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威風格拍《閃電俠》,救不了 DC



算不上爛片,但也絕對稱不上是質量上乘。

作者 | 土衛六

編輯 | 劉車仔

題圖 | 《閃電俠》

" 有笑有淚、暑期最佳 "" 史上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 ……

這是華納旗下 DC 影業最新電影《閃電俠》映前的高調口號。然而,上映後票房卻並不如預期。



《閃電俠》的口碑,國內比國外高。

先來看看這部電影的口碑——

IMDb 7.4,看起來中規中矩,但這個評分不及劇版《閃電俠》7.5 的分數,也不如《新蝙蝠俠》的 7.8 分;

爛番茄新鮮度 66%,連近期上映的皮克斯票房墊底作品《瘋狂元素城》,新鮮度都有 70% 以上,更不用說對家索尼的《蜘蛛俠:縱橫宇宙》的 90%;

最慘烈的是 CinemaScore 的影評等級,隻有 B 級,與《永恒族》《蟻人 3》這兩部公認的漫威大爛片收獲的等級一致。

如此看來,《閃電俠》絕非華納領導層口中宣稱的 " 史上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 "。



6 月 16 日才上映,5 月 24 日就開始造勢口碑有多好了。

口碑不達預期的同時,票房也不容樂觀。《閃電俠》成本超過 2 億美元,按照業內慣例需要三倍回本,也就是需要 6 億美元票房才能開始盈利。而該片上映首周,全球票房僅為 1.3 億美元。

通常,首周票房占總票房的比重約為 40%,照此推算,《閃電俠》最終的全球總票房將落在 3.25 億美元附近,回本無望。

《閃電俠》,折中主義產品

《閃電俠》的故事背景是 DC 漫畫中的著名大事件—— " 閃點 "。閃點可以理解為閃電俠母親去世的時間點,他想通過超光速運動的方式回到過去救回母親,結果引發時間線混亂:

海王的亞特蘭蒂斯王國和神奇女俠的亞馬遜族之間爆發了內戰;布魯斯 · 韋恩幼年遭劫匪殺死,母親受刺激成為小醜,父親托馬斯 · 韋恩成為蝙蝠俠……一番混亂之後,閃電俠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又穿越回過去阻止了那個要救母親的自己。



漫畫中,由於閃點事件,海王和神奇女俠之間爆發內戰。(圖 /《閃點悖論》)

如果按照漫畫設定來拍,故事規模十分宏大,電影可看度就更強。比如紮克 · 施耐德導演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雖然口碑也不是很好,但蝙蝠俠和超人對峙的場景視覺爽感很足,神奇女俠的首次登場更加深了戲劇性和可看度,因此其全球票房達到了 8.7 億美元,盈利為 1.05 億美元,至少在商業上是成功的。

但就在《閃電俠》製作期間,DC 高層發生了變動,《銀河護衛隊》係列導演詹姆斯 · 古恩成為了 DC 總裁,全盤推翻了紮克 · 施耐德時期主導的正義聯盟係列規劃,這就使得閃點大事件中原本的設定變成了不可能,故事自然也需要重新講述。



三版結局,在第二版結局中,亨利 · 卡維爾飾演的超人也出現了。(圖 /《超人:鋼鐵之軀》)

所以,擺在我們麵前的,就是這樣一部折中主義產品。影片的核心是時空穿越,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平行宇宙的概念。

電影裏," 拯救母親 " 作為閃電俠最主要的人物弧光之一被保留了下來——

主宇宙中的閃電俠少年時期母親被殺害,父親作為主要嫌疑人即將受審。一旦父親被判有罪,閃電俠不僅失去了母親,還將要失去父親,這成為了閃電俠穿越時間救母親的主要動機,因為救下母親,也等於救了父親。

閃電俠穿越多次後,回到了母親被害之前的時間點,打算做些什麽避免悲劇發生。但他很快發現,這個宇宙的蝙蝠俠退休了,也沒有超人,而超人的宿敵 " 佐德將軍 " 卻重現地球。他不得不集結這個宇宙的有限力量——頭腦簡單版本的自己、老頭子蝙蝠俠(1989 版,邁克爾 · 基頓飾)、女版超人,但幾輪打鬥下來,不是蝙蝠俠戰死就是女超人被抓。



時空穿越回去容易,回來就難了。(圖 /《閃電俠》)

閃電俠意識到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就像自己救不回母親一樣。臨近片尾處,閃電俠再次回到了母親被害的時間點之前,在喬裝成陌生人身份和母親溫情對視之後,告別了這個宇宙。



放棄救自己的母親,這是多麽讓人感到心酸。(圖 /《閃電俠》)

影片沒有用穿越回過去找出真凶這種爛梗,而是直麵過去無法改變的事實,在時空穿越型電影越來越多的當下,這份巧思很難得。

但糟糕的是,影片的節奏非常混亂。第一部分塌樓救人的環節非常冗長,閃電俠慢動作救嬰兒部分的設計,也遠不如《X 戰警:逆轉未來》中快銀的橋段。中間又花費大量篇幅去救女超人,稀釋了 " 救母 " 主題的連貫情感。最後和佐德將軍的打鬥也沒什麽看點,甚至不如《超人:鋼鐵之軀》中的設計。



片頭這段救嬰兒的場景,冗長而且缺乏新鮮感。(圖 /《閃電俠》)

總結來看,故事中規中矩,算不上爛片,但也稱不上是質量上乘。

" 超英疲軟 " 之下,

觀眾期待新敘事風格

這些年," 超英疲軟 " 成了全球影市突出的現象。觀眾對密集的特效、千篇一律的敘事越來越厭煩,轉而更加關注故事的情感與內核。

這也是超英電影發展的必然結果。這類電影的內核都與 " 拯救 " 有關,天災人禍麵前人類是脆弱的,渴望更強大的力量來解救自己,超英電影即為這種代償的產物。

其實在原著漫畫中,超英人物代表的內涵不止於此。比如綠巨人吸收伽馬射線而誕生,背後其實是熱核戰爭之下人們的恐懼,但到了大銀幕之前卻變成了一個隻會亂砸的怪物。

大銀幕追求的是大場麵,講求視覺效果,在資本的利誘下,超英作品變得模板化,尤其 " 平庸 - 覺醒 - 挫折 - 勝利 " 的四分段結構幾乎成為標準。隻不過角色各異,看著似乎新鮮。但要知道,漫威電影宇宙都已經走過了 14 個年頭,DC 的超人、蝙蝠俠也換了很多人來演,這麽多作品下來,觀眾不可能看不出其中的套路。

" 超英疲軟 ",正是套路創作之下的必然結局。



飾演蟻人女兒的凱瑟琳 · 紐頓全程都是一個表情,表演不夠投入,觀眾也無法共情。(圖 /《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

這樣的電影,觀眾自然會用腳投票。但也有例外,漫威大爛片《雷神 4:愛與雷霆》不僅特效爛,劇情也很老套。雷神一眾去救人的場景,全程似乎嗑藥了一樣,一點緊張感都沒有。但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也斬獲了超過 7 億美元的全球票房。

這是因為,雷神這個角色作為漫威初代複仇者聯盟成員,寄托著許多粉絲的情懷價值,尤其這是初代複聯最後一部單人電影。

閃電俠有所不同,即使故事和演繹好於《雷神 4》,閃電俠畢竟不是 DC 的一線角色,難以調動路人粉絲的關注。眾所周知,DC" 三巨頭 " 是超人、蝙蝠俠和神奇女俠,再往後是海王,閃電俠隻能排到第五。《閃電俠》在電影開頭也自嘲了一把,隻有在別的英雄沒空時,正義聯盟才會召喚閃電俠出任務。



特效不走心也就罷了,人物情感也很架空。(圖 /《雷神 4:愛與雷霆》)

那為何情懷牌也不管用了呢?這部電影不僅集結了紮克 · 施耐德時期的主要角色,還邀請邁克爾 · 基頓回歸,更有諸多老版角色 " 客串 ",應該能喚醒很多人的記憶,但這種作用很有限。

要知道,邁克爾 · 基頓的蝙蝠俠是 1989 年的,那個時候很多影迷還沒出生,更不用說更早版本的角色了。至於路人粉,更不會關心,也領會不到這些客串的意義。



邁克爾 · 基頓版蝙蝠俠與小醜。(圖 /《蝙蝠俠》1989 版)

盡管華納在國內外有很多點映場,還邀請了許多博主做口碑營銷,但效果最終還是不理想。

不理想的最終原因,還是故事本身不夠吸引人,即便有時空穿越這樣的噱頭加持。但現在的觀眾不隻會看噱頭了,共鳴和情感更加重要。

最近上映的《蜘蛛俠:縱橫宇宙》,如果單論劇情,無非就是一群不同宇宙的蜘蛛俠之間碰撞與交鋒的故事。但越細看就越會發現,這部片子不簡單:格溫和父親、邁爾斯和父母之間的代際矛盾,邁爾斯 " 異次元體 " 背後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價值實現,2099 對絕對秩序的追求,蜘蛛朋克身上的那種 " 不服 " ……有的設定即使隻有一個鏡頭,卻讓人印象深刻,而且能引發共鳴。



蜘蛛朋克身上那股 " 我特喵不幹了 " 的精神,備受影迷推崇。(圖 /《蜘蛛俠:縱橫宇宙》)

觀眾不僅需要形式創新,還需要價值共鳴,這就要求角色的立體化,而不隻是像《閃電俠》片頭救嬰兒、《雷霆沙讚 2》大橋救人那種自我感動和炫技。

好在 DC 迎來了一位善於人物個性塑造的新任 CEO,這位 CEO 的代表作有漫威的《銀河護衛隊》係列和 DC 的《X 特遣隊:全員集結》,兩部作品風格相似:人物個性鮮明、無厘頭、節奏不拖泥帶水。尤其《銀河護衛隊 3》的情感表達非常飽滿,讓影迷們從頭笑到尾也哭到尾。



《X 特遣隊:全員集結》衍生作品《和平使者》," 趙喜娜 " 主演,好評度也很高。(圖 /《和平使者》)

故事、人物和風格,這些元素可能會在未來的 DC 電影中得到更多強化,為超級英雄電影注入新的表達。

不用擔心聯動不足及連續性不好的問題,漫威雖然這兩方麵做得好,但聯動太多已經導致觀眾在理解一部作品上要付出更高的時間成本。有網友曾經戲謔道:" 看《複仇者聯盟 20》之前要補至少 100 部相關影視作品。"



不需要那麽多聯動,到時候能看到初代複聯再集結一次就好。(圖 /《複仇者聯盟》)

過猶不及,DC 至少現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時間線都被《閃電俠》重置了,或許之後會有更好的單體作品,就像《小醜》一樣。



《小醜 2》,Lady Gaga 飾演小醜女,明年上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