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新電動車,還能收割中產嗎?

來源: 虎嗅APP 2023-09-14 03:02:2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119 bytes)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周到

編輯丨張博文

頭圖丨視覺中國

最老練的獵手,初期往往以獵物的身份示人。但隨著局勢逐漸明朗,巨頭的獠牙也就露了出來。

不久前,奔馳在 IAA 上發布了基於 MMA 平台的首款電動車—— CLA 級概念車。盡管造型還處於概念階段,但從這輛車的參數上可以看出,奔馳對於自己的下一代電動車,下了重注:每百公裏耗電 12 度,800 伏 250kW 直流快充,充電 15 分鍾補能 400 公裏,WLTP 純電續航超過 750 公裏……這款車每項參數相比較奔馳乃至其他品牌的既有車型,都屬於 " 遙遙領先 "。以至於有人將這款車對於行業的意義,與 2017 年發布的 Model 3 相對比。

但從奔馳的角度來講,去和特斯拉對比從來都不是該公司的目標。畢竟相比較不斷降低自家新車售價," 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轉變 " 的馬斯克,奔馳在今年 IAA 提出的口號則是 " 自 1886 年起,定義時代風潮 "。



換言之,奔馳 MMA 平台一係列新車的目標,是要在國內尚處於空白的 30 萬元乃至 50 萬元以上的 " 豪華電動車 " 領域,給出奔馳的產品。畢竟豪華這條賽道,才是奔馳熟悉和舒適的陣地。品牌、腔調和利潤,這些在燃油車時代已然擁有的一切,奔馳都要在電動汽車時代繼續握在手裏。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隻是將 CLA 級概念車背後奔馳的野心解讀為 " 超越特斯拉 ",就未免把這事想淺了。該公司真正想要的,是在電動汽車時代定義一款像 C 級、GLC 這樣,在豪華汽車市場具有標杆意義的入門車型。

從這個角度來看,最該恐懼的是蔚來這樣,主要麵向中產的中國高端品牌。

智能汽車的豪華,如何定義?

在智能汽車時代,對於一輛車內飾是否 " 豪華 " 的標準和定義,相比較過去有所改變。科技和智能成為了車輛 " 舒適性 " 和使用便捷性的組成部分,而車內屏幕的麵積也擴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尺寸。

對於這些趨勢,國內一些主打 30 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往往選擇了所謂 " 極簡 " 的內飾設計風格,把車內的 C 位留給大彩電就得了。這點以理想汽車最具代表性:



當然了,這樣的選擇也與中國汽車品牌在內飾設計能力上缺乏積累有關。畢竟相比較更能讓設計師恣意發揮的外觀造型,精細程度堪比 " 螺螄殼內做道場 " 的內飾設計更加複雜。這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我們的一些品牌與其說偏好 " 極簡 ",更應該說是在揚長避短。

在這樣的背景下,奔馳在 CLA 級概念車內飾設計上采用了兩種思路:在將屏幕放置在 C 位的同時提升 UI 美感,並把材料融入科技感。

首先,CLA 級概念車的內飾與目前基於 EVA 平台打造的奔馳 EQC 和 EQE 一樣,都采用了三聯屏,但前者的這三塊的排列是並列關係。在此基礎之上,左右兩側的傳統空調出風口位置,奔馳放置了兩塊圓形屏幕用於調節空調。

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康林鬆就在采訪中對筆者表示,過去他們隻是將 " 超連屏 " 這種配置放在 EQS、EQE 這樣中高端車型上。而這一次,他們在 CLA 級概念車這樣的入門級產品上也放上了類似的配置,"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未來奔馳的標準配置 "。



筆者推測,左右這兩塊屏幕主要起到的是概念藝術價值,但中間三塊屏幕的內容值得分析。按照奔馳的規劃,2024 年量產的 MMA 平台新車,將成為奔馳自主研發的操作係統 MB.OS 的首款量產車型。該操作係統將是一套全麵打通包括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三電部分的整車操作係統,在定義之初就實現了軟硬件解耦,以便縮短開發和迭代周期,並幫助各類車型的用戶在車輛全生命周期裏都能持續獲得新體驗。

與此同時,MB.OS 還開放了一套兼容安卓的 API,以方便第三方應用的接入,以便快速提升應用生態規模。

當然,MB.OS 的真實效果還得等到新車量產後我們才能一探究竟,但具體到智能座艙部分,該係統最妙的部分便在於讓車輛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算力。畢竟在現如今的智能汽車上,整車電子電器架構往往按照 " 域 " 進行劃分。英偉達 Orin、華為 MDC 的算力動輒超過 100TOPS,但隻能用於道路環境感知和駕駛決策。而車內座艙域,車企往往使用高通或三星的芯片,來支撐多塊屏幕的算力需求。

如今在 MB.OS 係統上,奔馳將和合作夥伴英偉達攜手,用一個 SOC(係統級芯片)完成整車的所有計算,直接效果就是將座艙的算力資源實現了大幅提升。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用戶使用的流暢度,還能為今後增加車內屏幕數量,比如將左右後視鏡改為電子後視鏡留有算力空間。

而具體在 UI 層麵,奔馳與遊戲引擎 Unity 進行了合作,用實時渲染技術給三塊屏幕賦能。尤其是用於顯示導航,以及在智能駕駛狀態下用於還原汽車周遭環境的主駕屏幕,奔馳 MMA 平台新車的 UI 效果有望獲得相比較其他競品質的提升。



具體來看,該車型中控屏的地圖界麵進行了重新開發,3D 立體感更強,對於用戶的駕駛指引也更加直觀。而右側位於副駕駛前方的屏幕,其中的內容應用也在美觀度方麵進行了大幅提升。

事實上,奔馳首席軟件官孟歐宇告訴筆者,在奔馳即將在國產新 E 級上量產的 MUBX 3.0 係統上,奔馳就已經聯合高德導航在中控屏上實現了 3D 渲染效果的城市導航地圖。而對於抖音、火山視頻、愛奇藝等中國用戶常見的內容應用,奔馳也與開發者合作對應用的顯示進行了優化,使其更加適配現有 C 級、GLC 的豎屏。

此外在整體的 UI 風格方麵,奔馳還為用戶提供了多種顏色的主題。當然,CLA 級概念車所在的 MMA 平台,屬於奔馳的主流產品序列,深藍色的主題色沒有太大變化。根據奔馳方麵同事給筆者的介紹,AMG 係列車型的主題色為紅色,而邁巴赫的主題色則為白色。



也就是說,MMA 平台的量產車可能依舊僅有夜間模式

這裏對 Unity 引擎需要多說一句。相比較大型 3A 遊戲主要使用的 Unreal 虛幻引擎,Unity 不僅對於計算平台的要求沒那麽高,引擎本身的定製化程度也更低,開發者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

要知道,這款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軟件程序,就是使用 Unity 開發的。



在內飾整體的科技感刻畫方麵,奔馳在 CLA 級概念車上采用了大量的金屬、玻璃和反光材質,讓乘客一進入車內就實現了字麵意義上的 " 眼前一亮 "。尤其是手機無線充電器、前排杯托等區域,奔馳都將發光氛圍燈融入其中,保持了奔馳對於氛圍燈 " 高存在感 " 的審美取向。



在材質層麵,奔馳在其中有不少都按照可持續和再利用的標準進行製造。例如在門板內側的包裹和扶手部分,CLA 級概念車采用了以回收纖維和麻類植物纖維以 50:50 混合而成的紙質材料。而在座椅的皮革材質上,奔馳采用了可持續的生產和加工方式,覆蓋家畜飼養和鞣製皮革等各個環節。



從個人層麵來說,筆者認為奔馳在 CLA 級概念車上的這一套設計,尤其是在 UI 層麵,相比較過去有著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結合內飾的其他部分,未來 MMA 平台的量產車的確值得期待。



奔馳 GLC 的內飾

但筆者對此也有一個擔心。畢竟相比較既有的 C 級和 GLC,CLA 級概念車上呈現的設計稱得上是 " 脫胎換骨 "。放在量產車上,如何在 " 定義時代風潮 " 和承接既有奔馳用戶的電動車置換之間,奔馳有必要考慮如何做平衡。

奔馳不做 " 盒子車 "

其實除了內飾之外,電動汽車在外觀造型的設計方麵,也相較過去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麵,電動汽車需要更低的風阻係數以便實現更長的續航;而另一方麵,在相同的馬力輸出下,電機相比較大排量發動機的體積縮小,給乘員艙留出了空間。

於是乎我們就看到,尤其是在尺寸緊湊的入門級轎車方麵,市麵上 " 大身子 + 短鼻子 " 配合圓滑車身曲線的 " 盒子車 " 越來越多。



特斯拉 Model 3



極氪 001



蔚來 ET5

從側麵來看,這些車一旦處於同一級別,其車頭和車身的比例就處於非常相似的狀態。當然就審美這種非常個人化的標準而言,對於這些車的 " 美醜 " 判斷顯然見仁見智。但坦率來說,這種設計的趨同化未免顯得有些無聊。

而放在用戶更加追求個性需求的高端品牌上,外觀造型設計顯然不能千篇一律,這對於奔馳這樣的百年豪華品牌來說更是如此。畢竟,奔馳在燃油車時代能獲得高昂的溢價,除了三叉星輝 logo 之外,還在於其擁有高辨識度的外觀風格。

因此,造 " 盒子車 " 對於奔馳來說並不是可選項。於是乎在 CLA 級概念車上,我們就看到了更加舒展的車身姿態。



相比較市麵上的主流電動車,CLA 級概念車的車頭更加修長,擁有和傳統燃油車相似的車身比例。尤其是車尾部分的下溜造型,顯然是在向已經發布但還未上市的新款 CLE 致敬。



在直接影響著車內後排乘客頭部空間的 D 柱部分,奔馳將其角度盡可能向後延伸。伴隨著 CLE 級概念車的玻璃車頂,身高 182cm 的筆者坐在後排也並不覺得壓抑和局促。事實上,奔馳在場身高超過 190cm 的同事告訴筆者,就算是他坐在後排,頭部空間也很充足。

也許是因為,歐洲人腿比較長?

而在外觀的元素和細節部分,奔馳為了增加造型的科技感,使用了大量的發光元素。例如在車輛的前方——傳統燃油車的格柵部分,奔馳布置了 274 個微型三叉星輝燈粒組成的矩陣,夜晚亮起來是這個樣子。



同時在前後車身兩側,奔馳還布置了兩條發光燈帶,以彰顯車輛的獨特性。當然,側麵燈帶的最終效果,需要根據各地方的法規和標準進行調整。尤其是在國內,側麵燈帶的亮度大概率需要有所降低。

最後在智能駕駛層麵,CLA 級概念車在車頂布置了激光雷達,以滿足 " 超過 L2 級 " 的輔助駕駛的要求。相比較如今在量產車頂部搭載的高線束激光雷達,奔馳概念車的這一款顯得存在感並不強,高度要小得多。



其實按照奔馳 MMA 平台新車 2024 年的量產節點,該公司的激光雷達合作廠商 Luminaer 還得抓緊時間。畢竟在該公司已經發布的產品中,厚度達到上圖水平的激光雷達還未出現。而在其他同行企業,例如禾賽科技今年 4 月發布的 ET25,已經把激光雷達的機身高度做到了 25 毫米。

當然了,Luminar 的新品也許會隨 MMA 平台的首款新車首搭上市,成為獨家供應的產品。這種合作模式其實 " 古已有之 ",早在 2013 年,奔馳就曾聯合博世在 S 級上實現了毫米波雷達的全球首次搭載上市。



總結來說,CLA 級概念車的確顯示出奔馳在外觀設計上,試圖在既有的 " 盒子車 " 陣營之外,引領一波新潮流的野心。從筆者角度來看,這樣的設計放在豪華入門級車型上,的確有著不小的開創性和獨特性。甚至相比較 EQS 和 EQE,CLA 級概念車都要顯得更酷,更具科技感。



奔馳 EQS,第一代 " 高鐵電動車 "

如果 CLA 級概念車的設計能夠在量產車上盡可能地實現還原,那麽 MMA 級電動車的確有望獲得電動汽車用戶的認可。

當然,在車輛懸架高度層麵,奔馳需要在量產車上做好平衡。畢竟如今 CLA 級概念車的優雅,很大程度上源於整車 " 低趴 " 的造型。如果在此基礎上,車身高了 10 厘米,一切感覺恐怕就變了。

最該拉響警報的,是蔚來?

按照奔馳的規劃,MMA 平台將有 4 款車量產,其中包括 1 輛類似 CLA 級概念車的 4 門轎跑車、1 輛獵跑車以及 2 款 SUV。筆者推測,這很可能就是下一代的 C 級、A 級和 GLC 與 GLA。



當然,奔馳也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寶都押在電動車這一根獨木橋上。正如康林鬆所說的,盡管奔馳認為 " 實現零排放未來 " 是明確的目標,但奔馳得保持一定的戰術靈活性:" 無論是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我們都會保持更新迭代,推出新產品 "。按照規劃,MMA 平台在主要麵向電動汽車需要的同時,兼顧承載混動、燃油車。

也就是說,奔馳在豪華入門的細分賽道中,將從 2024 年開始同步在新能源與燃油車領域推出新車型,相比較既有產品進行全麵的革新。而如此看來,蔚來、騰勢、極氪這樣,主打車型屬於高端 B 級純電轎車和 SUV 的企業,將首先感受到來自傳統豪華品牌的衝擊。

畢竟,相比較 EQC、EQB 和 EQA 這樣,基於 MFAII 平台 " 油改電 " 而來的電動車,MMA 平台的新產品注定有著跨代的升級。而隨著 30 萬元以上電動車在純電動整體市場大盤中銷量的不斷提升,電動汽車的豪華市場終於在今年被打開了。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豪華品牌在整體銷量大盤中的占比約為 17% 左右

在品牌、渠道方麵,奔馳這樣的百年豪華品牌已經擁有了多年的積累。無論是在一線城市還是擁有消費能力的長三角縣城,奔馳都擁有完善的銷售和服務網絡。事實上即使在理想、蔚來等 " 狂妄 " 的新勢力眼中,奔馳渠道網絡也是學習的榜樣。

但問題是,在補能網絡、智能駕駛、用戶心智方麵,奔馳相比較中國新勢力們確實出發的更晚。尤其是在用戶心智方麵," 科技 " 這個標簽已經被特斯拉、理想和小鵬等企業搶先奪取。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層麵,即使奔馳的產品能達到友商的水平,但想要得到潛在消費者的認可,還需加以時日。

不過,奔馳已經積累百年的品牌力,絕對不是新勢力們一朝一夕就能超過的。要知道,MMA 平台主要麵向的廣大中產消費者相比較技術的先進性,往往更在意產品的品質感、穩定性和品牌標簽。在這方麵,奔馳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實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MMA 平台的新車確實有望讓奔馳像燃油車時代那樣,繼續收割中國的中產。

當然,如果產品上市再快點就好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