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三個“跨省都市圈”,誕生了

跨省擴圈,正在成為潮流。

近日,杭州網掛出的“杭州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報告”顯示,在“主要任務進展順利”部分透露,“杭州都市圈規劃獲得國家批複,都市圈向心力不斷凝聚”。

這意味著,又一個國家級都市圈誕生,這也是繼南京、重慶之後第三個獲批的跨省都市圈。

都市圈擴容,誰是下一個?

01

杭州都市圈,究竟是第8個還是第10個?

今年年初,沈陽有關領導在央視節目上透露,沈陽都市圈正式獲批,成為全國第九個國家級都市圈,也是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

作為東北第一個、北方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沈陽都市圈獲批,無疑極大提振了東北地區的士氣,也為沈陽的國家中心城市之爭拿下了重要的籌碼。

然而,“第九個”之說,卻滋生新的疑問。

要知道,此前我國隻有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西安、重慶、武漢等7個都市圈規劃獲批。

這意味著,在沈陽都市圈之前,至少還有一個國家級都市圈獲批。當時就有媒體認為,這個都市圈大概率就是杭州。

如今,杭州正式官宣,是否意味著第8個國家都市圈歸位?

事實上,無論是第8個還是第10個,都不重要。

畢竟,連最發達也是最成熟的四大一線城市都市圈,仍舊集體缺席。

究其原因,國家都市圈規劃並非以經濟實力論高下,更不是以批複先後論高低。

一線城市經濟實力更強,輻射範圍更廣,都市圈的劃分牽一發而動全身,不會倉促落地。

不過,對於二線城市來說,能否獲批、何時獲批,最終規劃範圍有多大,將會帶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顯然,跨城地鐵、跨省城際鐵路的推進,都市圈內戶口準入年限互認,都市圈內“飛地經濟”,強中心城市的擴張……都有賴於都市圈規劃的落地。

南京都市圈之於“徽京”如此,沈陽都市圈之於東北第一城也是如此,杭州都市圈對於一個有著“躋身國內一線城市、全球城市第一方陣”雄心的二線城市,更是如此。

02

跨省都市圈,向來是中心城市影響力的體現。

強省會的影響,多數局限在一省之內;但強都市圈的輻射範圍,卻散溢到周邊省市。

杭州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輻射範圍涵蓋幾省幾市?

雖然國家層麵的規劃尚未發布,但此前當地通過的《杭州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已經有了清晰的構想。

根據當地規劃,杭州都市圈,囊括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紹興市、衢州市和安徽省黃山市六市全域。

這六個城市,總麵積超過5萬平方公裏,2022年GDP總量高達3.97萬億元,與周邊的南京都市圈在伯仲之間。

規劃範圍固然有所限製,但杭州都市圈的輻射範圍,早已不局限於此。

早在2018年,杭州在有關規劃中,將安徽宣城市、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三個城市,列為了考察成員。

2020年,安徽宣城市晉級,獲批成為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

輿論認為,從“觀察員”到“正式成員”,隻有一步之遙。宣城本身已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如果得以融入杭州都市圈,可謂得左右逢源之利。

事實上,不隻是宣城,更多安徽城市都在擁抱包郵區。

而在上個月,安徽省出台相關指導意見,表示推動黃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這一舉動,被視為“散裝安徽”形成的標誌。

顯然,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正是安徽、江西各大地市,紛紛主動擁抱杭州的原因所在。

這些設想如果成真,杭州或將成為橫跨浙皖贛三省、覆蓋10多個地市的超級都市圈,其輻射範圍之大,隻有上海大都市圈可與匹敵。

03

杭州都市圈,能否無限膨脹?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全國唯一以“大”命名的上海大都市圈,雖說橫跨三個省份,但也隻將蘇錫常通、甬舟嘉湖等8個城市的市域納入“勢力”範圍,最終能獲批幾個,仍舊不得而知。

而作為強省會的三大代表之一的武漢,一度規劃了“1+8”的超級都市圈,占據湖北省半壁江山,但在最終的國家級規劃中,被瘦身為以“武鄂黃黃”為中心的中等圈層。

同樣,同為跨省都市圈的重慶都市圈,雖說將四川廣安市納入其中,但其自身的36個區縣並未全在其列,隻有主城都市區21區名列其中。

顯然,都市圈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省域,更非龐大的地理概念。沒有實際的一體化乃至同城化,劃太大的圈子都沒有意義。

前些年,一些都市圈極盡膨脹之能事,試圖將周邊地區全部劃入其中,這種盲目擴張模式已被叫停。

04

都市圈,不能擴容了?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表示:

我國都市圈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各地要尊重客觀規律,不能跨越發展階段,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推動都市圈建設。同時,要依據人口經濟聯係科學合理確定都市圈空間範圍……防止盲目擴張規模。

關於都市圈,國家文件有著極為嚴格的定義:

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可以看到,都市圈有兩大核心要點:一是超大特大城市,或實力強勁的大城市;二是1小時通勤圈。

這意味著,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資格。實力一般的普通省會,連自身發展都需要扶持,遑論帶動周邊其他地區?

同時,都市圈以1小時通勤圈為標誌,這就限定了都市圈不能無限擴張。

正如有關發言人所言,都市圈形成的重要特征是城市間有密切的人員往來和經濟聯係,基本範圍是 1 小時通勤圈,都市圈範圍大多是 2 萬多平方公裏。

就此而言,目前杭州都市圈5萬平方公裏的範圍顯然過於龐大,如果再加上江西多個地市,更將是都市圈合理範圍的數倍之多。

所以,作為杭州都市圈第一批成員的嘉興、湖州、紹興,或許問題不大。

但作為地方版杭州都市圈成員的浙江衢州、安徽黃山,由於與杭州中心城區相距甚遠,同城化處於初步階段,能否躋身或部分躋身國家版規劃之中,仍舊存在懸念。

而對於安徽宣城、池州,江西上饒、景德鎮等地,雖然對杭州都市圈心向往之,但最終能否融入,恐怕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05

晉級國家級都市圈,能給大城市帶來什麽利好?

國家級都市圈不斷擴容,給許多人以圈子膨脹的印象,越泛濫,價值越低,最終徒剩一個名號。

其實不然,任何國家級規劃,未必都能提供政策或財稅方麵的直接支持,但戰略本身,就足以凸顯城市的重要性。

就像備受矚目的國家中心城市,一旦獲批,意味著這個城市將成為整個區域的引領者,成為國家戰略的主要承載者,在整個區域的發展中將會獲得明顯先機。

國家級都市圈也是如此。一旦都市圈規劃明確,至少意味著中心城市的“勢力範圍”得到認可,跨城乃至跨省發展才得以名正言順。

南京都市圈就是如此。南京身為“徽京”可謂廣為人知,但直到獲批國家級都市圈,且明確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發布,才由此讓“徽京”變得名副其實。

同時,率先成為國家級都市圈,對於競奪國家戰略大有助益。

如沈陽成為東北首個都市圈,這進一步確立了沈陽之於東北的龍頭地位,為沈陽競奪“國中”增添更大籌碼。

更關鍵的是,“強省會”麵臨重重爭議,但“強都市圈”卻不乏法理與輿論的正義性。

目前,在多中心模式的引導下,強省會,正在遭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挑戰,有地市甚至直接向省會喊出了“一城獨大不是春”的宣言。

當強省會模式遭遇挑戰,強都市圈就成了許多中心城市擴張的主要支撐。

06

強都市圈,對於三四線城市的溢出效應更為可觀。

且不說目前都市圈戶籍門檻準入互認正在成為趨勢,一旦成為都市圈成員,無論是居住年限還是社保年限,都有望得到互認,相當於打開了到超大特大城市落戶的捷徑。(參閱《繃不住,都放開落戶了》)

同時,都市圈內的“飛地經濟”已經蔚為大觀。中心城市到周邊地區打造產業轉移園區,借助財稅共享等政策,有望帶動周邊區域共同發展。

更關鍵的是,跨城地鐵、跨省城軌的存在,則為三四線城市躋身地鐵俱樂部創造更大可能。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我國全麵收緊地鐵建設。

官方不僅暫停一般城市的首輪地鐵規劃審批,更將GDP、人口、財政預算不達標的城市拒之門外。

換言之,大量三四線城市,至少在短期內失去了建設地鐵的可能。即使放開地鐵建設,大量三四線城市也因市區人口不足或財政收入不高,而被拒之門外。

然而,“軌道上的都市圈”的存在,提供了一條切實的“曲線救國”之道。

都市圈以一體化、同城化為目標,地鐵連通自是應然之義,這也是跨市地鐵、跨省地鐵暢通無阻的原因所在。(參閱《中國,又多了3個“跨市”地鐵城市》)

顯然,杭州地鐵能向紹興延伸,深圳地鐵能向惠州蔓延,北京地鐵將向位於河北廊坊的“北三縣”延伸,南京地鐵向鄰省的馬鞍山市貫通,長沙地鐵向湘潭貫通……無不是來自都市圈的助力。

當然,大城市通過都市圈向外輻射的同時,也會強化自身的綜合競爭力,帶動城市的“軟性擴容”。

無論是地鐵的延伸,產業園區的共建,還是跨城人口的流動,都會帶動整個區域的共同發展。

這是超大特大城市的機遇,也是三四線城市前所未有的機會。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