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風波背後 華大基因市值較巔峰跌800億

來源: 雷達財經 2022-12-06 01:13: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56 bytes)

近日,華大基因再度陷入舉報風波。

12 月 4 日,華大基因發布聲明稱,近日,王某明通過社交媒體不斷造謠,編製各種視頻、文字資料,惡意詆毀華大業務和相關管理人員,對關心華大的朋友造成幹擾。公司與王某明之間原本是商業糾紛,並有司法判定結果。對其 " 屢次惡意誹謗華大,捏造虛假信息,煽動公眾情緒 " 的行為,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雷達財經注意到,作為華大基因 " 老冤家 " 的王德明,在和華大合作生變後,多次實名舉報並引發訴訟和輿論關注,此後雙方陷入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近期,王德明實名舉報華大基因核酸檢測不準,並表示自己因舉報被毆打致殘。

雙方孰對孰錯暫且不論,華大基因業績不佳卻是不爭的事實。據公告,2022 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3.53 億元,同比下滑 10.17%;歸母淨利潤 1.41 億元,同比下滑 56.91%。

業績全麵下滑,投資者也沒有了耐心,華大基因股價今年以來已經回調超 35%,總市值相較巔峰時蒸發超 800 億元。

汪建構建的 " 基因帝國 "

作為華大基因的實際控製人、董事長,汪建的創業之路頗具傳奇色彩。

資料顯示,1954 年,汪建出生於湖南省懷化市,兒時家境殷實,但後來曾經曆過一段困苦的生活。1968 年,14 歲的汪建下鄉來到湖南湘西的偏遠山區。吃不飽飯的他,一度跑去糧倉 " 監守自盜偷米 "、甚至抓老鼠來安慰饑餓的胃。

從沅陵一中畢業後,22 歲那年,汪建進入湖南醫學院學習,也就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前身,從此與醫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6 年,他又取得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學位。此外,汪建還有豐富的留學經曆,1988-1994 年期間,曾先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愛荷華大學、華盛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汪建稱自己的人生前 30 年可以總結為求生、求學、留學。正是在留學期間,汪建開始深入接觸基因科技,並主導成立了西雅圖華人生物醫學協會,策劃將 "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簡稱 "HGP")引回國內。

HGP 被稱為 "20 世紀人類三大科學工程 " 之一,但同時充滿爭議,當時中國要不要參與 HGP,中國的基因組研究計劃是什麽,都沒有現成答案可以借鑒。

汪建意識到基因組學是個充滿發展前景的領域,於是召集並勸說幾個同學," 我們把人類基因組計劃搬回來吧,幹 1%。"1994 年,他回國創建了吉比愛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並積極推動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

在汪建他們的爭取下,HGP 項目組宣布,由中國科學家團隊承擔項目的 1% 測序任務。1999 年 9 月在北京空港開發區一棟舊廠房裏,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 華大集團 " 前身)宣布成立,聯合創始人還有於軍、楊煥明和後來加入的劉斯奇。

此外,2003 年 SARS 期間,華大基因也是第一個破解病毒樣本基因組的民間機構。這些在國內甚至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事件,為汪建後來的真正創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2007 年,汪建帶著團隊南下深圳,在鹽田港創立公益性的 " 華大基因研究院 ",他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產品。

為了提升基因檢測能力,2010 年,華大基因從美國製造商 Illumina 購買了 128 台第二代基因測序儀,這堪稱當時基因測序儀買賣中的全球最大訂單。感受到了威脅的 Illumina,開始停止向華大基因出售新的測序儀、抬高試劑售價以及中斷設備維修服務。

為了從根本上擺脫 Illumina 的掣肘,華大基因控股股東華大控股收購了美國基因測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這是一家曾與 Illumina 公司實力最接近的競爭對手。

這次收購,也讓華大基因擁有了自主產權的 DNA 測序儀,擴大了服務和解決方案組合,同時為日後華大智造的誕生打下了基石。天眼查顯示,華大智造成立於 2016 年 4 月份,於今年 9 月份在科創板上市,汪建為實際控製人。

招股書顯示,華大智造專注於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領域,以儀器設備、試劑耗材等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要業務,主要產品及服務涵蓋基因測序儀業務、實驗室自動化業務、新業務三大板塊。

而華大基因也在 2017 年 7 月份在創業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質譜檢測、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檢測和研究服務。

有了兩家上市公司的加持,汪建也積累了百億身家。據 2022 胡潤百富榜,68 歲的汪建以 320 億元位列榜單第 159 位。

業績褪色跌落神壇

上市之後,華大基因一度受到市場的追捧。

2017 年 11 月初,上市 4 個月左右,公司從發行價每股 13.6 元漲至最高 260.59 元(前複權),總市值突破千億大關。

彼時,市場上就有聲音質疑,華大基因的高估值存在一定泡沫。對此,汪建曾在 2017 年 11 月份一次公開演講中稱,華大基因的泡沫不會破裂。

然而,如市場人士們所擔憂,華大基因並未坐穩千億市值的寶座,公司股價不久就見頂回落,一路下跌。

首先在經營方麵,上市之後華大基因業績很快 " 變臉 "。同花順 iFinD 數據顯示,2017 年 -2019 年,華大基因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 20.96 億元、25.36 億元、28.00 億元,歸屬淨利潤分別為 3.98 億元、3.87 億元、2.76 億元。

可以發現,上市之後的第二年開始,公司營收雖然仍保持增長,但淨利潤連續兩年 " 縮水 ",分別同比下降 2.88%、28.53%。

對此,公司指出,2018 年淨利潤下滑係研發投入等費用支出提升較快所致。2019 年則受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以及公司相關業務采取了積極營銷策略等因素的影響,淨利潤出現了下滑。

除了業績表現欠佳之外,個性鮮明的汪建一係列爭議言論,也讓華大基因陷入爭議和質疑之中。

據媒體報道,在 2017 年舉行的深商大會上,汪建表示," 未來 5-10 年,我們可以化學合成任何生命。未來人造生命的進展可能比人工智能還快,並不是開玩笑。"

當年底的騰訊《財約你》中,汪建再拋爭議言論,他在詳細比較 HPV 疫苗接種、早期檢測各自的成本後得出結論,錢多了沒事幹可以打疫苗,普通老百姓還不如做個早期檢測。

汪建的觀點引來了諸多批評,普作家方舟子稱這樣是會害死人的;知名婦產科醫生王玉玲也發聲認為汪建不尊重科學," 非常的氣憤 "。

2018 年,汪建曾公開表示,公司所有員工不允許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說明公司 " 忽悠社會,盯著別人的錢包 ";公司所有員工必須活到 100 歲,員工腫瘤發現不得晚於醫院。

對於這一言論,華大基因在回複深交所問詢函稱,上述說法係基於汪建高度重視員工及其下一代健康狀況下,表達出來的美好願景,是屬於董事長汪建對員工健康長壽的期望,不存在推銷公司產品事宜。

此外,彼時出現的 " 舉報門 "、" 癌變門 ",更是將質疑對象放到了華大基因身上。2018 年 7 月,《華大癌變》一文引用具體案例指出,華大基因主營業務無創產前 DNA 篩查未能幫用戶起到篩查作用,最終生出帶有生理缺陷兒童。

2018 年 10 月,科技部披露的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調查發現,華大基因在未經許可的條件,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

內憂外患之下,華大基因的高估值神話破滅,2018 年公司股價最低時一度跌破 50 元 / 股。

疫情紅利消退,未來增長靠什麽?

直到新冠疫情爆發,華大基因才一舉扭轉了業績頹勢。

據悉,2020 年疫情發生後,公司第一時間推出了多款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同時還在全球多地區推出了 " 火眼 " 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為解決跨境人員快速檢測的服務需求。

據財報,2020 年受益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突飛猛進,實現營業收入 83.97 億元,同比增長 199.86%,淨利潤 20.9 億元,同比增長 656.43%。

其中,與抗疫相關產品收入大增。具體來看,感染防控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板塊收入達 6.7 億元,感染防控綜合解決方案收入達 51.42 億元,占總收入比重分別達 7.97% 和 61.23%。

但好景不長,隨著核酸檢測市場供應競爭加劇,疫情驅動的業績紅利也沒能持續太久。2021 年全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7.66 億元,同比減少 19.42%;歸屬淨利潤為 14.62 億元,同比減少 30.08%。

年報中公司表示,因全球新冠核酸試劑和檢測單價下降,以及部分國家和地區防疫策略的變化,2021 年公司基於新冠相關的業務收入較 2020 年同期較高基數相比有所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 45.14 億元,同比下降 12.3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7.47 億元,同比下降 47.16%。下滑的原因還是 " 因全球防疫政策變化,公司基於新冠相關的業務總體收入較 2021 年同期基數有所下降。"

抗疫相關業務增長熄火,華大基因的常規業務板塊中,有哪些可以填補營收缺口呢?如果剔除與抗疫相關的試劑和檢測服務,2021 年公司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收入 11.9 億元,同比增長 1.2%;腫瘤防控及轉化醫學類服務收入 3.8 億元,同比增長 8.1%;多組學大數據服務與合成業務收入 6.4 億元,同比增長 2.5%。

其中,生育健康板塊受到總體出生人口下降的影響。腫瘤防控相關領域基因檢測曾是最被看好的板塊之一,但目前收入占比較低,且在去年增速已經回落至個位數。

海外市場也是華大基因拓展的重點方向,截至 2022 上半年,公司已有多款重磅產品取得歐盟 CE、印度、泰國、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國家資質準入。

不過有分析指出,與抗疫類產品需求 " 簡單粗暴 " 不同,華大基因的基因測序服務在國際市場上麵臨的研發、市場準入、推廣的壓力要大得多。

最新調研中,華大基因表示在去年啟動了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以心腦血管疾病為核心的慢病多中心項目,這將會成為公司新的業務方向之一。同時,目前在海外落地的 " 火眼 " 實驗室,正在逐步探索從原來的新冠檢測轉化成公司常規核心業務。

公司能否就此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