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鎔基敢讓債務違約,李克強為什麽不敢?

來源: 搜狐財經 2014-03-14 11:11:0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91 bytes)
(中國)完全有能力償還債務,問題是這種債務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償還。”朱鎔基當時說。現在,麵對這一代影子銀行係統,我們提出同樣性質的問題:當這些影子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產品陷入困境時,政府是否應該堅持剛性兌付規則,是否應該補償債權人和投資者?

3月13日上午,全國兩會閉幕後,李克強總理答中外記者問,在金融產品違約問題上,李總理明確表示,“至於你問我是不是願意看到一些金融產品違約的情況,我怎麽能夠願意看到呢?但是確實個別情況難以避免,我們必須加強監測,及時處置,確保不發生區域性、係統性金融風險”。

這為喧囂已久的中國金融市場債務違約問題定下了基調,政府允許在一定範圍內的違約事件發生,而“監測”和“處置”則意味著政府不會放任金融市場債務違約問題不管。在發生大麵積的違約事件時,政府或許依然會扮演“最後擔保人”的角色,出麵承擔剛性兌付責任。也就意味著,在短期內,中國金融市場剛性兌付規則依然難以打破。

政府擔保是用老百姓的錢補貼少數權貴

但是,不打破剛性兌付規則也就意味著,政府要繼續用老百姓的錢去補貼少數權貴。2012年以來,信托領域相繼爆出了20多起兌付危機事件,無一例外,所有的兌付危機事件都得以妥善解決,信托市場仍舊保持著零違約的不敗金身,隻是這項“零違約”的紀錄水分很大。

比較典型的就是近期發生的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30億元礦產信托的兌付事件。在“誠至金開1號”即將麵臨兌付違約的“最後時刻”,一名未公開身份的“第三方”出麵兜底,使投資者本金和收益基本得到保障。

根據後來的零星披露,為該項目兜底的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背後的原因是當地政府懼怕出現地區金融動蕩,為該項目提供了擔保。最終,當地政府作為“最後擔保人”為這起兌付事件埋單。

從整個事件看,本應該承擔兌付風險責任的信托債權人和中介結構毫發無損,而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背後的當地政府則充當了“冤大頭”,隻是動用的兜底資金本質上屬於老百姓的錢,卻拿來補貼信托的投資者——少數權貴,一定程度上,整個社會在為這些權貴的貪婪和不理性埋單。

朱鎔基敢讓債務違約,李克強為什麽不敢?

當地政府所遵循的原則不過是害怕金融動蕩,而這也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顧慮之所在。因此,盡管各地頻頻出現信托兌付危機事件,但是當地政府都甘願被這些少數權貴“訛詐”。從李克強總理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即使是改革求進的中央政府,似乎也不願意在短期內打破剛性兌付規則。

近年來,正是在剛性兌付規則和政府無形擔保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影子銀行係統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信托業資產規模達到了10.9萬億元,而2010年底為3.0萬億元,2011年底為4.8萬億元,2012年底為7.5萬億元。以信托行業為代表的影子銀行係統飛速發展,為金融係統穩定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

2014年以來,金融產品違約事件呈現多發之勢。2014年1月,市場爆出中誠30億元礦產信托的兌付危機;2月,吉林信托鬆花江(77號)信托項目爆出總額8.7億元的兌付事件。

而這些還隻是冰山下的一角,2014年,國內信托產品將迎來集中兌付期,到期的信托產品達到了4.5萬億元,比2013年2.6萬億元的到期規模增多77%。在兌付壓力越來越大以及市場利率中樞上移的情況下,信托產品違約事件勢必將不斷發生。

更令人擔心的是,連一向穩健的債券市場也出現了違約事件,在3月,超日債成了國內首隻債券違約案例,債券市場的剛性兌付神話實質上已經打破,而影響也立竿見影,在不到半個月內,相繼有至少22隻債券推遲發行。

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對信托、政府債務等信用市場將產生深遠的影響,金融違約事件似乎有向更大範圍擴散的跡象。而問題的關鍵是,個別地方的個別債務違約事件,是否真的能夠造成地區性的金融動蕩?從實際情況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地方政府為影子銀行係統提供擔保,就是為政府債務市場提供擔保。一定程度上,影子銀行係統成功將自身利益與地方政府利益綁在了一起,這也是信托等影子銀行係統“肆無忌憚”的重要原因。

但是,權貴階層恐怕越來越難以放下心來,盡管李克強總理已經暗示,政府短期內不敢輕易打破剛性兌付規則,但並不代表以後不敢,現在不會,並不代表以後不會。

在1998年的時候,朱鎔基總理麵臨著相似的問題,而當時所處的國內和國外問題遠比現在困難複雜。但是,朱鎔基總理敢讓當時影子銀行係統最為失控的代表——廣東國際信托倒閉,為什麽李克強總理不敢?

打破剛性兌付才能體現改革的誠意

“(中國)完全有能力償還債務,問題是這種債務是不是應該由政府來償還。”朱鎔基當時說。現在,麵對這一代影子銀行係統,我們提出同樣性質的問題:當這些影子銀行和信托公司的產品陷入困境時,政府是否應該堅持剛性兌付規則,是否應該補償債權人和投資者?

而這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力行改革的誠意。在當天的中外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要讓市場在中國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而且再次引用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表述,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打破剛性兌付是中國市場化必要之舉,也是體現政府改革誠意的重要舉措。雖然短期內可能讓市場情緒受到負麵影響,但長期來看對整個金融係統乃至市場經濟有利。在剛性兌付問題上,政府就麵臨著這樣的一個難題:是否應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否應該讓市場自主配置資源,並承擔投資的風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