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投了一輛自行車,售價12000起

來源: 投資界 2022-11-13 18:56:0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018 bytes)

你可能會感到意外:騰訊剛剛投了一家自行車公司。

投資界獲悉,深圳市十方運動科技有限公司(簡稱 " 十方運動科技 ")最新發生工商變更,其中新增股東——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珠海玥和企業管理谘詢中心 ( 有限合夥 ) 。換言之,騰訊投資正式入股了。

更令人驚訝的是,梳理這家自行車的投資人陣容,我們還發現了高瓴、鍾鼎資本、華映資本、高鵠資本等一眾知名投資機構的身影。

公司創始人是梁霄淩,主營業務是品牌為「TENWAYS」的電助力自行車,也就是E-bike。所謂 E-bike,其外觀接近普通自行車,搭載了以傳感器為核心的動力係統,以人力踏板驅動為主、電力為輔,兼具美感、運動和便捷性,如今正在海外悄然興起,成為白領們最潮流的通勤工具之一。TENWAYS 目前推出兩款車型,最低售價為 1499 英鎊,折合人民幣約 12000 元

" 又是一個牆內開花牆外香的項目。" 深圳一位關注跨境電商的消費投資人透露," 從去年開始,E-bike 就是跨境電商賽道中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 坐擁國內雄厚的供應鏈和製造業實力,中國自行車在海外火了—— Made in China,Sale To World。

騰訊高瓴,投了一輛高端自行車

最低售價 12000 元

被騰訊和高瓴看上,這家公司有何來頭?

" 智慧電單車是自行車行業未來的風口,等風來不如主動造勢。" 喊出這句話的正是十方運動科技的創始人梁霄淩,底氣背後是國內有著 30 多年曆史的自行車龍頭企業——千裏達集團

十方運動科技正是從千裏達集團孵化出來。成立於 1990 年的千裏達集團,總部位於廣州,通過上一輩掌舵者梁建雄的艱苦奮鬥,從研究自行車零部件開始,白手起家發展到如今集自行車整車及零部件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集團企業。

時至今日,千裏達打造了一個 " 自行車王國 " ——旗下擁有多家知名自行車品牌,有著生產山地車、公路車、折疊車等完整的供應鏈體係,還在俄羅斯、菲律賓、印度、美國等國家建立合資公司和組裝工廠。



不過,中國自行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經過了近 80 年的工業化發展進程,傳統自行車行業也麵臨著內需不足,急需轉型的瓶頸期。

千裏達需要新鮮的血液。於是,在 2014 年左右,在匯豐銀行積累了多年海外經驗的 80 後梁霄淩,接任了千裏達集團總經理。上任後,梁霄淩馬不停蹄地推出了三大改革升級:拳頭產品差異化、iVelos 私人定製平台和電助力自行車。

其實早在 2016 年,梁霄淩就開始了 E-bike 領域的探索。當時千裏達與輕客合作推出智慧電單車 X1E,該智慧電單車搭載由輕客研發的 VeloUP 威履智慧動力係統,采用先進的力矩傳感器及汽車級 CAN 總線技術,能讀懂用戶騎行意圖和判斷路況,智能輸出輔助動力,讓騎行更省力。

2017 年,千裏達又陸續推出了智慧電單車 X1E 新銳版、淑女車 Sella 2.0 以及折疊車 Wanna 2.0,擴展了千裏達旗下智慧電單車的產品線。

那時候,梁霄淩對於電助力自行車的決心巨大。但是,國內非機動車市場長期被電動車占領,電動自行車雖然更省力更快速,但售價並不低,所以一直沒有激起多大浪花。" 在國內,我們的新國標電動車是屬於非機動車,隻要兩三千人民幣,並且允許純電力驅動,還要啥自行車?" 知乎的評論一言道破。

國內推廣電動自行車困難重重,但梁霄淩不甘放棄。此路不通,便另謀出路,他的目光投向了更有前景的歐美市場

放到歐美,電動車的威脅便不複存在了。因為在歐洲,功率大於 250w,速度大於 25km/h 小於 45km/h 的純電機驅動車型,歸類為 L1E 車型。進入這個框架,產品就需要形式認證,上路是需要駕照,頭盔,保險的,並且不能在非機動車道騎行。

而 E-bike 被視為 " 自行車的升級版 ",大部分電單車監測到超過 25km/h 就會停止電力輔助,不僅省去了複雜的上路程序,還低碳環保滿足騎行需求,深受歐美騎行人群歡迎。

意識到這一廣闊的市場,梁霄淩迅速調轉矛頭。

2021 年 5 月,十方運動科技( ( 品牌名:TENWAYS ) )注冊成立,定位是為解決城市通勤而生的電助力自行車品牌,主要麵向歐美消費者。據官方介紹,公司成立的短短一年內,第一次獲得 IGG 眾籌超 85 萬美金,迅速在歐洲荷蘭設立了銷售總部,鋪設了超 200 家實體門店,同時線上銷售成績不俗。



官網顯示,TENWAYS 目前已經上線 CGO600 和 CGO800S 兩款車型,售價分別為1499、1899 英鎊。(折合人民幣約 12000 元、約 16000 元)。



售價動輒高達一萬元人民幣起,TENWAYS 並不便宜。但這一次,梁霄淩似乎賭對了市場,當把對的產品賣給對的人之後,銷量起來了。

投資人也來了。2021 年,上海高瓴辰鈞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入股,前者為高瓴旗下基金。最新一輪融資是——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蘇州湃益創業投資合夥企業(騰訊投資)、嘉興鼎韞創業投資合夥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南京)華映合夥企業、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高鵠鑫甬投資谘詢有限公司一同入股,分別為騰訊投資、鍾鼎資本、華映資本、高鵠資本。

大家為何在搶電動自行車?

投資人的嗅覺總是敏銳的。

最先打動 VC/PE 的是海外的 E-bike 市場。2021 年 8 月,高瓴領投了荷蘭電動自行車品牌 VanMoof 的 C 輪 1.28 億美元融資,達到了 E-bike 近年來最大額度的融資,引起一時轟動。

資料顯示,VanMoof 由 Taco Carlier 和 Ties Carlier 兩兄弟於 2009 年創立,是歐洲發展最快的公司之一,號稱是 "電動自行車中的特斯拉"。

疫情期間 VanMoof 發展迅速,去年在全球範圍內的零售和服務網點從 8 個增至 50 個,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多。目前,VanMoof 在全球擁有近 20 萬用戶,在阿姆斯特丹、柏林、倫敦、紐約、巴黎、舊金山、西雅圖和東京擁有品牌門店。

此外,比利時電動自行車創業品牌 Cowboy 在 2020 年也獲得了意大利阿涅利家族 ( Agnelli ) 旗下的早期投資基金 Exor Seeds 投資的 2300 萬歐元。

不僅如此,最近豪車品牌們也都盯上了電動自行車。就在上周五,世界三大跑車品牌之一的保時捷發布兩款電動自行車:Porsche eBike Cross 和 Sport,售價分別是 9500 美元和 11750 美元。

事實上,盯上這門生意的車企也不止保時捷一家,奧迪、蘭博基尼、寶馬等豪車品牌都曾推出過電動自行車產品。

但海外 E-bike 品牌的定價相對較高,因為歐洲對於電池,電機,電機控製器也有專門的標準,在這些標準框架下做出來的產品,成本會遠高於國產同類產品。

反觀國內,這裏有相對成熟的自行車供應鏈體係,更低廉的人工成本、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和更快捷的物流體係。

今年 2 月,URTOPIA 完成近千萬美元 Pre-A 輪融資,由光速中國和 DCM 共同領投,產品主要麵向歐美市場,平均售價 2500 美元。URTOPIA 由深圳哲輪科技有限公司一手推出,其創始團隊可謂豪華,均來自清華北大。創始人張波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讀博士期間養成了騎行的愛好,並在此期間接觸了跨境電商。



在創辦 URTOPIA 之前,張波做過出海品牌孵化,通過幫助投影儀、耳機品類的品牌,從眾籌開始,構建品牌出海方案。基於對出海品牌的理解和數字營銷的經驗,張波在 2021 年 11 月率先在海外眾籌平台 Indiegogo 上推出 URTOPIA 電單車,配合預熱、評測和媒體報道等方式,在平均售價 2500 美元的情況下,首輪金額超過 300 萬美元,成為 E-bike 品類銷量 2021 年全球第一。

談及原因,DCM 董事合夥人曾振宇曾表示:" 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我們擁有成熟的自行車產業基礎,更有全球領先的智能硬件的產業集群。成長在中國,並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意願的電助力自行車品牌完全有能力服務全球的消費者。"

價格優勢給國產電動自行車打入歐美市場提供了一個契機。今年 7 月,一家國潮電單車品牌SURPANDA獲得了一筆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目前 SURPANDA 主要通過代理商推進市場,國內渠道主要涵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海外渠道已涵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更受關注的是,今年 3 月,E-bike 品牌Aventon宣布完成數千萬美元首輪融資,由高榕資本獨家投資。雖然 Aventon 是創立於美國,但創始人章建偉卻是一名華人,出生於五金工業製造之都浙江永康



" 上次看到資本如此關注單車的生意,還是在共享單車競速的黃金年代。" 有投資人不禁感歎道。隻不過當時創投圈瘋狂追求的是模式的創新和顛覆,而這一次,電動自行車橫空出世帶來的可能是單車產業鏈從工業時代到電氣時代的升級改造。

中國自行車在海外,火了

這是一門比想象中更大的生意。

根據 PrecedenceResearch 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電動自行車市場規模為 175.6 億美元,同比增長 6.49%,預計 2030 年達 409.8 億美元,2021-2030 年複合增長率約 10%。更需要關注的是,電動自行車有望取代傳統的自行車市場,這才是一個巨大誘人的蛋糕。

為何此時海外電動自行車火了?我們不得不提一項政策——為推廣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歐美購買 E-bike 還有政府補貼。2021 年 11 月,美國眾議院通過《重建美好未來法案》,根據法案購買兩輪電動車的國民,可以拿到新車購買價格 30% 的稅收抵免,歐洲各國則更早就推出了 E-bike 的補貼政策。

另外,在疫情期間,歐美越來越多人選擇自行車作為通勤交通工具,部分取代了公共交通工具。

方正證券認為,目前 E-bike 滲透率仍居低位。以歐洲為例,歐洲電踏車 2020 年銷量為 470 萬輛,同比增長超 50%;滲透率由 2005 年 0.4% 提升至 2020 年的 21%,電踏車市場仍有較大空間。其預計 2025 年電踏車滲透率達 50%,銷量突破 1,000 萬輛

此外,歐美市場的電單車市場比較依賴進口。以美國為例,根據 LEVA 發布的數據,美國在 2021 年有近 79 萬輛 E-bike 進口,比 2020 年的 46.3 萬輛進口量增加了 70%。

在出行領域,電動化、智能化成為大勢所趨,E-bike 乘著政策的東風正在蓬勃發展。正是印證了那個道理:在電氣化時代,所有生意都值得重新做一遍。正如我們所見,電動汽車、電動卡車、電動摩托車正接踵而來。

" 賽道的紅利肯定是有的,不過目前頭部企業已經出現,如果國內企業沒有做到產品差異化和產品創新,很容易陷入價格戰。" 上海一位投資人提醒說。

他提到,更精細化垂直的方向可能還有機會。舉例來說,西歐老齡化嚴重,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成為電動自行車的潛在買家,如何打造一款適合老年人的電單車?比如美國警車也喜歡用電動自行車,能否專門打造警車的垂類細分車型?以及對於東南亞以及東歐的部分地區來說,對於電動自行車的需求點可能是拉貨又拉人,能否打造對口實用的車型?

說到底,歐美消費者偏好帶有文化屬性的電踏車,如何從品牌和渠道等方麵進一步本土化滲透,立足當地市場,也是擺在出海產品麵前的難題。

另外在產業鏈端,由於 E-bike 的技術門檻較高,如材料、控製、電機、算法等核心組件都掌握在上遊公司手中,品牌商們沒有什麽議價空間,這也是目前行業存在的一大痛點。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這是一波屬於中國創業者的機遇。坐擁供應鏈優勢的中國團隊,正在把無數 " 中國製造 " 產品賣到海外。這也是最近幾年跨境電商火爆的邏輯之一。

正如一位投資人分享:" 很多中國創業團隊都證明了這個路徑的可行性——正如 SHEIN 把中國生產的衣服賣到海外,那麽小家電以及各種衣食住行各個細分行業,為什麽不可以都以這種方式來做一遍呢?" 沿著這樣的邏輯,中國自行車來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