融科技、清潔能源、電動汽車、醫療科技、區塊鏈及遊戲行業。

創業難度正在降低。對本國創業者而言,VC 的增多是一方麵,日本大型企業也開始向初創企業投資,它們認為這些投資能夠促進自身業務增長,形成協同效應。這給了初創公司與壟斷巨頭們對抗的資本。

如東芝這樣的落後生產力正在加速退場,為獨角獸的誕生騰出空間。

除此之外,對赴日創業的外國人而言,簽證和居留資格也變得更易申請。

比如,為了彌補在互聯網領域的人才短板,日本政府向全球招募 IT 方麵的 " 數字遊民 "(即指像遊民一樣,穿梭於世界各地,借助網絡完成工作的人),允許他們在日本居住超過 90 天。

創業難度的降低也激發了年輕人們的創業意願,即便創業途徑依然相對保守。

途徑之一,線上購物在日本盛行,年輕人們在工作之餘,紛紛選擇做起了互聯網電商。

之二,據 NHK 報道,是在老齡化較為嚴重的日本,目前共有 120 萬個中小企業無人繼承,其中不乏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機器人製造業企業,有些積蓄的年輕人們將它們低價買下,繼續展業。

" 員工已經存在,合作夥伴也在,比較起來門檻較低 ",是這種創業方式的優勢。

這次,能走多遠?

(1)突破地緣政治限製隻是一方麵

日本發家,成也美國,敗也美國。

二戰結束後,美國在經濟上鼎力扶持日本,使之迅速重建工業基礎,隨後的朝鮮、越南戰爭,日本靠販賣各類軍需物資狠狠賺了一筆,在經濟上接連出現了三個 " 景氣 ",一躍成為東亞頭號強國。

隨後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美國產成品價格大幅上漲,在市場上愈發缺乏競爭力,日本製造靠著價廉物美迅速攻城略地,打遍天下無敵手。

那時的美國市場,貨架上全是日文,紡織品、汽車、電腦、電視,全都是日本產。

甚至洛克菲勒中心、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環球影業這些美國文化地標,背後都是日本金主。

眼看兒子就要取代老子,這還得了?於是上世紀 80、90 年代,抵製日貨潮在美國興起。

1982 年,僅在印第安納州北部,美國人通過用手砸、開拖拉機或重型卡車壓的方式,一次就報廢了 40 多輛日本車。

同年,一名華人被誤認為是日本人,被兩名美國工人活活打死;

聯邦調查局以間諜罪,逮捕了 6 名日立公司的高管;

1987 年,9 名共和黨議員在國會山的記者會上掄起大錘,砸爛東芝的無線電收放機,以次表示 " 痛擊日本 " 的決心。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日本簽下《廣場協議》,從此經濟一蹶不振,謀求 " 政治大國 " 的努力就此功虧一簣,愈發淪為美國的附庸。

然而,過去幾年,美國又開始放鬆拴住日本的繩子。

因為要重構產業鏈,日本在中高端製造上的優勢,不管是住田光學的光學玻璃還是信越化學的半導體材料,都不可或缺。

因為要限製中俄,就在日本修憲一事上鬆口,要求日本更多參與美國的海外行動,要求日本加快提升武裝……

日本的國運,始終牢牢被美國拿捏,地緣政治棋子的角色不突破,日本的經濟發展就始終有無法逾越的上限。

(2)經濟增長需要更強勁的引擎

二季度的 6%,看著很嚇人,但能否持續還不好說。

首先,經濟增長率本身有一定水分。在全球原材料,尤其是能源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高度依賴進口的輸入型通脹,是推高增長率的原因之一。

其次,外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出口持續增長的後勁不足。

自 2022 年 10 月以來,全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一直低於 50 大關,反映出全球製造業增長受阻。尤其是作為日本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歐洲,2023 年 2 月至 8 月 PMI 連續 7 個月環比下降,通脹高企和匯率動蕩,讓歐洲經濟陷入泥潭。

除此之外,美聯儲激進的貨幣政策,以及市場對於加息的預期,將加劇市場對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緊縮的擔憂。

最後,物價上漲過快,內需依舊疲軟。

2023 年第二季度,內需對日本實際 GDP 增長率的貢獻度為 -0.6%,年化後為 -2.4%。作為內需支柱的私人消費和企業設備投資分別環比下降 0.6% 和 1%,內需下降主要由物價上漲壓力所致。

2022 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 2.3%,2023 年 1-7 月則進一步上漲至 3.3%,相比之下,30 年未漲的工資水平即便近期略有上漲,漲幅也相對有限。

日本經濟複蘇仍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但至少持續了 30 年的停滯,已經開始鬆動了。

至於追求國家狀態正常化,謀求更高的政治地位,更有話語權的國際社會角色,甚至擺脫美國的控製,那是等日本追上曾經的自己之後,再去考慮的事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