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華夏能源網
光伏行業的持續大熱,讓資本的盛宴無比熱鬧,幸運入席者吃的滿嘴流油。
華夏能源網據公開數據統計,今年年初時已過會、排隊等待 IPO 的光伏企業就有 18 家;今年上半年,這個名單中的 8 家已順利上市。據萬得終端數據計算,這八家光伏新秀的合計總市值,超過 2300 多億元,很多人由此成為了千萬、億萬富翁。
財富效應之下,自然少不了 " 投機者 "。來自家電、房地產、白酒、奶粉、農業養殖、服裝等行業的眾多企業還在急匆匆趕來,大家都抱著帶資金進場就能 " 撈一把 " 的心態,跑步進入光伏賽道。
這些跨界者中,有的是實實在在謀求轉型,有的就想通過投資大賺一筆。但實際上,光伏上下遊資金投入大、專業要求高,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高門檻行業,並不是誰都玩得轉。
如今,這些跨界者嚐到了苦頭,很多已铩羽而歸。輕者,缺胳膊少腿;重者,很可能葬身於此。華夏能源網特別梳理了部分蒙眼狂奔,一頭踩坑裏的跨界者,希望他們的 N 種 " 作死 " 方法能夠成為後來者的警示。
金剛光伏:借錢押寶失敗,留下累累負債
從 " 造玻璃 " 到 " 造電池 ",創業板上市公司金剛光伏(SZ:300093)慘遭業績滑坡,逼近資不抵債。最終在今年 6 月,公司發布一則換帥公告,把總經理換掉了。(見華夏能源網此前報道《轉型光伏不是 " 護身符 ",金剛光伏慘變 " 泥菩薩 "》)。
在深陷虧損困境之前,金剛光伏(SZ:300093)一度想借助進軍太陽電池領域二次突圍,但從結局來看,這家公司和其創始人完全低估了光伏的門檻,跨界光伏成為了一步臭棋。
金剛光伏前身是 2010 年深交所上市的 " 金剛玻璃 ",主業產品包括防火門窗、防火幕牆、安放玻璃係統、建築門窗等。
2021 年 6 月,金剛玻璃宣告擬投資 8.32 億元用於建設 1.2GW 大尺寸半片超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並於次年改名金剛光伏,正式宣告變身。也是在 2022 年,金剛光伏又宣布擬總投資 41.91 億元建設 4.8GW 異質結電池及組件項目。
雖然是跨界新人,金剛光伏選的卻是投資成本極高、技術路線還不夠成熟的異質結 ( HJT ) 電池。並且,在技術尚未成熟之時,金剛光伏就盲目擴張產能,完全錯判了市場。
異質結是與當前主流的 TOPCon 並列的兩條技術路線,同屬 N 型技術。HJT(異質結)雖工藝較 TOPCon 更簡化,但各環節製造難度大,加之對銀漿的用量大,生產成本也更高昂。相比 TOPCon,異質結的發展步伐略慢些。
金剛光伏 1.2GW 異質結項目說是在 2022 年實現投產,但實際產量卻很低。數據顯示,2022 年公司電池、組件產能分別為 1000MW/ 年、500MW/ 年,產量卻隻有 208.16MW、109.93MW,都僅占實際產能的兩成左右。2023 年 5 月 8 日,深交所對其發出問詢函,認為其 " 存在產能過剩風險 "。
如此急匆匆的大手筆投資,是有錢任性嗎?
事實上,金剛光伏這些錢都是借來的。2021 年 7 月,金剛光伏向大股東歐昊集團借款 3 億元,借款期限不超過 2 年。到 2021 年,公司的玻璃主業已經連續四年虧損,合計 4.21 億元。這一年,金剛光伏的賬上隻有 7000 萬元現金。
或許是迫於錢太緊,2021 年金剛光伏在技術研發方麵,隻拿出了 1800 萬元,這在注重技術突破才能實現 " 降本增效 " 的光伏行業,屬於很低的水平,根本幹不了什麽事情。
借錢進入一個需要大量資本和技術積累的行業,研發上又舍不得花錢,卻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擴張上。再加上缺乏過硬的技術,又未能推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金剛光伏的窘況可想而知。
2020 年底,金剛光伏的資產負債率為 48.78%,而到今年一季度已經上升到 99.03%,同時期公司總負債 28.19 億元。
轉型光伏,沒讓金剛光伏的日子變好,反而是變得更糟。金剛光伏用真金白銀的血淚教訓,詮釋了一句話的正確性—— "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奧聯電子:鈣鈦礦大神?履曆造假傷不起!
相比金剛光伏蒙眼選擇異質結,奧聯電子 ( SZ:300585 ) 的跨界,則選擇了時下大熱的另一條技術路線——鈣鈦礦,並請來一位業界大咖助陣。但意外就出在這位被委以重任的業界大咖身上,一場 " 履曆門打假 " 事件瞬間讓公司陷入信任危機。
事情起源於一場投資。
2022 年 12 月 9 日,主營汽車零配件業務的 A 股上市公司奧聯電子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海南奧聯投資有限公司與自然人胥明軍共同出資設立南京奧聯光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 " 奧聯光能 "),合作開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及其製備裝備的研發、生產、製備、銷售等。新公司注冊資本 5000 萬元,合作雙方根據貨幣出資額分別持股 95% 和 5%。
奧聯電子稱,計劃 2023 年實現 50MW 鈣鈦礦中試線投產,到 2024 年 600MW 鈣鈦礦裝備和 120MW 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線投產,力爭 5 年內形成 8GW 鈣鈦礦裝備和 2GW 鈣鈦礦電池組件生產能力,鈣鈦礦電池研發、裝備研製和裝備製造規模、鈣鈦礦電池效率走到行業領先水平。
鈣鈦礦是一種新型光伏材料,相比晶矽電池,鈣鈦礦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生產成本,以及更多元的應用場景等優勢,自 2022 年開始受到資本市場的熱捧。不過,從技術落地角度而言,鈣鈦礦目前還未實現量產。可以說,紮進鈣鈦礦領域不亞於一場豪賭。
起初,奧聯電子享受到了鈣鈦礦熱點的好處,迅速受到資本追捧。兩個月時間裏,公司股價從 13.94 元 / 股一路高漲,最高漲至 2023 年 2 月 9 日的 45.24 元 / 股,漲幅高達 225%,奧聯電子因而被稱為 " 兔年的第一匹黑馬 "。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稱 " 華能清能院 ")2 月 21 日的一則澄清公告,讓這家公司瞬間遭到萬人唾罵。
這則澄清公告,是針對奧聯電子的合作方胥明軍個人簡曆的。
作為公司跨界光伏的 " 關鍵人物 ",胥明軍一直在相關規劃中被奧聯電子重點介紹。奧聯電子稱:胥明軍於 1975 年出生,本科學曆。長期從事軍工 / 科技型企業運營管理,專注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研究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裝備的國產化、自主化和體係化。曾在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擔任顧問,在無錫眾能光儲科技有限公司任副總經理等。
奧聯電子的介紹中,胥明軍在鈣鈦礦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堪稱 " 鈣鈦礦大神 " ——曾指導完成華能清能院 550×650mm 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工藝設備設計,指導華能清能院 550×650mm 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效率驗收達標,最高認證效率達到 16.8%;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100×1300mm 鈣鈦礦電池 100MW 試產線裝備設計;完成 100×100mm 鈣鈦礦電池組件實驗線全部工藝設備國產化研製;完成製備反式結構 100×100mm 鈣鈦礦電池組件效率達到 19.67%(有效麵積效率 21.1%)等。
但是,華能清能院的澄清公告則指出,胥某未曾受邀到訪華能清能院,也未曾參與華能清能院鈣鈦礦中試線的任何設備調試和工藝研究,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與其個人亦無任何業務往來。不存在 " 指導華能清能院 550×650mm 鈣鈦礦電池組件中試線效率驗收達標,最高認證效率達到 16.8%" 等相關事實。
次日,杭州眾能光電也發布澄清公告,直指胥明軍履曆存在誇大或失實,並對其業績內容進行逐條批駁。
對奧聯電子所說的 " 完成製備反式結構 100X100mm 鈣礦電池組件效率達到 19.67% ( 有效麵積效率 21.1% ) ",眾能光電稱,胥明軍在公司期間,公司尚未開展鈣礦電池組件 19.67% 效率認證工作。所謂的 " 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1100×1300mm 鈣鈦礦電池 100MW 試產線裝備設計,指導杭州眾能光電科技完成壹號實驗室實驗線工藝裝備生產 " 等,實為僅參與項目相關討論。
澄清公告一出,業內專業人士一片嘩然," 沒聽說過此人 "," 華能清能院一群博士辛辛苦苦幹了那麽多年,怎麽甘心被指導?" 隨之而來的是,奧聯電子股價應聲大跌,跨界夢碎了一地。更要命的是,有多位投資者以證券虛假陳述起訴了奧聯電子。
奧聯電子是否具備鈣鈦礦的技術研發能力也備受質疑。某人民幣基金新能源投資人曾分析稱,鈣鈦礦是一個投資規模大、產業化的時間周期長的新興產業,並非所有資方都有實力和條件押注這一賽道。
券商研報數據顯示,目前 100MW 級鈣鈦礦產線設備投資額超過 1 億元,GW 級產線設備投資額近 10 億元。而奧聯電子截止 2023 年第一季度,賬麵資金僅剩 4397.78 萬元,同期流動負債卻高達 1.8 億元。奧聯電子還有實力實現它跨界的野心嗎?這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2 月 24 日,有媒體報道奧聯電子鈣鈦礦項目公司奧聯光能廠區生產車間,但現場還沒有放置具體設備,也未見生產跡象。2 月 28 日,中國證監會也對其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立案調查。5 月 12 日,深交所發布消息,對奧聯電子及包括胥明軍在內的五名高管給予公開譴責的處分 ……
羊肉沒吃到,反惹一身膻,奧聯電子的麻煩才剛開始。
海陸重工:光伏成了掏空資產的 " 幌子 "
產業資本看好並投資光伏,是押注其發展前景,而海陸重工(SZ:002255)收購光伏企業,卻似乎是衝著 " 賠錢 " 去的,成為跨界光伏中的另一隻 " 奇葩 " 股。
海陸重工原本是一家生產鍋爐、大型壓力容器等設備的企業,公司實際控製人為徐元生。2017 年 5 月,公司宣布進軍光伏——擬收購從事光伏電站 EPC 工程總承包業務的寧夏江南集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 江南集成 ")83.6% 的股權,收購作價 17.56 億元,增值率 154%,確認商譽 9.15 億元。
伴隨這筆收購交易的,還有一份業績對賭協議。江南集成原股東吳衛文、聚寶行做出業績承諾,2017-2019 年累計實現扣非淨利潤不低於 8.23 億。
結果,三年後對賭失敗,江南集成最終業績完成度為 -168.41%,海陸重工因此計提近 9 億元商譽減值,十年利潤化為烏有。
更大的 " 雷 " 還在後麵。
2019 年,江南集成曝出了近 15 億的壞賬,包括 10 億應收賬款和 7 億其他應收款。海陸重工在 2019 年年報中表示," 公司因江南集成重大資產減值、商譽減值準備等特殊事項虧損影響 21.87 億元 "。這一年海陸重工的年終審計獲非標。
這場危機,最後以轉售股權的方式草草結局。2020 年 4 月海陸重工以 1.9 億元價格將江南集成 83.6% 的股權賣出。相比當初 17.56 億元的收購價格,海陸光伏虧了 15.66 億元。有意思的是,新買主張家港信科誠的實控人徐鴻武,居然是海陸重工實控人徐元生的哥哥。
令人費解的是,造成江南集成巨額壞賬的背後公司,與海陸重工也有聯係。有媒體調查發現,給江南集成造成巨額壞賬的企業多屬於一家名叫中衛銀陽的企業及其旗下公司。2018-2019 年海陸重工旗下公司又股權收購了多家中衛銀陽子(孫)公司。
有意思的是,早在 2016 年 7 月,海陸重工就首次宣布了計劃購買光伏行業標的公司股權的消息,然而一個月後卻突然宣布計劃終止,直到 2017 年 3 月,才又再次宣布了購買光伏行業標的計劃。就在這段時間,其實控人卻在大筆減持公司股票。2016 年 11 月 14 日至 18 日,徐元生通過大宗交易減持 32075952 股上市公司股票,合計套現 2.48 億元。
太多看似巧合的事實,讓海陸重工的跨界轉型倍受質疑。徐元生的 " 轉型 " 布局,很可能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資本遊戲,以投資光伏公司為幌子,最終掏空了上市公司資產。
更加反常的是,海陸重工在光伏項目上遭受如此重創,卻又開啟了新一輪的收購。就在宣布出售江南集成的同一天,海陸重工宣布以 6438.96 萬元價格買下了寧夏漢南光伏電力有限公司(下稱 " 漢南光伏 ")100% 股權。工商信息顯示,股權結構中徐元生的資產,是由他人代持;該公司當時賬麵資產 4338 萬元,收購作價增值率將近 50%。
與江南集成一樣的命運,這家企業再一次被徐元生賣掉了。
2021 年,距離買下漢南光伏僅一年,海陸重工又宣布出清旗下所有光伏資產,回歸鍋爐主業。包括漢南光伏在內的 12 家全資子公司和一家參股公司,被以 10.25 億元的價格打包出售。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徐元生直接持有的 11.42% 的股份已被 100% 質押,其子徐冉所持股份的近九成也處於質押狀態。
徐元生成了不折不扣的 " 做局者 ",海陸重工的一係列做法引發了投資人的維權,徐元生也因此受到證監會處罰。2022 年 12 月 29 日,證監會以信披違規為由向其下達處罰,三個月後,徐元生因隱瞞在 2016-2018 年間股權轉讓信息,被證監會處以 60 萬元罰款。
從金剛光伏、奧聯電子到海陸重工,這些轉型碰壁企業," 作死 " 方式各不相同,相同的,是他們作出的盲目選擇,和對市場缺乏足夠敬畏的投機心態。
自毀前程的公司遠不止上述三家,但仍然無法阻止跨界者前赴後繼的殺入光伏領域。據 PV-info 統計,僅 2022 年,跨界光伏的企業數量就達 75 家,涵蓋房地產、園林建設、畜牧養殖、玩具、遊戲、汽車製造等等,跨界投資資金超 3078 億元。
有膽識與謀略的玩家,能在全新的市場成就新的霸業。但對於大多數將光伏當作玩票的玩家來說,這個市場是最公平的,這裏永遠不會是投機者的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