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連漲,是油桶又貴了

2008年,國際油價148美元一桶,國內油價5.6元/升;到2023年,國際油價86美元/桶,國內油價8.6元一升。15年過去了,為啥國際油價跌了42%,反而國內油價漲了54%呢?

我們不是一直跟著國際油價正向調整嗎,怎麽成反向調整了。

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歸根到底,是因為國內存在一種不合理的油價定價機製。

在這樣的定價機製下,近期國內油價又上調了,這已經是年內第十次上漲,本次調價過後,成品油調價呈現“十漲六跌三擱淺”的格局,95號汽油也正式邁入“9元時代”。

國內油價“漲多跌少”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1

當然,造成國內外漲跌不同步也有一定曆史原因,尤其是最初的油價定價機製出現很大的漏洞。

2008年發布《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之後第二年開始,我國油價正式宣告“與國際油價一定程度捆綁”。

從那時候開始,我國就引入了一套新的油價的漲跌規則。

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

也就是說,當國際油價上漲幅度達到或超過4%,我們跟著漲價;反之,當國際油價跌幅達到或超過4%,國內油價跟著降。

這個規則看起來比較合理,確定了國內跟著國際油價走,還確定了調整的觸發條件。

但,這裏麵存在一個大的漏洞。

假如,現在國際油價是100美元,然後漲4%到104美元,滿足我們的調價標準,國內油價跟著上調。反過來,當國際油價從104美元再跌回到100美元的時候,此時跌幅隻有3.846%,這又不滿足我們的跌幅標準,也就是說,國內油價就不會跟著下調。

那,如果國際油價一直在100-104之間徘徊,我們就隻能無限漲價了。

很明顯,這種定價機製有利於漲價,不利於降價,肯定是不合理的。

這種定價機製造成的結果就是,2012年,國際油價衝到126美元/桶,國內油價竟然衝到了8.33元/升, 而4年前國際原油148美元/桶的時候,我們才5.6元一升。

這就奇怪了,怎麽4年的時間國際油價降了15%,我們還漲了50%,隻能說明定價機是有問題的。

於是,在2013年和2016年分別出台了新的調價製度。

調整周期從22個工作日縮短成了10個工作日,並且取消了4%的調價幅度。同時,做出了以下規定:

1、倘若國際油價波動不大,漲跌幅度小於50元/噸,基本平穩時,國內油價不調整

2、倘若國際油價一直漲價,最後漲到超過130美元/噸時,國內油價原則上不調整;或者少調整(不跟著漲價,原則上維持原價)

3、倘若國際油價一直跌價,最後跌到低於40美元/噸時,國內油價不調整(不跟著跌價,維持原價)

簡單來講,國際油價40美元就是咱們“地板價格”。比如,在2020年時候,國際油價一度跌至-40美元/桶的曆史低位,而我們國內油價是不跟著下調的。

國際油價130美元就是咱們的“天花板價格”,例如,2022年時候,國際油價一度衝至138美元/桶附近,而我們國內油價一樣不跟著漲了。

新的機製“地板價格”和“天花板價格”看似完美,實則不然。

首先,不管國際油價如何下調,我們一直穩定在40美元的地板價上。但是,你發現從2008年以來的國際油價走勢,跌破40美元的出現了至少出現過4次,也就是說,我們失去了很多次降價的機會。

其次,雖說設置上限是為了保護消費者,但2008年以來,真正突破130美元的次數也隻有一次。

很明顯這個“上下限”出現的機會是不對等的。也就意味著,新的調價機製還不夠完善。

2

其實,我們對比全球原油生產成本,你會發現這個“天花板油價”是可以下調的。

根據摩根斯坦利之前顯示的數據:

中東地區生產條件最好,陸上石油生產的平均成本為27美元/桶;

大陸架地區(工業界以1000英尺水深為限)平均約為41美元;

俄羅斯地區,以陸上石油生產為主,平均成本約為50美元;

世界其他地區,陸上約為51美元;

深水區(1000~5000英尺),成本為52美元;

超深水區(>5000英尺),約為56美元;

北美頁岩油的平均生產成本約為65美元;

北美油砂的平均成本約為70美元;

北極地區為75美元。

也就是說,全球大部分地區原油成本在30-50美元之間,而頁岩油成本高點,也在50-75美元之間。既然成本在,原油的市場價格是不可能無限偏離它的成本價。

道理很簡單:

短期中,需求增加,油價上漲,油企趁機增加供給,但已知的石油儲藏量和開采能力是不變的,短期油企不可能迅速做出改變。所以這種增加供給量的能力是有限的,油價維持高位。

但長期中,因油價高位,油企有利可圖,他們會加強石油勘探並建立新的開采能力。同時,消費者則更為節儉,用新能源汽車替代老式耗油汽車,原油需求減少,價格高位回落。

也就是說,原油價格隻會在一定區間內波動。長期來看,油價維持在60-80美元/桶之間,是較為理想的區間。

所以,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慮,把130美元/桶的作為天花板價格都不合理,況且近15年僅出現過一次,豈不形同虛設。

3

除了國內油價定價機製本身問題之外,它產生的高油價和老百姓的收入並不匹配。

比如,去年11月底全球原油數據對比結果是,汽油價格最高的地區是中國香港,標價每升21.17元,而最便宜的國家是委內瑞拉,標價每升0.11元,兩者相差192倍,高低懸殊還是很大的。

而我們95號汽油在8.65元/升,整體處於全球油價的中間位置。

直觀來看,我們肯定比不過中東這些富得流油的國家。但我們要比中國香港,以及歐洲大多數國家幸福得多,就算和加拿大、墨西哥對比也不相上下。

這樣對比之後,大家感覺咱們國內的油價也不高啊。

實際不然,這樣直觀的對比是不科學的,我們還要結合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加上最低工資這個參考之後,你會發現,雖然歐美國家油價比較高,但是他們最低工資偏高,這樣算下來,就算最低工資也能買到1000升的原油以上。但我們僅能買到美國購油量的20%。

另外,加拿大油價雖然和我們相差不多,但人家收入高,依然可以買到1700升的原油。算下來,比我們油價高的國家我們比不過,跟我們油價一樣的國家我們還是比不過。

說到底,國內油價機製並沒有和中國老百姓實際收入綁定在一起。

油價定價機製是否合理,一定要建立在國情和民意的基礎上,是要多為老百姓謀福利的。說實話,為了老百姓福利,存量房貸利率都可以降下來,而因為定價機製導致的高油價為啥能不能也降下來呢?

到底何時,能讓更多的司機師傅在加油站爽快的大喊一聲:“95號加滿!”

我們期待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