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優惠司機買單,這樣的算計太不體麵

網約車平台抽成比例下調後,有受訪司機表示“感受不明顯”。據《工人日報》報道,有網約車平台將其給予乘客的優惠額度轉嫁到司機,使得司機到手收益直接受損,“抽成比例雖然下降了,但實際到手的收入不升反降”。

被困在係統算法裏的感覺,對很多網約車司機來說可能真的是一言難盡。媒體報道的背後,是近期社交平台上網約車司機對此的集體吐槽。網約車平台優惠不斷,讓乘客獲益,但恐怕除了身涉其中的司機,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這部分“優惠”的具體出處。

循著媒體報道按圖索驥,可以看到不少司機的心酸,平台為了市場拓展而進行的大派優惠券活動,最終卻幾乎全部在司機收益部分扣除,誇張的個案結算單裏,跑十幾公裏收益幾塊錢的情況不在少數。在“不接特價單平台就不給你派其他單”的潛規則之下,司機的權益由此被進一步消解。

慷他人之慨是容易,毫發無損地完成了數據層麵的騰挪,是好算計,但不體麵。

也就在8月底,交通運輸部才對外披露數據,截至7月底,各主要網約車平台已“公告下調抽成比例”,下調幅度普遍在1%~3%。然而,前腳剛積極響應監管部門督促,“公告下調”抽成比例,後腳就生出了“我請客,你買單”的小九九,涉事平台的做法著實令人不解。

平台通過優惠、一口價等方式獲客,原本屬於正常的市場拓展手段,也不是什麽新創秘籍。而這部分成本的承擔方式、比例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公平,讓各方都能接受?有一個數據值得注意,2021年5月,有網約車平台公司曾回應網約車抽成比例問題,在彼時抽成比例還未統一下調的背景下,2020年該平台網約車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總額的79.1%。而被抽走的20.9%中,就明確表示有10.9%用於“乘客補貼優惠”。

也就是說,在抽成比例未有下調之前,乘客優惠曾被平台公司明示列入平台抽成部分。而此番媒體報道所示的新情況,則是相關優惠成本悉數被轉嫁。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某些網約車平台對監管部門督促保障司機合法權益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基於市場拓展需求的各種優惠活動,平台與司機都應當算是受益方,由各方通過協商確定成本分擔比例,才是妥當的規則製定路徑。但問題正如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法學院教授肖竹所言,抽成比例的調整牽涉平台、網約車司機與消費者三方的利益平衡,應該建立公開、透明與合理的決定機製。可無論如何,由網約車司機幾乎全額買單的優惠大派送,極大地擴張了平台的獲益,壓縮了司機一方的話語權、決策參與權,也影響了其切實的利益。

不僅如此,平台係統還給予了具體抽成比例一個複雜的算法,客觀上使得司機心生“下調是好事,但感受不明顯”的切身體會。按照平台客服的製式說法,受訂單距離、時間長短、拚車等因素影響,每筆訂單會收取不同比例的服務費,抽成比例因此也就多有差異。平台企業通過抽成獲取利益符合市場規律,因為獲客成本的降低是平台的貢獻,但以不打招呼的方式讓別人做冤大頭,既消解了國家對網約車從業者的政策紅利,也敗壞了行業的生態、侵害了底層權益。

新業態勞動者的權益保護,麵臨的可能還是老問題。現在看來,彼時曾有平台主張的透明賬單措施還遠遠不夠,因為從抽成比例的具體算法,到平台大派優惠券的“慷他人之慨”,都表明司機群體作為利益攸關一方,在規則製定過程中的話語權缺失、溝通渠道不足,不僅有失公允,而且也不利於行業市場的健康發展。當然,這些問題已經被看到,也會為正在進行情況評估和總結的監管部門,提供完善政策的新線索和新思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