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四城,渴望一個萬億級產業

來源: ZAKER 2023-01-19 21:49:3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579 bytes)

" 萬億級汽車產業 ",從未像現在這樣,高密度地被納入地方發展目標之中。

不久前,廣州舉辦新聞發布會,提出將邁向萬億級 " 智車之城 ",在此前規劃中," 破萬億 " 的時間節點被定在 2025 年;

蘇州今年的 " 新年第一會 ",也將主題設定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推進大會,提出 " 用 5 年左右的時間打造萬億級汽車產業";更早之前,長春也謀劃將汽車打造成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作為核心的長春國際汽車城,2025 年目標為 " 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 11000 億以上 "。

其中,廣州顯得格外迫切。

近年來,廣州頻頻麵對重慶 " 挑戰 ",GDP 第四城之爭陷入膠著。在最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廣州 2023 年 GDP 增速目標較去年調高 0.5 個百分點至 6% 以上,並再次喊出 " 製造業立市 " 的口號。

在尚無萬億製造業集群的廣州,借力新一波汽車產業發展大潮,能否迎來屬於自己的萬億級產業?

 

一把 " 鑰匙 "

根據中汽協數據,去年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2702.1 萬輛和 2686.4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4% 和 2.1%。其中,新能源汽車迎來井噴式增長。

圖片來源:新華社

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田玉龍 18 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 705.8 萬輛和 688.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96.9% 和 93.4%,連續 8 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新車的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25.6%。

圖片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利好還將持續釋放。不久前,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永偉作出判斷,2023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漲幅預計在 40% 左右,新車滲透率也將在 40% 左右,三線以下市場、出海市場以及對燃油車的加速替代,均將是增長空間。

對於當下的城市,誰搶占了新能源車發展先機,誰就能加速抱緊汽車產業這個產業鏈條最長、涉及麵最廣的產業,誰就有可能找到打開新一輪製造業發展局麵的 " 鑰匙 "。

事實上,觀察城市經濟表現,新能源汽車產業越來越顯露出經濟增長 " 助推器 " 的作用。

比如,在投資領域,去年多個新能源汽車項目紮堆投資武漢,助推其前三季度固投增速達到 15.5%,為萬億城市首位。

消費領域,以寧波為例,去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5.3%,比全國高出 5.5 個百分點。其中,汽車類零售額增長 9.7%,新能源汽車增長 80.3%。

而在外貿領域,上海 19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 年上海進出口值再度刷新記錄,達到 4.19 萬億元,同比增長 3.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 839.9 億元,增長 130.1%;鋰電池出口 254.1 億元,增長 360.8%,成為出口主要拉動力。

從消費、投資到外貿,麵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全方位、" 碾壓式 " 影響,參與新一輪競逐的城市,沒有誰願意輕易錯過。

 

" 偏科 " 大市

從省級層麵來看,廣東無疑是汽車產業領跑者。不久前,廣東最新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廣東已形成 8 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去年誕生的第八個萬億集群,正是汽車產業。這也意味著,作為全國汽車產業 " 領頭羊 ",廣東率先邁向萬億級。

2022 年,廣東汽車產量預計超過 410 萬輛,同比增長超過 20%,居全國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接近 130 萬台,同比增長 140%,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近兩成。

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區域格局正在不斷洗牌。汽車產量前五名省份中,除廣東近年地位較為穩固外,吉林曾在 2019 年短暫超過上海,隨後連續兩年下降,到 2021 年,上海已反超吉林 48 萬輛。去年前 11 個月,兩地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與此同時,湖北也被重慶超越,退居第五位。

作為廣東汽車產業主陣地之一,廣州無疑是 " 守擂者 "。據初步統計,廣州汽車產量將於 2022 年超過 310 萬輛,連續四年居全國城市之首,汽車工業總產值已超過 6000 億元,正向萬億目標加速靠近。

但疫情之下,廣州汽車產業結構性問題也暴露無餘。當地媒體報道,廣州汽車產業 " 整零比 " 僅 1:0.35,而汽車發達國家則為 1:1.7。

廣州整車生產企業,不少由長三角供應商提供關鍵零部件;廣州占比較高的日係整車生產企業,進口後往往要在長三角完成初步加工和組裝,再運至廣州進一步加工組裝。" 偏科 " 的廣州,勢必難以實現 " 汽車強市 " 目標。

基於此,去年,廣州出台《廣州市支持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穩鏈補鏈強鏈的若幹措施》,直指補齊核心零部件短板和弱項。

不僅如此,對於廣州而言,汽車產業的發展,還關乎到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長遠目標。

去年 9 月,廣州召開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這場由廣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協四套班子主要負責人出席的高規格會議上,點明 " 汽車產業是廣州第一大產業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 要堅定不移實施‘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戰略,舉全市之力做高做強做優做大汽車產業 "。

 

" 再起爐灶 "

回顧過去,上一次廣州有關製造業的選擇,曾讓一直居於 " 廣州第一大支柱 " 的汽車產業,一度陷入發展僵局。

20 年前,一波關於汽車行業的競爭曾在廣深兩市之間拉開。與 " 老玩家 " 廣州多輪交鋒後,深圳選擇 " 從零開始 ",搭建從整車製造到零部件生產的汽車產業鏈。在此時期,深圳引進比亞迪,並爭取到全國第一個電動車示範區,新下線的比亞迪純電動汽車出租車開始出現在深圳街頭。

有報道指出,當時,廣州傳統車企曾有將深圳作為零部件供應基地、納入產業鏈的想法,但並未被深圳采納。深圳當地汽車業界有一種聲音,深圳可以利用自身優勢 " 另起爐灶 ",而 " 不一定非要跟著廣州轉 "。

如今,比亞迪已然成為深圳汽車行業的代名詞。根據乘聯會數據,去年,比亞迪銷量超過 180 萬輛,同比增長 149.4%,首次超越合資品牌登上國內乘用車市場 " 銷冠 " 寶座。

圖片來源:乘聯會

而廣州的汽車產業則顯得慢了一步。在去年出台《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 " 十四五 " 規劃》時,廣州曾反思:

汽車、電子、石化三大支柱提了 20 年,國內外經濟環境和產業發展理念、形態發生深刻變化,廣州重點產業選擇也要適應新階段。在這樣的認識下,廣州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方向轉型發展,升級打造為新支柱產業。

這背後,則是廣州多年來對 " 國際貿易中心 " 的強調,而對製造業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時移勢易。如今,麵對先一步成長起來的深圳新能源產業,這次輪到廣州 " 再起爐灶 "。

去年初,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曾喊出,要將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格局從 " 蔚小理 ",改為 " 埃小蔚 "。其中,埃安、小鵬均來自廣州。從去年銷量來看,埃安增長 115.6%,升至造車新勢力品牌首位。

能否奪回汽車行業的 " 先發 " 位置,也將關乎到廣州製造業 " 標杆 " 能否形成。廣州市統計局一份報告曾提出一種設想,廣州 " 製造業立市 " 可以經過三個階段達成,第一步正是作為短期發展 " 先鋒隊 " 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而縱觀廣州製造業,尚缺少一個萬億產業集群。相比之下,GDP 前十城市基本已擁有第一個突破萬億的產業集群。廣州前後,深圳、重慶均為製造業大市。作為萬億 " 後備軍 " 的汽車產業,能否成為廣州製造業 " 全盤皆活 " 的 " 棋眼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