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步亦趨的順豐,正走向平庸

來源: ZAKER 2022-11-16 22:49:0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7304 bytes)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順豐

橫看成嶺側成峰。好公司也有它的另一麵。以順豐( SZ:002352 )為例。

2017 年 2 月,順豐借殼登陸 A 股。上市之後,市值最高曾企及 5900 億元,堪稱深市中小板壓艙石。 創始人王衛,更於 2020 年登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五。

不過最近兩年以來,順豐的營收和市值逐漸呈現出了剪刀差走勢:2017 年上市以來,營收規模由 570 億增長至 2070 億,複合增速達到了 29.23%;市值卻由最高峰的 5900 億,腰斬至 2600 億左右。

相比一眾互聯網公司,順豐市值的振幅其實不算離譜。但這樣的寬幅震蕩,始終距離投資者眼中的價值白馬定位,相去甚遠。

順豐的起伏,既有投資者對於宏觀環境警惕的原因,也有對公司本身信心不足的因素——這一點,在回顧其上市六年來發展曆程之後,讓我們深有感觸:

登陸資本市場六年之中,順豐整體發展節奏並不協調,頗有 " 冬至收苗,夏至插秧 " 的意味。似乎無論它做什麽,趕不上正確的窗口期,以至於辜負了好時光。

01追不上的電商件三入虎穴,不得虎子

我國快遞業務量隨著電商崛起,實現了快速爬坡,從 2005 年的 2.3 億件,飆升至 2021 年的 1082 億件,背靠電商平台,四通一達在起步晚於順豐的情況下,搶占了不俗的市場份額,麵對這麽一塊大蛋糕,順豐自然而然不願意放棄。

但是追求服務品質的順豐,在 以經濟性為第一性 的電商件市場,顯得格格不入,先後三次進軍電商件市場,結局總是不盡如人意。

第一次是上市之前,2013 年左右,順豐初次嚐試電商件市場,以時效標準件六折價格開拓市場,僅維持了不到一年。2014 年,順豐毛利下降了 7.7%,歸母淨利潤下降了 4.3%,初次試水匆匆收場。

如果說初次嚐試是因為對電商件認知不足,那麽第二次試水,順豐確實沒有踩到點上。

在 2011-2016 年之前,快遞量和電商件的整體增速均在 50% 左右,但是當順豐再次進軍電商件市場時,我國快遞業務量整體增速跌落至 30% 以下。不出意外,第二次試水電商件的順豐,再次以歸母淨利潤下降 4.9%,草草收場。

圖: 順豐進場時機與快遞量增速關係,圖片來源: 錦緞製圖

2020 年生長在海外的極兔班師回朝,以極其低廉的價格搶占著順豐和三通一達占據的國內市場。而作為市場中絕對龍頭的順豐,也意識到了當時所處的嚴峻環境:相較於全國快遞總量增速高達 31.34%,順豐當年的快遞量增速僅為 25.84%。

麵對內外強敵,順豐選擇了第三次進軍電商件市場,但是這一次順豐似乎做好了戰鬥到最後的準備,率先挑起了價格戰,單票價格從 2018 年的 23.3 元 / 件,一路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 15.9 元 / 件。

圖:順豐業務量、票均收入,圖片來源:妙投 APP

即便去年年底在郵政總局牽頭下各家快遞公司達成一致 " 反內卷 ",恢複良性競爭,但是降下去的價格就如潑出去的水。今年,順豐的單票收入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提升。

另一方麵,因為各家快遞公司搶占電商件市場紛紛下調產品定價,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業務量快速增長, 表麵來看順豐 2021 年業務量增速非常明顯,但是實際上在市場占有率層麵卻沒有顯著的增加,2021 年市場占有率 9.7%,反而低於 2020 年的 9.8%,自 2015 年以來,市占率增長沒有超過 3% 。

圖: 順豐市場占有率,圖片來源: 網絡數據

這說明業務量的增加並非是順豐一家之功,而是行業方麵的快速增長,這種以價換量的增長並不具備長期性。並且同樣是打價格戰,順豐付出的遠比四通一達高的多。 我們可以看到大打價格戰後,順豐引以為傲的毛利優勢幾乎已經不存在了,這次價格戰對於順豐來說可謂 " 賠了夫人又折兵 "。

圖:快遞企業毛利率對比 圖片來源:Choice 金融客戶端

以今年較為亮眼的中報為例,剔除國際供應鏈收入增長部分 (去年四季度並購嘉裏物流帶來的財務增長) 後,實際的營收增長幅度僅為 3.7%,雖然嘉裏物流沒有披露三季度報,但想必順豐的整體收入結構沒有發生太大的出入。

要知道去年一季度是順豐上市以來首次出現環比增速下降,即便去年的基數低,今年的增速依舊沒有那麽出彩,可見價格戰帶給順豐的後勁還沒有完全根除。

順豐基因決定了其做不好電商件

順豐在電商件市場的失意,主要還是在於先天基因的不足:價格內卷方麵,順豐不具備優勢。

首先從 " 銷售 + 管理 + 研發 " 的費用率來看,順豐高端定位和時效件、冷鏈等服務種類注定了其費用率遠高於同行,其次順豐有大量自有員工,而三通一達的外包員工居多,加盟商也多,這也致使順豐在固定成本層麵支出遠高於同行。

圖: 快遞企業費用率數據, 圖片來源: Choice 金融客戶端

圖:快遞企業員工人數,圖片來源:Choice 金融客戶端

最後便是順豐的資本開支遠高於同行,我們從每年購買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長期資產的現金流中可以看出,順豐自上市以來支出均高於同行,甚至在一些年份高於其餘三家之和,高昂的成本支出和資本開支必然會導致順豐在成本端劣勢放大,自然而然無法從價格內卷中占到什麽優勢。

圖: 長期資本開支現金流示意圖,圖片來源: Choice 金融客戶端

既然無法從電商件戰場找到增長突破口,那麽上市這麽久,順豐的新業務方向,有沒有能撐起第二增長曲線的故事呢?

02看不清的新業務

對於順豐新業務而言,給我們的大體感覺便是:都想幹,卻都不敢放手一搏,導致沒有重點也沒有突破,沒有形成市場份額的壁壘,更缺乏流量入口的優勢。

以 2021 年年報為例,直接放一組直觀的數據:

順豐新業務中 (除國際供應鏈、時效及經濟快遞) ,同城配送收入占比為 2.4%,冷鏈及醫藥收入占比 3.8%,二者合計沒有超過一成。如果說順豐需要依賴新市場新業務撐起千億估值,似乎有點天方夜譚。這兩項新業務,市場規模有限,無法成為順豐新的增長曲線。

並且,這兩項新業務,也都麵臨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京東和美團等。

即時零售市場,美團、達達依靠電商平台和巨大的流量入口,有著先天的競爭優勢。而順豐從 16 年開始做電商,直到現在規模也沒有做起來。

上市不久的順豐同城,2021 年營收 80 億,而京東旗下的達達,年營收額 69 億,看似順豐領先,但是如果同時加入成本要素進行對比,順豐就顯得不那麽好看了。以 2021 年為例,順豐的毛利率僅為 1.16%,而達達為 25.15%。

並且, 人力成本占營收比,順豐達到了驚人的 96.9% ,遠高於達達,可以說是在為騎手、快遞員打工。而達達則可以投入更多的錢在營銷費用這類變動成本上,雖然順豐同城的營收高,但是達達的盈利能力強,這也就是為什麽目前達達的市值有 10.04 億美元,而順豐同城僅為 56.01 億港元。

圖: 順豐同城、達達財務比率對比,圖片來源: Choice 金融客戶端

冷鏈物流方麵,順豐是目前的龍頭,但晚輩京東物流帶來的壓力一點也不小。順豐主打航空冷鏈,但目前航空冷鏈的市場占比還很小,順豐的優勢無法被放大。雖然順豐目前在冷鏈行業是頭名,但是 2020 年冷鏈行業 CR5 僅為 6.7%,各家企業差距並不明顯,也都不具備絕對優勢。

圖: 中國冷鏈運輸細分結構分布情況,圖片來源: Choice 金融客戶端

其實順豐在新業務層麵總能占據先發,順豐 12 年成立冷鏈分部,16 年涉足同城配送,而京東物流 14 年才開始打造冷鏈體係,16 年收購達達,幾乎與順豐同時涉足同城配送市場,占據先發優勢的順豐,既有龐大的資金儲備,又有深耕多年的物流配送經驗,為何沒能形成絕對優勢呢。

關鍵點就在於順豐的獨立性,沒有電商門戶巨大的流量支持,新業務也沒有很強的壁壘。比如,在順豐引以為傲的航空物流領域,圓通也在加碼購置飛機,預計年底將有 20 架飛機,京東物流的航空公司也剛剛成立,又上市募集 241 億港元,資金彈藥充足,後續的發展潛力同樣很大。同城配送更是流量和規模的遊戲,隻要有流量、有貨,誰都能做,並不存在壁壘。

所以說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新業務短期看,不足以支撐估值,長期看沒有行業壁壘和流量優勢,即便順豐涉足廣,先發早,新業務也並沒有清晰的未來。

正因如此,順豐押注了新的抓手—國際化供應鏈,畢竟國際化的故事即能看到廣袤的市場空間,又能體現自身的資金壁壘,似乎可以帶給投資者無限想象,隻不過順豐出海,似乎又沒能踏準節奏。

03踏不準的國際化

順豐押注國際化作為第二曲線,早已不是什麽秘密。

順豐早在年初的企業願景中,就明確了自己所押寶和發展的重點,那就是國際化。早在去年收購嘉裏物流再戰東南亞,到今年年初公布的 2025 戰略,提及最多的便是 " 全球智慧供應鏈領導者 " 這一口號。

當然身經百戰的投資者一般都不會相信公司喊的口號。但錢包不說謊,去年四季度順豐以 175 億港元對價收購嘉裏物流 51% 股份,鄂州機場順豐投資約 200 億元,僅 2021 年固定資產投資中,購置飛機花費 26.96 億,2017 年順豐的國外航點僅大阪一個,到了 2021 年運營的國際航線已經達到了 37 條,占順豐貨機線路的三分之一。

可以說順豐上市以來融的 280 億,大部分都用於國際化供應鏈建設了。隻不過現在全力發展出海業務,時機真的合適嗎?

十一月初,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公司馬士基 (MAERSK) ,發布了一份下調全球集裝箱需求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指出 " 通貨膨脹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進而影響全球運輸和物流需求。"

根據 JP 摩根發布的全球 PMI 指標,目前該指數已經回落到榮枯線以下,且加息周期疊加地緣危機加劇,使得數據下行壓力越來越大。

圖:JP 摩根全球采購經理人指數,圖片來源:網絡數據

無獨有偶,聯邦快遞也在本月宣布停飛 23 個國家 9 個國際航班,以應對亞洲的經濟增速疲軟和歐洲的風險加劇。無論是馬士基還是聯邦快遞,都開始綢繆衰退周期的策略。

再來看看順豐押注的首站東南亞市場,電商物流不分家,2019 年 -2021 年,東南亞電商市場確實迎來了蓬勃發展,電商行業整體 GMV 由 380 億飆升至 1200 億美元。

但是,2021 年以來, 東南亞的電商增速明顯放緩 ,增速下降至 20% 左右,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eMarketer 預測,未來三年東南亞電商市場增速將會降至 10% 左右。資本迅速的催熟了東南亞電商市場。

圖:東南亞電商市場增速預測,圖片來源:eMarketer 網絡數據

是不是感覺和順豐切入電商件的時機很像?在增速斷崖下滑時高調入場,並且東南亞市場也是強敵環繞,有原生快遞企業,背靠電商和 OPPO 迅速擴張的極兔,也有能者物流 (Ninja Van) 這種獨角獸企業。

其實早在 2010 年順豐就成立了新加坡分部,但是設立網點後並沒有市場需求,出海的步子一步步放緩下來,看到極兔在東南亞市場做的風生水起,想要搶奪市場的順豐重資產投入,卻眼看著又要踏空周期。

順豐現在講出海的故事,在投資人看來,中短期內確實不再那麽美妙。

04亦步亦趨難免走向平庸

六年半的時間,可以是初入高中懵懂的少年,成長為初入社會充滿活力的社會棟梁。也可以讓抖音從小眾唱跳平台,發展為風靡全球的短視頻社交軟件。亦或是讓特斯拉從每月交付量不過萬,發展到一度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

但是順豐上市六年半,營收翻了近四倍,轉眼一看,好家夥,2016 年歸母淨利潤 41.8 億,2021 年歸母淨利潤 42.69 億,算上定增,每股收益還從 1.06 元下降至 0.93 元。 合著股民投資順豐,陪跑了近七年。一頓操作猛如虎,利潤不動原地杵。

順豐也不可謂不努力,上市後多次嚐試殺入電商件市場,但沒有把握住本質。關注到了電商件價格敏感的特性,卻忽視了自身的特性,照著四通一達學,把自己搭進去了,沒撈到好處,還喪失了優勢。

出海層麵,也是照著老大哥 UPS 和聯邦快遞學,通過收購本土企業形成本土化擴張,重資本開支,買飛機,建機場,一步步照葫蘆畫瓢。

但是留給順豐解決的問題,遠不能通過模仿來解決。

首先根據華創研究的數據,目前美國的航空貨運貨值在 6 萬美元 / 噸左右,而我國貨值大概僅有其 60%-80%,貨值上不去意味著價格上不去,航空件帶來的毛利提升就很有限。

其次鄂州機場的配套,目前遠比不了孟菲斯 (FedEX) 和路易斯維爾 ( UPS ) ,這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航空網絡帶來的降本增效的作用目前來看不明顯。

最後時間窗口不一樣,UPS 和聯邦出海都趕上了全球化的高速發展時期,但目前聯邦快遞等國際化物流企業都在壓縮成本,應對疲軟的全球貿易,順豐如何才能找更多的 " 貨 " 來攤平近期高額的資本開支,抵抗折舊進一步的攀升,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其實順豐一直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對比其他快遞企業,服務一直是其標榜的關鍵。自從急於殺入電商件市場,卷入價格戰後,順豐在服務層麵的負麵新聞頻出,先是保價問題,又是丟件賠償問題。

UPS 當年的兩條腿走路:" 最低的價格、最好的服務 ",如果順豐沒法做到最低的價格,也希望其不要丟了最好的服務, 一味亦步亦趨,丟失自己的個性,最後隻會走向平庸。

頻繁踏空周期的順豐,如果連品牌都同質化,如何為下一個 UPS、聯邦快遞 ?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