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瘋漲,充電樁沒有割韭菜的命

來源: 虎嗅APP 2023-09-23 22:02:26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595 bytes)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包校千

編輯|廖影

題圖|視覺中國

已連續八年位居全球銷量第一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做大了充電樁市場的蛋糕,卻也因玩家眾多,變為了一個充分競爭和內卷的市場。

即便如此,麵對旺盛的充電需求,新一輪跑馬圈地開始了。隻不過這一次進場的,是背負著能源轉型重任的石化巨頭們。

9 月 19 日,殼牌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充電站——深圳機場充電站投入運營。這個國際石油巨頭正鉚足力氣向充電站傾斜投資,目前已在中國建成的 800 座充電站,多達 2.5 萬個終端組成的充電網絡,僅僅是剛剛開始。

活躍的不隻有外資,國內石化企業也在大手筆投資建站。例如中石油日前豪擲 15 億,收購充電樁企業普天新能源 100% 股權,其直言 " 要抓住未來三年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窗口期 ",向充電樁市場大步邁進。

按照中國充電聯盟數據,截至今年 7 月,國內 692.8 萬台的充電基礎設施總量,同比增加 74.1%,迅猛增勢之下,1:2.6 的樁車比,說明作為新基建的充電樁市場遠未飽和。

" 大象轉身 " 的背後,很多人也在好奇,在市場格局早已鎖定的當下,他們將如何發起攻勢?而被外界調侃 " 一度電隻賺兩分錢 " 的充電業務,又將如何擺脫盈利困境?

盈利之困

當前,國內充電樁 Top 級運營商,大致可歸類成這三大陣營:一是以特來電、星星充電為代表的民營資本服務商;二是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普天新能源為代表的國家隊;三是直接向用戶提供充電服務的主機廠。

按照當下國內充電市場的份額排名,90% 以上的用戶和訂單掌握在第三方運營商,也就是民營資本服務商的手中。憑借先發優勢和資本助推,特來電、星星充電、雲快充這三家頭部企業的充電設施超過 30 萬台,占總量的 17% 以上。相比之下," 國家隊 " 僅占充電設施總量的約 5%。



雖然充電站和加油站都是汽車產業鏈的下遊基礎設施,理論上會由 " 國家隊 " 強勢主導,但實際上他們對於充電樁的投資是比較謹慎的。

" 誰都知道,隻有規模化之後才能盈利,但如果要實現這樣的充電網絡覆蓋,就要投錢和燒錢。" 某產業基金投資人坦言,資金投入大、利用率不高、回報周期長,是充電樁市場的現狀。他們曾在 2020 年前後投過三個充電站,但當時切入賽道已為時已晚,競爭格局基本已經鎖定。

而他們麵臨的勁敵,正是特來電、星星充電和雲快充。

傳統企業不僅決策周期長,對於新鮮事物往往也更為保守。而這三家企業之所以地位難以撼動,主要是他們與蔚小理幾乎同時期進入新能源市場,也是國內最早一批的充電樁企業。

先發優勢讓民營充電樁運營商吃到了第一波紅利,特別是享有選址的優先權。" 充電站點位條件是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它直接決定了車流量和充電樁利用率。" 某離網充電服務商表示,在穩定流量的情況下,他所接觸到的一些運營較好的充電站,一到兩年就能回本。

然而,部分充電站快速盈利並不能代表整體經營情況。大多數充電站由於利用率不高,遲遲不能盈利。中國充電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表示,目前中國市內充電樁的平均社會利用率不到 10%,即一天 24 小時中,隻有不到 2.4 小時有人使用,高速充電樁的利用率更是不到 1%。

某頭部券商新能源分析師也指出,盈利能力是充電運營商的一大難題,即便是特來電、星星充電等頭部充電樁運營商,也一直在虧損。行業龍頭企業雖然具有先發優勢、規模優勢顯著,但強硬件和資本密集型投入,讓很多企業很難熬到收益率回正。相當於盈利的充電站,賺來的錢都用來補新建站的錢窟窿。

行業人士算了一筆賬,以 10 個 120kW 的充電樁(1200kVa)為例,充電樁 +10kV 接線費 + 調試費 + 箱式變電箱的采購成本需要至少 50 萬元,1000 座充電站就是 5 億元起步,這還不算環網擴容和基建費用。

這兩年,一些運營車輛去到集中式的場站充電。運營商為了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務,增加了餐飲區、休息區等建設類成本支出,導致單座充電站的初始投資成本進一步被抬高。

即便處於領跑位置的企業,也沒有嚐到甜頭。作為典型的後周期市場,充電樁需要資本密集投入,回報周期至少 3-5 年。某券商新能源分析師告訴虎嗅:" 前期各家通過大規模硬件鋪設,目的是跑馬圈地拿牌照。為了搶占優質點位資源,不惜打價格戰,導致行業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之後若有產品換代,充電站回本難度就會更高。"

2015 年,國內的充電站保有量僅有 1069 座,2019 年增長到了 3.6 萬座。2023 年,這一數字增長到了 11.1 萬座。行業人士認為,隨著一線城市的優質點位被搶占一空,充電樁市場將從過去的粗放圈地,逐步轉向基於精細化運營的有序擴張,從而提升運營效率和效益。

電價漲了

近段時間,被電動車車主詬病最多的,便是肉眼可見的充電價格上漲的問題。

自 7 月份以來,北京、上海的電動車主明顯感覺到,充電費貴到快和油價持平了。甚至電價翻倍的漲幅,讓很多人都以為充電樁企業打算割車主的韭菜,和共享充電寶一樣悶聲發財了。

錢真的被充電樁運營商賺走了嗎?答案當然不是。

一般來說,充電費包含電費和服務費。其中電費是運營商代收,然後一分不差地上交給電網。也就是說,服務費才是運營商的真正收入。至於電價漲到多高,都和充電樁運營商沒關係。而服務費根據不同城市的不同點位,平均每度電在 0.3 元到 0.7 元之間。這是早期特來電、星星充電等頭部玩家協定好的基準價格。

讓人疑惑的是,既然隻能靠服務費賺取微利,為什麽還要漲價傷害車主感情呢?實際上,近期充電價格上漲並不是充電樁運營商合謀的行為。

中國充電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指出,除了每年夏季用電高峰之後,電費都會在這個階段上漲外,部分地區調整了峰值電價,尤其是把原來中午 12 點到下午 14 點的平價時段,調整為尖峰時段。" 這正好是很多出租車、網約車司機的交班時間,或者是中午休息時間和充電的時間。" 例如上海,尖峰和平穀的電費價差最大達到了一度電 1.89 元," 這是導致 7 月份以來大家普遍感受到電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尖峰電價本身是受國家調控,由發改委預先製定好價格,等到特定季節和時間,各地就必須遵循尖峰電價的規則。

" 為了降低用戶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運營商其實做了動態的價格調整的。" 該行業人士如是說。例如在峰時電價和尖峰電價時段,運營商會把服務費降低到每度電 0.3 元到 0.4 元;等到穀時電價,服務費再調整到 0.6 元到 0.8 元,從而把電價波動的範圍拉小。



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

當然,由於國內充電樁運營商普遍處於虧損狀態,部分地區確實上調了服務費。根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統計,全國的充電服務費平均在一度電 4 毛錢左右,和以前激烈的低價競爭相比,服務費的上浮,其實是一個相對正常的價格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國內充電聚合平台快電用 "0 服務費 " 的方式 " 奇襲 ",此舉雖然討好了用戶,卻在行業內引發軒然大波,不僅導致特來電、星星充電宣布退出快電平台,甚至還被成都 35 家充電企業聯合圍剿和抵製。



快電麵向全國 VIP 會員,服務費直接降至 0 元(8 月 16 日淩晨)

" 其實通過降低服務費搶流量獲客的事情,以前也發生過,但畢竟現在樁企更看重現金流,所以各家企業緊守行業的底線,表現得比較克製。" 上述行業人士表示,一旦突破了這個底線,用極低的定價去搶市場,很難被市場容忍和接受。

格局重塑

眼下,隨著新玩家闖入充電賽道,他們很可能會用另一種業務邏輯和發展模式,開啟行業下半場的角逐。

從資本角度來看,充電樁市場近期呈現出了一大趨勢,那就是由過去的社會資本主導,轉向大基建投資,國有資本和產業資本伺機而入。

這些企業選擇當下 " 卡位 ",正好趕上了三四年前投建的充電站,需要翻新或汰換設備的階段,因此給充電市場的第二輪投資創造了條件。

充電市場的競爭固然激烈,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充電樁運營市場逐漸迎來盈利拐點,充電樁市場已進入整合期。

其中,中石油今年以來多次布局充電樁產業。其收購的普天新能源,公共充電樁數量達 2.4 萬台,在全國充電運營企業中排名第 15。這筆交易的完成,意味著中國石油收購普天新能源後,可以借助較大的充電樁規模一舉躍升至行業靠前的位置,不失為最快逆襲的途徑。

然而,來自普天的 2.4 萬台公共充電樁,並不能滿足中石油的 " 胃口 "。按照中石化的計劃,2025 年充換電站要完成 5000 座的建設目標。截至 2022 年底,中國石化的充換電站達 2200 餘座。



北京東直門,普天充電站電動車充電樁提示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早在 6 月份,中石油就拋出充電設備招標采購的 " 大單 ",金額高達 5 億元,大規模的自建充電設備正在大步進行中。

對於中石油來講,充電樁業務的意義非同尋常。它代表了傳統石油巨頭向清潔能源巨頭轉型的一大突破方向。殼牌、BP 等大型國際能源公司,近一兩年間也在大量通過收購和合作的方式,擴大充電站的業務版圖,並與中國合作夥伴綁得更緊。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資金體量較大的巨頭進入充電樁市場,意味著行業即將迎來新一輪洗牌。屆時,那些運營能力、資金實力比較強的運營商,可以把過去極度分散割裂的運營商全部重新歸攏。



殼牌首家 360kW 南京超充站

需要注意的是,充電站本質上和加油站一樣同屬於基建。" 如果國家隊不入局,遠期來看,行業會朝向充電寶的模式發展。但隨著 " 三桶油 " 攻城略地,充電站運營遲早會演變為加油站的模式,行業格局將會徹底變化。" 上述行業分析師如是說。

所謂 " 充電寶模式 " 類似互聯網的 " 千團大戰 ",基本上就是上半場各家通過大規模鋪設硬件,然後在跑馬圈地的過程中不斷博弈,大家賺的是峰穀電價差和租賃價格,最後在市場的動態平衡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 " 加油站模式 " 將由央企統一管理,市場化程度雖然不高,但可以避免了價格戰帶來的惡性競爭,同時能給予業務長期不盈利的成長空間,戰略意義遠大於經濟效益。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