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時間不多了:4S店被要求不提沃爾沃

9月8日,正處艱難轉型期的領克,終於等來了08車型的正式上市,後者承擔著品牌全麵新能源化的重任。

在十三年前的那場 “蛇吞象”式收購中,李書福斥資18億美元拿下沃爾沃,一舉將吉利的整體汽車研發能力帶進世界級水平。吉利也借此產銷超過百萬輛,並連續5年成為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冠。

李書福曾感慨稱,“沃爾沃的技術讓吉利造車入了門。”

領克無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作為吉利與沃爾沃合資的高端汽車品牌,自2016年成立後,在燃油車時代,領克的日子一直過得不錯,累計銷售已超過80萬輛。既有沃爾沃質量和工藝基因,價格又相對便宜,領克素有“平民沃爾沃”之稱。

時過境遷,當中國乘用車市場從燃油車極速向新能源車轉型時,吉利顯然掉隊了。以領克為例,2022年的銷量近5年來出現首次下滑,同比下滑18%,2023年上半年虧損擴大到6.61億元。

顯然,在新能源車時代,沃爾沃帶給領克乃至吉利的光環已經不再了。

在領克08的媒體溝通會上,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傑直言,要建立品牌和產品自信,有用戶反饋“你們4S店張口閉口沃爾沃,如果我要買沃爾沃,我去你們店幹什麽。”

在被比亞迪反超,丟掉本土車企銷冠地位後,2023年對於整個吉利集團來說至關重要。這其中的挑戰包括,180億元打造的SEA浩瀚架構如何發揮最大效力、多品牌戰略下資源如何平衡分配、領克和極氪如何盡早扭虧為盈等等。

慢了半拍的李書福,需要趁著燃油車頹勢愈發加劇前,盡快追上這輪新能源變革大潮。外有特斯拉、內有比亞迪,兩強夾縫中,誰能在中國市場獲得第三位置?

東吳證券一則研報判斷稱,這需要包括吉利、長城、理想等一眾跟隨品牌,在純電+插電混合動力形成合力,方能在中國市場獲取足夠的規模效應,而一旦錯過2023年,或許至少再等待2年以上的時間窗口。

“不願舍棄舊時代的榮光”

2015年那會,在“雙積分政策”和“禁售燃油車時間表”雙重壓力下,北汽、長安、奇瑞等一眾自主品牌,紛紛宣布了各自高調的新能源產能計劃。

“造車狂人”李書福也不例外,一度雄心勃勃,行動卻遲遲未能真正落地。

按照他命名為“藍色吉利行動”的規劃,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整體銷量90%以上。不過這其中,純電占比僅為35%,插電混動與油電混動則占比達到65%。

但從結果來看,行動無疑是失敗的。2020年,吉利新能源和電氣化車型總銷量僅6.8萬輛,同比降幅近四成,占比僅為5.13%。但憑借著燃油車業務的高歌猛進,那一年,吉利累計銷售高達132萬輛,連續第四年蟬聯自主車企銷量冠軍。

李書福自己並不沮喪,他在內部曾表示,“這不是戰略方向錯誤,也不是戰略執行失敗,而是曆史時機沒有成熟,外部戰略條件沒有形成,這樣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中國車企中有,歐、美、日、韓車企中也有。”

這番解釋不無道理。但殊不知,命運的齒輪已悄悄在那時開始轉動,再也無法回頭。

2021年前,國內新能源消費市場呈現啞鈴型結構,隻有家庭高端增購市場,外加低價短途需求,腰部主流消費群體並不參與其中。不過,當新能源車滲透率從2020年連續兩年翻倍增長,抵達加速臨界點後,市場取代政策成為主導驅動因素,再加上特斯拉國產化形成了“鯰魚”效應,中國新能源市場得以在2021年全麵爆發。

比亞迪也是在那一年突然加速。其間,王傳福打出了“油電同價DM-i”這張王牌,利用混動、電動的高性能降維打擊傳統燃油車,當年其銷量同比增長75%,2022年更是同比增長152%至186萬輛,一舉翻身超過吉利,成為中國乘用車市場銷量冠軍。

一篇媒體文章曾如此評價李書福:“麵向未來去冒險的衝動和野心,但又不願舍棄舊時代的榮光。明確了以新能源汽車為發展方向,卻又對傳統汽車業務的成熟和良好局麵感到認同。”

從內部視角來看,吉利依托於與沃爾沃合力打造的CMA架構平台,推出的領克、帝豪、博越、遠景等產品均獲得市場認可,也幫助公司跨越了百萬級銷量門檻。

李書福自然不願過早舍棄燃油車時代的紅利,也希望將成功經驗複製到新能源車身上。

於是,吉利同時下注燃油+電動,但推出的多款新能源車均為“油改電”模式,這一過渡期產品包括博瑞ePro、帝豪EV,以及號稱“東半球最好的純電動車”幾何係列,但無論產品力還是性價比都一般,自然難以被市場接受。

想要追上來,一場破釜沉舟的變革迫在眉睫。

重金下注極氪和銀河

一位汽車產業觀察人士告訴騰訊新聞《遠光燈》作者,吉利最顯著的基因,一是撒錢大舉資本並購、拆分品牌上市融資的控股集團運作模式;另一個則是學習大眾,基於架構和模塊造車,燃油車主要靠與沃爾沃合作的CMA架構,新能源時代依賴吉利自研的SEA浩瀚架構。

2020年10月,李書福拿出了全新的SEA浩瀚架構,這被外界視為吉利整體轉型智能電動化的起點。作為號稱“曆經4年研發,投入超過180億元”的這款架構平台,可以覆蓋轎車、SUV、MPV、皮卡等全部車型。

次年,李書福再次提出“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試圖用兩條腿走路,一是用雷神油電混動係統,對標比亞迪的DM-i和長城的DHT,主要應用於吉利和領克品牌;二是主攻純電領域,包括極氪、銀河與幾何品牌。

這其中,極氪無疑是最受重視的品牌。該主體公司由李書福親自掛帥出任董事長,隸屬於吉利控股旗下、與吉利汽車平級的子公司,浩瀚架構打造的首款量產車便是極氪第一款車型001。

重金投入之下,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極氪累計虧損高達38.59億元。當然,高投入也換來了不錯的銷量。2023年至今,極氪累計銷量達到6.69萬輛,但這距離年底14萬輛的目標仍舊差距不小。要知道,李書福給極氪定下的銷量是,2025年達到65萬輛。

極氪承擔著吉利品牌向上拉高的重任,定價在30萬元以上,市場反應平平的幾何定價在15萬元以下,這中間的空檔則由銀河來填充。值得注意的是,銀河並非獨立品牌,而是隸屬於吉利品牌旗下,李書福希望借此與吉利固有的燃油車型相互區隔。

主打15-20萬元的銀河,包括插混L和純電E係列,實際上要擠進競爭最為激烈的乘用車賽道——市場份額占比超過20%,新能源滲透率近50%,最核心競爭對手即為比亞迪宋PLUS。

作為目前唯一上市車型,銀河L7銷量在小步快跑,6-8月銷量分別為9673、10058、11117輛。

從整體銷量來看,截至8月,吉利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24.62萬輛,同比增加37%,保持著不錯的上揚勢頭。

這也給了吉利汽車控股行政總裁桂生悅信心,他在半年業績會上表示,“未來幾年,我不會再像過去幾年跟大家說對不起。最近管理層開會,我們都有了2015年吉利汽車第一次騰飛的感覺,我們在當今競爭格局下會迎來第二次騰飛。”

“能笑著坐一起開會”嗎?

YY評級統計稱,自2010年收購沃爾沃至今,李書福已投入800億元進行全球化戰略布局,以海外投資和汽車領域並購為主。目前手握的上市公司多達7家,包括吉利、沃爾沃、極星、億咖通、錢江摩托、漢馬科技、力帆科技,而路特斯、極氪這兩家公司也處於排隊上市節奏中。

從燃油車時代起,李書福就堅持多品牌戰略,吉利係手握汽車品牌多達10餘個,單就乘用車品牌就包括吉利、幾何、領克、寶騰、極氪、路特斯、沃爾沃、極星。

這一思路也延續到新能源車戰場,不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經營策略是否奏效,目前仍難判斷。

從成本角度來看,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安聰慧曾表示,控股旗下有7個品牌對SEA架構成本進行分攤,這是規模效應產生的巨大優勢,“沒有任何一個單一汽車品牌能夠支撐如此昂貴的架構化發展,但吉利集團可以”。

在吉利看來,目前新能源車領域各個品牌已經有了清晰的技術和產品區隔——銀河定位大眾車市場,主力售價為10-20萬元;領克定位高端車市場,主力售價為10-30萬元;極氪則定位豪華車市場,主力售價在30萬元以上。銀河、領克均兼做插電式混動和純電,極氪隻做純電。

不過,從價格區間來看,上述品牌難免形成左右手互搏的競爭關係。

一位券商汽車分析師對作者表示,與安踏多品牌戰略類似,新能源賽道潛力巨大,每個價位區間都有相對應的細分車型,對應不同足夠龐大的消費群體,吉利三個品牌各自承擔下探和向上的任務,但肯定也會有價格上的交集,尤其是現在價格戰盛行,比如極氪下探到25萬這個主流區間,這就需要看內部如何資源平衡與調度,品牌做足清晰差異性區隔等。

“單/多品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多品牌不可避免會內部過度競爭,包括搶資源、搶人、搶產能等。”上述汽車產業觀察人士稱,再比如比亞迪推出高端品牌仰望,有很多炫技的功能,而騰勢品牌搭載的雲輦係統,可以下放到其他品牌,形成一定溢價,但對比長城就缺了類似炫技的多品牌做支撐。

拿領克08車型來看,在被問及和極氪的競爭關係時,林傑稱,我們內部競爭起碼還有協調機製,以及錯位定位機製,比如同樣尺寸的車,你的造型風格更科技感、更簡約,我是更加生活和細膩感,完全不同的設計取向。

有趣的是,今年半年報業績會行將結束前,桂生悅留下了最後一句話,“希望大家(各品牌)以後能笑著坐在一起開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