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作者 | 陳方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過去幾年,醫藥行業在創新領域快速擴張,但到了今年,這個行業或許迎來了一個拐點。就在幾天前,出現了一些行業標誌性事件。
9 月 14 日,有消息傳出:瑞石生物經營停擺,公司現有員工解散。
瑞石生物成立於 2018 年 4 月,天眼查顯示,2022 年底,其參保人員有 136 人,沒有獲批上市的產品。可以看出,這是一家典型的初創期創新藥企,在行業中名不見經傳。但這家公司有一個很強硬的靠山 " 恒瑞醫藥 ",後者是瑞石生物的母公司。
恒瑞醫藥有著國內 " 醫藥一哥 " 之稱,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醫藥創新,是醫藥行業的最大 " 白馬股 ",也是投資機構最關注的醫藥企業之一。瑞石生物是恒瑞為數不多的直接投資設立的創新藥企,沒想到竟傳出了解散的傳聞,自然引發行業關注。
根據財聯社的報道,瑞石醫藥停擺、遣散員工的事情確實存在。作者從恒瑞醫藥內部人士獲得的表述是:" 瑞石這家公司規模很小,無論如何,都不會影響到恒瑞醫藥。"
在那幾天,恒瑞的糟心事並不止這一件。
業內還關注到:恒瑞正在向曾經的合作方萬春醫藥 " 討要 " 產品授權款。2021 年恒瑞醫藥首次宣布從外部引進產品,買下的就是萬春醫藥一款抗癌藥物,但這款藥物研發不利,最終沒能在中國上市。恒瑞就跟萬春打起了官司,想要拿回 2 億元首付款。
醫藥創新曾是過去幾年的熱門話題。可現在,創新的價值正在受到各方麵因素的嚴峻考驗。
3 個月前,就已有跡象
根據 9 月 15 日財聯社的報道,當天上午,在瑞石生物公司內部走廊上有員工排隊,大家感到都很突然。有員工表示:他們也得知消息不久,還在等通知。
招聘軟件 BOSS 直聘上可以看到,瑞石生物目前還有在招崗位,但招聘者在近半年時間裏都沒有活躍過。
15 日下午,證券時報報道,瑞石生物舉行了內部會議,股東會決議中止公司經營活動,運營工作由恒瑞成立工作組接管;對部分員工進行遣散,但遣散方案還沒確定。
時間退回到兩年前的 9 月 14 日,上海張江迎來了一場啟動儀式,瑞石醫藥正式啟用新藥研發實驗室。
瑞石生物和很多創新藥企一樣,當時成立還不到三年,公司啟動時由恒瑞醫藥出資 1 億美元,占股 95%。2022 年,瑞石生物吸引到華蓋資本及其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共同領投的 1 億美元投資。
瑞石的重點產品是 JAK1 抑製劑 SHR0302,這是一種治療特應性皮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曾被國家藥監局認定為突破性治療品種,是很有希望獲批上市的創新藥。
按照一般的發展路徑,瑞石生物 IPO 基本是眼前就能預見到的事情。隻是沒想到,這一場前景無限廣闊的合作,會落到公司停擺、產品撤回申報的結局。
今年 6 月,恒瑞其實已經公告過," 經與藥監機構溝通,瑞石生物主動撤回 SHR0302 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適應症的藥品注冊申請,計劃盡快重新遞交。" 外界沒注意到,那可能就是恒瑞換掉瑞石、換成其他申報主體所做的準備工作。
上述知情人士向作者表示:"SHR0302 其實一直在恒瑞醫藥手裏研發,公司能完全控製這款藥物。" 言下之意,瑞石生物這家公司在與不在,都不會影響藥品的開發。
沒新產品上市的藥企,值多少錢?
恒瑞醫藥早年間靠仿製抗癌藥、麻醉藥等起家,因為緊跟醫藥創新潮流,逐步從仿製過渡到創新,成長為國內首屈一指的醫藥企業。
然而在底色上,恒瑞醫藥和當下不斷冒出的創新藥企業相比總是差了一些。雖然被叫為 " 創新藥一哥 ",但與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新興企業相比還是保守了很多。
恒瑞醫藥投資瑞石生物,其實是一件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
瑞石生物 A 輪拿到華蓋等機構的投資之後,一向低調的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表示:" 瑞石生物對外融資是恒瑞在模式創新方麵的有益探索;瑞石生物是恒瑞投資孵化企業的優秀代表,希望瑞石團隊能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瑞石代表的是小而靈活的創新力量,恒瑞代表的是穩定強大的運營基礎。全球大型跨國藥企在近 15 年幾乎都是貫徹這一模式,即從創新引領者逐步轉變為投資者,孵化更有創新力的小微醫藥企業。
而且,在恒瑞投資設立瑞石生物之初,退出路徑是非常明確的,近幾年國內創新藥企業在 A 股和港股的 IPO 都很順利。即便是華蓋入資的 2022 年上半年,醫藥一級市場的環境也遠比現在要好得多。
但進入 2023 年之後,一係列的深刻變化讓醫藥行業認清了現實:光有創新,沒有市場認賬,恐怕就不太容易 IPO。
今年 4 月,生物製藥公司智翔金泰在科創板上市。這家公司的和瑞石生物有相似之處,也是開發自體免疫類藥物。智翔金泰背靠的是國內金牌 HPV 疫苗代理商智飛生物,實力也不俗。但智翔金泰的 IPO 引發一係列討論:" 還沒有創新產品上市的企業,應該值多少錢?"
這些討論直接導致資本市場對醫藥創新的信仰崩潰。過去 10 年,隻要敢喊出創新,市場就會給予足夠的耐心等待企業長大,百濟神州、君實生物等企業至今仍巨額虧損,但並不影響他們的百億、千億市值。
可如今,資本市場已經不再像 5 年前那樣有耐心了。瑞石生物的遭遇表明,連產業投資者恒瑞醫藥可能也失去了耐心。
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今年 9 月可以說是恒瑞的 " 多事之秋 "。
就在前幾天,恒瑞醫藥因為 2 億元首付款,少見地向合作方大連萬春提起訴訟。大連萬春的一款創新藥研發基本失敗,恒瑞希望要回當年給出去的首付款。
可見無論成與不成,創新藥的生存空間都受到了很嚴重的擠壓。
這種產業界的悲觀已經影響到了上遊。今年 3 月末,CRO 巨頭的藥明康德叫停了上海細胞與基因治療子公司的工廠進展,原因正是相關創新藥品種訂單不足。2023 年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藥明康德的亞洲員工減少了近 3000 人,多集中在研發部門。這是藥明康德近幾年少有的現象。
更嚴重的影響來自於政策端。
今年七、八月份,醫療反腐開始席卷全國。創新醫藥本來就嚴重依賴麵對麵的推廣,很多新藥,醫生聽都沒聽說過,要讓醫生信賴新藥的療效,了解新藥的使用場景,學會新藥的不良反應控製,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學術推廣工作。如果學術推廣停止了,新藥的出路基本就被掐斷了。
國家層麵已經在積極糾偏,可臨床的學術推廣是否能回到過去那樣,恐怕任何一家藥企都沒把握。
醫藥鏈條長且複雜,需要投資人、產業人士、醫生、患者、政府部門等多方努力,才能構築行業繁榮的局麵。目前銷售端和二級市場的消極反饋,已經影響到了產業前端和投資前端。有行業人士稱,未來創新藥品和器械企業的上市標準將趨於收緊,創新性的要求將會提高。上市後的減持、增發等變現和融資方式則已經受到了證監會的限製。
對於瑞石生物這樣的企業來說,此前能跑通的路徑,如今已經不好走了。瑞石的遭遇,隻是當下醫藥創新大環境的一個小小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