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組數據引起了市場的熱議。據悉,有報道稱,截至2023年6月30日15時,A股總市值達到93.42萬億,較2022年底增加了8.54萬億,股民總數達到2.18億,人均盈利約為3.91萬元。
首先,該數據隻是按照A股總市值增減進行計算,本身存在一定的爭議。例如,影響股市總市值變化,並不局限於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波動,還會受到新股IPO、再融資等數據的影響。
截至今年9月21日,A股市場年內發行了263隻新股,且累計募資金額達到了3235.76億元。在相對低迷的市場環境,A股市場的IPO規模依然保持活躍的狀態。除了新股IPO之外,上市公司再融資意願持續活躍,IPO與再融資的持續活躍對A股市值規模的增減將會構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至於上市公司股價波動,則主要受到同期市場環境的變化影響。在低迷的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平均股價持續下滑,多數股價的下滑會對股票市值帶來一定的衝擊影響。但是,在市場指數下跌、上市公司平均股價下滑的背景下,A股總市值卻不跌反漲值得引起警惕。從某種程度上分析,A股總市值的增減,已經不能夠完全真實反映出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波動的變化,總市值增減卻成為股市IPO與再融資變化的真實體現。
此外,使用平均數計算人均盈利,其實並不科學。舉一個例子,茅台與ST大集的股價平均起來,平均股價也達到900元以上,可見使用平均數去衡量市場的人均盈利狀況,還是缺乏了合理性。相比之下,使用中位數等統計數據,或者更具有參考的價值。
有人說,A股上半年人均賺了3.91萬,主要是大股東賺錢了。雖然結論未必完全反映事實的真相,但也是A股市場的一個真實寫照了。
在A股總市值持續增加的背後,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意願卻顯著升溫。在減持新規出台之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采取了激進減持的行為,有的為了規避減持規則,采取了繞道減持的方式。憑借成本優勢與信息優勢的大股東,卻在企業上市不久果斷大幅減持,資本市場變成了部分資本的變現工具,與利用資本市場做好實體、助力企業做大做強的初衷存在明顯的背離。
針對人均盈利的算法,建議不要用簡單的總市值增減下結論。如果隻是按照總市值增減衡量當年股市行情的冷暖,恐怕會給市場造成或多或少的誤判風險。除非扣除同期IPO融資、股市再融資的規模,再用剔除上述數據後的總市值進行計算,這樣才可能更客觀反映出當前市場的冷暖。
提升股民的獲得感,不能夠隻盯著A股市值的變化。在實際情況下,一方麵觀察上市公司曆年來分紅總額是否明顯高於再融資的規模水平;另一方麵需要觀察A股市場平均股價的變化情況,尤其是上市公司股價中位數的變化表現。隻有通過多方麵觀察市場數據的變化,才能夠更客觀合理判斷出整個市場的真實冷暖,更好反映出A股股民當年的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