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女生要去 IPO 敲鍾了

來源: 投資界 2023-06-22 20:08:4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608 bytes)

把自己的愛好做成一家上市公司,朱嘉盈快要實現這個夢想了。

投資界 - 天天 IPO 獲悉,近日,日日煮食品集團 DayDayCook(簡稱 " 日日煮 ")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 SEC ) 遞交 F1 文件,擬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上市。據悉,日日煮這次計劃通過上市融資籌集最少 4000 萬美元。

時間回到 2012 年,香港一個主打 " 教你做飯 " 的美食網站橫空出世。彼時人們還不清楚,背後的創始人是一位年薪百萬的女性投行人——朱嘉盈(Norma)。她出生潮汕家庭,曾就職於香港上海匯豐私人銀行投資管理部,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在網站上分享自己製作的美食視頻,迅速走紅。

隨著粉絲越來越多,朱嘉盈選擇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創業,這才有了日日煮的故事。一開始,她內心也有過一段掙紮。" 當時如果我繼續做金融,職業生涯是可以預見的,但如果我沒有做日日煮,之後有別人做成功了,我一定會後悔。" 如今,她帶著日日煮走到了 IPO 大門前麵。

一位潮汕女生創業:

她離開投行,選擇教人做菜

故事要從一位潮汕女生說起。

朱嘉盈祖籍廣東潮州饒平縣海山鎮,來自一個傳統潮汕家族,父親是香港一代傳奇潮商。她在香港出生,是家裏姐妹中最小的。和旁人不同,朱嘉盈對炒股喜愛有加,曾為了攢錢買股票利用假期在餐館打小時工。後來她如願以償考上華盛頓大學金融專業,進入金融行業。

然而,金融從不是她人生唯一的選項。" 我從小喜歡做兩件事,第一是金融,第二是美食。" 朱嘉盈曾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從小就跟著奶奶學做菜,也享受與父母朋友一起分享美食。在她看來,烹飪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

24 歲那年,朱嘉盈進入香港上海匯豐私人銀行,任投資管理部證券研究部主管。這是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但壓力很大。閑暇之餘,朱嘉盈通過烹飪解壓。同時,她發現身邊的朋友不喜歡做菜,於是開始以圖文形式分享實用有趣的私人菜譜,希望更多人能夠體會烹飪的幸福感。

2011 年,朱嘉盈 30 歲,未婚夫在她生日這天送她一個食譜分享網站——日日煮 DayDayCook,這無意間改變了朱嘉盈的職業生涯。次年,她在上麵發布了第一個自製美食視頻。

由於內容質量極佳,日日煮很快吸引來一眾粉絲。朱嘉盈在與粉絲交流中發現,盡管外賣不健康,但年輕人依舊不願意自己做飯。她嗅覺敏銳,決定辭職創業,把日日煮做成一個鼓勵年輕人享受烹飪的網站。

說幹就幹。2012 年底,朱嘉盈在香港中環租下一間小房子,成立團隊開始創業。第二年年初,朱嘉盈開通了 YouTube 頻道,上傳每集 3-5 分鍾的短視頻,日日煮正式邁出官網,開辟平台傳播渠道。正式運營 18 個月後,公司達到了收支平衡,甚至成為香港市場占有率第一位的美食生活互聯網品牌。

2015 年,日日煮走向內地市場,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朱嘉盈也開始推進短視頻本地化,正巧站上短視頻風口,其 "DDCTV" 不僅收獲眾多粉絲,還獲得優酷、愛奇藝等平台的線下資源,成了早期一批美食博主。

隨後幾年,日日煮上線 " 小煮集市 " 進軍電商,又先後在上海、武漢、廣州開出線下體驗店,推出多款火熱產品,包括 Z 世代喜愛的自熱火鍋、植物肉、預製菜等係列。至此,日日煮形成一套完整的品牌生態係統,正向著海外市場走去。

將自己的愛好做成一門生意,這是大多數人的夢想。但麵對盈利等諸多問題,日日煮接下來的 IPO 之路是否暢通,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1700 萬 Z 世代撐起一個 IPO

阿裏、鄭誌剛都投了

那麽,日日煮如何撐起一個 IPO?

翻開招股書,日日煮被定位為一個內容驅動的消費品牌。最早成立時,日日煮主打內容電商,進一步在線下布局體驗店,此後便推出了自主品牌。時至今日,已經發展為一家集合了內容、產品、品牌、渠道於一身的新消費公司,目前正在以多品牌矩陣進軍海外市場。

互聯網平台起家,日日煮的客戶群以千禧一代和 "Z 世代 " 為主。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日日煮擁有 2450 萬付費客戶。其中,"Z 世代 " 粉絲約占總用戶群體的 69%(粗略計算,具體人數近 1700 萬),而女性占比則為 86%。

從品牌來看,除了 " 日日煮 " 外,公司旗下還有漁家翁、猛味,以及 Nona Lim 三個品牌,主要售賣的產品包括自熱(RTH)、快速烹飪(RTC)、即食(RTE)以及針對亞洲消費者口味本地化的植物性膳食和自有產品。



盡管用戶數與品牌發展不錯,但日日煮的營收數據卻並不那麽樂觀。數據顯示,公司總收入在疫情期間出現下滑,從 2021 年的2.05 億人民幣下降到 2022 年的1.80 億人民幣。對此,招股書解釋稱,收入下降主要是由於疫情影響,導致電商業務受到大規模中斷。

不過,在 2021 年與 2022 年兩年間,公司的毛利率上升,分別為 17.8% 和 24.5%;淨虧損則實現了一定收窄,分別為 4.59 億元和 1.22 億元。



招股書提到,麵對電商業務對營收影響的挑戰,公司在 2022 年就完成了四項收購,以加快收入來源的多元化,改善整體成本結構。此外,2023 年至今又完成 3 筆收購,包括收購了 4 家拚多多網店的全部權益,還有前文提到的 "Nona Lim",是一家位於美國舊金山的亞洲食品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並購在招股書中被屢次提及。其中包括,本次上市融資有 25% 用於收購經營 RTC/RTE 品牌的合適目標,以補充目前的銷售渠道和客戶群。從行業來看,並購已經成為大型消費企業拓展業務、尋求增量的主要路徑之一。招股書更是強調,並購戰略將是公司接下來持續執行的一條增長路徑。

與不少新消費品牌一樣,日日煮背後出現了眾多投資機構,包括合一資本、MFund 魔量基金、矽穀知名加速器 500Startups、K11 Investment、阿裏巴巴創業者基金、Talis Capital、尚乘數科、Ironfire Ventures、恒基地產、璞瑞資本等,最高融資金額過億。

其中,2015 年開始進軍內地市場,日日煮一年後就拿到了合一資本、MFund 魔量基金、500Startup 等 3500 萬元的 A 輪融資,隨後又獲得阿裏巴巴青睞,取得 3500 萬元人民幣的 A+ 輪融資;2017 年,日日煮又獲得由 K11 鄭誌剛和阿裏巴巴創業者基金領投的 1 億元 B 輪融資。

緊接著,2020 年 8 月,Talis Capital,尚乘數科,Ironfire Ventures 繼續加注,一年又迎來兩輪融資,投資方恒基地產和香港中華煤氣主席李家傑博士的私人投資基金,以及食品投資機構璞瑞資本。

2021 年 8 月,日日煮宣布與美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 Ace Global Business Acquisition Limited(Ace)簽訂協議進行合並,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但接著經曆了一年漫長的寒冬。

直到最新消息傳來,日日煮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招股書,擬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IPO,計劃公開募股籌集至多 5000 萬美元,上市進程再次打響。

" 港版李子柒 " 背後

美食主播做出一家上市公司

創業十載,創始人朱嘉盈身上還有另一個標簽—— " 港版李子柒 "。

再回到 2012 年,朱嘉盈在 " 日日煮 " 網站上傳了她自製的第一支美食視頻,踏出作為 " 網紅創始人 " 的第一步。一時間,流量密碼被打開了。隨著美食視頻接連發布,朱嘉盈的人氣越來越高,而她背後的日日煮也逐漸為人熟知。

某種程度上來說,從朱嘉盈分享第一個烹飪視頻開始,日日煮就以美食短視頻的方式進入了大眾視野,此後企業的一係列成績與這位創始人帶來的網紅效應密切相關。朱嘉盈和日日煮踩中了短視頻蓬勃發展的時間節點:一位美食主播,即將做出一家上市公司。

在投資市場上,這是或許一個精彩的故事,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 網紅 " 似乎成為了一條捷徑。

宇宙的盡頭變成了網紅。幾年前,互聯網平台發布了一份 "95 後 " 畢業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在最向往的新興職業方麵,超過 54% 的人渴望當主播、網紅。不禁有人批判,新一代年輕人不再對 " 星辰大海 " 感興趣,而是將 " 當網紅 " 作為理想和目標。

這一現象如今愈演愈烈。旅遊景點、熱門店鋪,隨處可見擺著三腳架,抬著手機拍攝的網紅主播,甚至一條短短的街道上,熙熙攘攘擠滿的全都是正在直播的網紅。2015 年前後,為培植網紅而生的 MCN 機構遍地開花,投資人絡繹不絕。

最近的一輪融資在不久前,來自杭州的萬米文化宣布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網易傳媒,這也是網易傳媒首次戰略投資 MCN 機構。即便在文娛偃旗息鼓的今天,MCN 機構依然能拿到融資。

究其原因,網紅經濟門檻低、變現迅速,對一部分人來說,成為網紅就像 20 多年前買彩票一樣,是一個嶄新的 " 逆襲 " 機會。畢竟,隻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有可能站在聚光燈下,再造一個李子柒。

而另一邊,也有不少投資人反思:乘著網紅這股風而來的消費品牌又能持續多久?

雖然不少網紅品牌踩到短視頻紅利,能夠在短期內迅速積累粉絲群體,但供應鏈薄弱,產品對第三方依賴性強,壁壘並不高。日日煮在招股書上同樣提到,公司的業務和前景取決於其建立品牌和聲譽的能力,除此之外,還有對第三方供應商和分銷商的依賴,這些都是其潛在風險。不過,招股書也表示正在擴張業務,加強研發投入。

對此,部分消費 VC 的看法相對溫和。" 品牌要想做的長久,隻能去補短板。" 一個位於大灣區的 VC 看來,通過網紅經濟加持,短短幾個月內能夠幫一個品牌做到 10 億及以上的體量,這或許是此前的傳統消費花十多年都未必能做到的水平,但其中落下的短板,在到達一定體量後就會逐漸顯現出來。

"走過的捷徑,遲早要補回來。李佳琦、董宇輝、李子柒這類真正做到頭部網紅的人,在機遇之外,同樣需要深厚的內功。" 麥星投資合夥人鄭重向投資界表示," 有的企業做的穩健紮實,厚積薄發 ; 有的企業踩著網紅經濟的浪潮一朝爆紅,再回過頭來做供應鏈、提升產品質量,補短板才能長紅。最後都是殊途同歸,所以某種程度上說,要以可持續持成功為目標,其實隻是路徑不同,最終都是公平的。"

網紅產品如此,或許網紅也一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