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浮虧超50億,追風買基金的年輕人虧慘了

“三年了,我就想問還有誰?還有誰?”6月8日,一位投資者在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基金下的討論區,曬出接近40%的虧損截圖,並憤怒地發問道。“我都百分之50了”、“我52%”……虧損更慘重的投資者紛紛留言。

在同日開幕的2023年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發言中專門提及公募基金,表態將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總量提升、結構優化”。

對於公募基金而言,盡管管理規模已站上27萬億元關口,但近期市場情緒已接近冰點,新基金銷售創下三年以來最低。萬得數據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1.46萬億元,2023年以來的整體收益也為負數。

這與2020年和2021兩年出現的基金熱銷形成鮮明對比。一位華東基金從業人員對騰訊新聞《潛望》感歎,當時追風買入劉格菘、葛蘭等明星基金經理產品的年輕人們,在後麵的兩年多時間裏,付出了慘痛的學費。

而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基金,正是劉格菘管理的產品,他管理下的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基金,更是讓投資者叫苦連天——自2021年8月成立以來淨值回撤超44%,為目前所有三年持有期基金中業績最差,被稱作“虧損之王”。

騰訊新聞《潛望》統計,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基金累計浮虧已超過50億元,但其發售之初管理費高達1.5%,而且是鎖定三年,加上托管費和銷售服務費等,三年封閉期投資者的累計持有成本已超過6%。

“憑什麽虧錢還要收管理費?”公募基金一直以來被詬病的管理費收費模式,在市場情緒降至冰點時,再度引發投資者們的質疑。萬得數據顯示,在公募基金整體虧損1.46萬億元的2022年,公募基金行業共收取管理費1458.73億元,相比2021年還增加了32.94億元。

再以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基金為例,截至2022年末,廣發基金在該產品上,已累計收取2.75億元管理費。

前述華東基金從業人員表示,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費的收費模式,“從根子上注定了公募基金以追求做大規模為第一要務,而不是為基金持有人賺錢,因為不管持有人賺不賺錢,管理費照收不誤,卻不用承擔風險,旱澇保收”。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為促進公募基金行業健康有序發展,近期監管已經在醞釀降低管理費,新發基金管理費不得超過基金規模的1%,或將在7月份落地實施。而在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在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製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中也提到,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長期來看,公募基金降低管理費是大勢所趨。”一位華北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對騰訊新聞《潛望》指出,作為財富管理市場的最重要參與者,公募基金的初心是“以客戶為中心,讓客戶的財富保值、增值,賺取利潤”,但過度依賴管理費特別是過高管理費的收費模式,本質上是與客戶爭利。

“明星爆款”套牢年輕人

在2020年和2021年的結構性牛市中,不少投資者跑步入市,湧入各大基金銷售平台申購明星產品,張坤、葛蘭、劉格菘等基金經理儼然明星一般,在年輕的投資者心中封神。

公募基金也趁市場火熱,加快發行節奏,其中還包括不少三年封閉期基金。

但令這些投資者失望的是,截至目前,其中多數產品為負收益,不少投資者被深度套牢。根據《資管風鈴》,2020年至2021年期間,全市場累計發行三年期權益產品多達41隻,合計吸金超過1300億。但隨著市場變化,大多數當初還要依靠配售搶購的三年封閉期基金,由於在市場高位發行,建倉持股成本較高,逐漸成為投資者們的“吞金獸”。

截至2022年底,這些三年期權益產品持有人接近400萬戶,當中持有浮虧超過20%的18隻產品的投資者戶數多達234.3萬。

在百年保險資管董事長楊峻看來,最初該類產品因為封閉期的存在,投資者不能靈活贖回,流動性受限,並不被市場所看好。但2017年,在2014年成立的東方紅睿豐三年封閉基金迎來首個開放日。在2014-2017年的三年封閉期中,資本市場先是經曆了創業板的造富神話,後又經曆了泡沫的破滅。期間,無論是基民還是股民,也都伴隨經曆了一輪驚心動魄的過山車,更有投資者因加杠杆而被爆倉,市場哀鴻遍野。東方紅睿豐憑借價值投資的理念,成功在3年封閉期內為投資者鎖定了翻倍有餘的收益。

至此,東方紅係列封閉期基金一舉打響市場名號,又接連發行了多個爆款封閉期基金。此後,各家基金公司紛紛效仿,多款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封閉期基金成為百億爆款,產品數量和產品規模都實現了快速躍遷。

不過,東方紅係列的成功經驗能否延續,與發行時和封閉期內市場環境,以及基金經理的操盤水平息息相關。楊峻例舉數據稱,從偏股類基金來看,封閉期基金收益率超過中位數的占比一直維持在50%附近,2020年-2022年超過中位數占比分別是59%、45%和52%,並未表現出明顯的優勢或劣勢,“這說明更長的封閉期未能給基金經理開展長期投資帶來顯著的收益增厚”。

不過對於基金公司而言,發行長期限的封閉期基金,可以直接鎖定這幾年的管理費收入,對於主要依靠管理費作為營收的基金公司而言,無疑是一大誘惑。以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基金為例,在市場火熱的2021年,廣發基金定下了5天的發售時間,上限為150億元,但首日認購金額就超過了100億元,僅僅兩天時間結束募資,成為當年的爆款基金。

基金銷售遭遇冰點

在過去的2023年5月份,新發基金規模環比下滑明顯,寒意向公募基金行業襲來。

根據渤海證券研報,截至2023 年5 月31 日,2023年5月新成立的基金共計107隻,合並發行規模達715.94 億元,環比下滑6.20%,同比下滑22.20%。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新成立32隻,合並發行規模達136.49 億元,環比下滑15.64%,平均每隻產品僅4.25億元。

此外,2023年以來已有3隻基金發行失敗,分別是中信建投均衡成長混合、國融光伏主題行業優選混合、鵬揚進取先鋒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另外還有包括中融消費精選混合等基金延長募集期。

這與市場環境和基金戰績密切相關。5月份,偏股型基金月淨值平均下跌4.7%,實現正收益的基金占比僅為13%。

在廣發行業嚴選三年持有混合基金下,有投資者直接評論,“還錢!”、“把錢還我,我不玩了。”但成立於2021年8月的該基金設置了三年封閉期,最早買入的投資者,至少要到2024年8月才能贖回。

不過,從曆史數據來看,在基金不好發的時候入場,投資者的收益往往更好。在公募基金“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的普遍規律下,一些公募基金人士認為目前是進場的好時機,需要教育投資者敢於逆勢而行。

“公募基金行業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前述分析師表示,在高位發出基金後被深度套牢的投資者們,失去對投資的興趣和基金行業的信任,行業應當“教育投資者們在行情火爆時理性進場,在無人問津時放大膽量”。

降低管理費或在7月落地

但高位發行產品的廣發基金,在管理費收入上已經實現彎道超車。

根據萬得數據,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排名中,易方達基金管理費收入101.51億元排名榜首,廣發基金以73億元的管理費收入緊隨其後,排名行業第二。富國基金和華夏基金管理費用超過60億元,匯添富基金和南方基金管理費用則超過50億元。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近期監管已經在醞釀降低管理費,新發基金管理費不得超過基金規模的1%,或將在7月份落地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財富管理的另一側,銀行理財子公司為吸引客戶,開始出現不賺錢不收管理費的產品,公開向管理費模式開戰。

招銀理財於5月底發布的一隻公募權益類理財產品,宣布如果累計淨值低於1元時,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產品累計淨值高於1元後恢複收費。這是首個明確宣布不賺錢就不收管理費的普通權益類理財產品,旋即在財富管理市場中引發討論。招銀理財方麵表示,淨值低於1元暫不收取管理費是對首發認購客戶的負責態度,也是公司對投資經理的信心。

楊峻表示,在同樣麵對市場不景氣、客戶風險偏好保守的環境,機構沒有簡單去迎合客戶的直觀感受,而是通過管理費讓利和利益綁定,引導客戶跟隨金融機構的專業判斷,逆市布局權益市場,這是一種逆人性的、更為困難的、更需要專業能力的策略。

而在前述非銀首席分析師看來,公募基金行業在後麵的財富管理市場中,需要擺脫掉“規模依賴”,探索更多元化的收入途徑,同時引導投資者更理性、健康投資。

上海證券報也評論稱,頭部公募基金應承擔起自身責任,擺脫之前的路徑依賴,即不能在市場情緒高漲時,通過簡單的“造星運動”,以短期業績營造出各種投資“男神”“女神”,許多投資者就會被所描繪的豐厚收益前景吸引而買入,完全忽略了需要承擔的風險,而應該用自身多年積累的品牌積澱和過往的成功案例,教育投資者逆勢而行。

“互聯網有這麽一個說法,客戶喜歡就是正義,但如果客戶的喜歡是缺乏專業度甚至不合理的呢?”楊峻認為,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要做的就不應該是簡單去討好,機構不應該短視地去迎合客戶喜歡,而應該努力去建立信任。

根據麥肯錫報告,截至2020年底,以個人金融資產計算,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預計到2025年,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0%左右,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30萬億元人民幣。

財富管理機構與客戶如何共同健康成長,這將是所有身處行業耕耘的機構們,需要共同探索的原始命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