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缺大學的城市,開始逆襲了

城市與大學,可謂相互成就。

01

每一座萬億級經濟強市,都渴望打造一所城市大學。

日前,廣東省教育廳發布公示,擬向教育部申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更名佛山大學。

這意味著,時隔28年,這座萬億GDP城市有望迎來屬於自己的城市大學。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佛山大學就曾以專科高校的形式的存在,不過後來組建為本科性質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從此失去了城市之名。

據悉,過去10年來,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尋求更名的消息不絕於耳,曾先後宣布擬更名為廣東科學技術大學和廣東理工大學,但最終都未能成行。

作為全國最缺大學的城市之一,佛山與深圳、寧波、東莞、泉州、南通等經濟強市,素有“大學貧困市”之稱。

其中,佛山、東莞、泉州不僅沒有以城市命名的高校,連雙一流高校都集體掛零,無論是高校數量還是在校大學生規模,都同能級城市裏都處於墊底水平。

大學生密度來看,佛山、深圳、東莞、泉州等都處於墊底位置。

據統計,每萬人常住人口中,佛山隻有169個在校大學生,而東莞、泉州分別為147人、241人,至於深圳更是不到100人。

換言之,在佛山,每57個常住人口中才有1個大學生,而深圳、東莞分別是95個、68個。

與之對比,作為中國大學生數量第一城的廣州,擁有165萬大學生,與1800多萬的常住人口相比,平均每萬人在校大學生881人,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

不過,背靠經濟強市的強大財政實力,“大學貧困市“正在全麵逆襲。

深圳走在前列,這些年通過拚命建大學,已經擺脫了“大學貧困市”的稱號。

如今的深圳,雖然仍舊難以與北上廣相提並論,但以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為代表的本土高校的崛起,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為代表的分校的紛至遝來,讓深圳高校實力陡增。

深圳之後,一眾經濟強市也開始行動起來,“佛山大學”等城市大學的橫空出世,或為“大學貧困市”扭轉局麵的關鍵性舉動。

02

以城市冠名的大學,不在少數。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共有43個以城市冠名的大學,其中16個為省會城市。

其中,最出名者當屬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蘭州大學等老牌985高校,而以蘇州大學、鄭州大學、深圳大學為代表的“新勢力”,影響也在與日俱增。

從經濟強市來看,目前我國內地共有24個萬億GDP城市,仍有大量地市沒有城市大學。

長沙、無錫、西安隻有以城市命名的學院,而杭州、佛山、東莞、泉州,則沒有以城市命名的高校。

這其中,杭州最為特別。

杭州大學曾經作為老牌211高校而備受矚目,但在1998年被合並入新的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留下無盡遺憾。

如今,在“佛山大學”之外,一眾經濟強市,正在試圖恢複城市大學,重塑高校矩陣。

前不久,“合肥學院”正式更名“合肥大學”的消息引發關注,這座新晉萬億GDP城市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省會大學”。

在合肥之後,長沙學院、西安文理學院、無錫學院更名為城市大學的說法不絕於耳,長沙甚至將“推動長沙學院更名為長沙大學”作為強省會戰略的一環。

不過,從“學院”到“大學”,並非簡單的名稱之變,而是涉及全方位的升格。

根據教育部規定,辦學規模上“稱為大學的”,要求全日製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於全日製在校生總數的5%,且一般至少應具有10個碩士點,並且有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

西安文理學院升格為西安大學,之所以遲遲未能推進,“缺少碩士點”成了最大的攔路虎。

長沙學院升格為長沙大學、昆明學院升格為昆明大學,也是卡在碩士點數量、國家級獎項、重點學科等個別硬性指標上。

不過,隨著各地加大力度扶持,這些地方多數隻差臨門一腳,新的城市大學,或將批量湧現。

03

經濟強市,為何這麽缺大學?

究其原因,根據凱風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分析,高校格局是曆史遺留的產物,且受到行政主導力量的不斷強化,集全省資源一體的省會自然成了最大受益者。

以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西安、南京、沈陽為代表的傳統大區中心,向來都是高校重鎮,集全省、大區乃至全國的教育、醫療、文化、科技等資源為一體。

與之對比,以深圳、寧波、佛山、東莞、泉州、南通為代表的經濟強市,多數崛起於改革開放之後,往往側重於產業發展,GDP或許一枝獨秀,但教育醫療卻與省會存在巨大差距。

不難看出,這些最缺高校的城市,幾乎都是我國主要的工業大市。深圳、佛山、寧波、東莞、泉州位列TOP10工業城市,南通也躋身TOP20之列。

這些城市,無不坐擁一眾千億級產業,在不同領域各有所長,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工人和高學曆人才,成了最大的人口流入地。

然而,城市大學,尤其是一流高校的缺失,卻成了長遠發展的製約。

畢竟,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洗牌之下,我國正在一改過去以投資驅動、外貿驅動為主的傳統競爭模式,創新驅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凸顯。

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學是最重要的人才港,沒有任何經濟強市可以忽略。

04

城市大學,為何顯得如此重要?

城市與大學,向來是共生共榮的關係。

一所知名高校,尤其是以城市冠名的高校,對於城市知名度和顯示度的提升毋庸諱言,而對於城市能級的抬升同樣有著重要價值。

對於經濟強市來說,打造一所以城市冠名的一流大學,既是教育補短板的必然之舉,也是將教育能級與經濟產業能級相匹配的不二選擇。

對此,佛山有關人士看得十分清楚:

“沒有一所大學,高水平大學支撐,或者一批高水平大學支撐,我們的轉型升級和創新是走不出去的,我們是不可能走在人家前頭的!高等教育就是我們其中的一個短板,必須要把這個短板補上!”

對於省會城市來說,城市大學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如《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所論,強省會,正在成為區域競爭的重要抓手,而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強省會繞不開的一環。

作為一省經濟、產業、交通、教育、科技、文化、醫療的主要承載者,省會如果存在明顯短板,就很難對周邊形成強大輻射力,遑論參與全國乃至國際層麵的城市競爭?

所以,打造一所以城市命名的省會大學,以此作為高等教育乃至高新產業的突破口,就成了關鍵。

然而,不同於經濟與產業,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不是靠投錢就能迅速力挽狂瀾,這需要前瞻性的戰略思維,更需要長期的投入。

當經濟強市拚命建大學,中國的大學格局會否改變,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