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上自己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投身造車事業的雷軍,近日有了新的感慨。
日前,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多條自己對電動汽車行業的看法。雷軍認為,當電動汽車行業成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這一言論迅速在行業內引發熱議。畢竟,2021年全球汽車年銷量突破千萬輛的企業,隻有豐田。即便是曾於2019年年銷量突破千萬輛的大眾汽車,2021年銷量也僅有890萬輛。2021年國內86家汽車企業,合計銷售的乘用車數量為2105萬輛。
年銷千萬級,確實是成功的天花板。但目前還在研發初期階段的小米汽車,真的能做到嗎?雷軍的豪言壯誌,底氣又來自哪裏?
流量密碼
不管汽車市場競爭多麽激烈,造車都是流量密碼,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在多家跨界企業造車紛紛急踩刹車後,小米造車,近兩年來倍受矚目。
與房地產商跨界造車不同,小米造車,從一開始,期待值就遠高於質疑聲。即便小米造車未有實質性進展,但在消費者的心中,小米造出來的車“理應”能夠滿足自己的所有訴求。
選自雷軍視頻號視頻截圖
因為從電子產品正式上市之時,小米就是靠著更低的價格、更高的配置搶占了友商的市場,被不少人稱作是“攪局者”。所以在汽車領域,消費者也期待小米像當年打破手機市場的規則一樣,改變現在的汽車市場。
這或許正是雷軍的底氣之一。2021年3月29日,在小米當年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喊出,“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要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麽,但我願意押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小米造車也自此正式宣告開始。
一年半的時間裏,小米造車動作頻頻。從雷軍社交平台公開招聘、成立多家子公司、投資多家電池廠商、收購自動駕駛公司“深動科技”,到工廠落戶北京亦莊、開始上路測試自動駕駛,組建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再到小米汽車首台工程車下線,小米不斷地傳出信號:我們在有序推進中。
不過這個信號在今年雷軍的年度演講上被按下了暫停鍵。雷軍表示,針對小米汽車流言蜚語不斷,所以自己打算“在未來的兩年時間裏,我就不辟謠了,我也不準備介紹任何新的進展了,到了合適的時間再跟大家匯報。”
至於為何是未來兩年。因為在雷軍的計劃中,兩年後也就是2024年,將是小米汽車正式問世的時間節點。
但不透露造車進展並不代表雷軍就此沉默,近日關於“每年1000萬輛才算造車成功”、“成為前五名之一”等言論成為了汽車圈熱門話題。
有汽車行業人士表示,建議雷軍不要現在就好高騖遠說全球,先看一眼中國這個市場。國內銷量排行前十名企業年銷量總和大約才1000萬輛,小米汽車要如何把資產、實力以及銷量網絡布局做到這十家之和。
也有專家認為,目前的重點,不是1000萬輛,而是怎麽跨越50萬和100萬輛,目前國內幾家新勢力還都在艱難前行中。就算是“黑馬”特斯拉,2021年全球銷量也不足百萬輛。
或許,雷軍的目標參考了馬斯克。此前,馬斯克多次提到,數年之後,大約在2030年,特斯拉將會年產2000萬輛汽車。
對此,小米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這是雷總基於對造車的思考,也是對行業的遠期判斷,並非對小米具體時間內的出貨量的指引。”
正如雷軍所說,競爭是殘酷的。小米造車的確還有機會,但每年千萬銷量,對於任何一家造車企業而言,都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
悶頭研發
“小米義無反顧地選擇自動駕駛作為智能電動汽車的第一個突破方向。”雷軍在年度演講中這樣表示。
雷軍介紹,小米在自動駕駛領域首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已組建超500人規模的專門研發團隊,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自動駕駛第一陣營。
在今年的小米發布會上,雷軍向觀眾展示了自動駕駛技術。在視頻中,小米自動駕駛係統除了能夠實現自動識別障礙物、無保護場景自動掉頭、主動變道超車以及自動駛入匝道等,還具有一鍵召喚車輛、機械臂充電、自動泊車等多種功能。
選自雷軍視頻號視頻截圖
除了自動駕駛,小米在車輛的圖像處理、屏幕顯示、人機交互、攝像雷達等方麵進行技術布局,並在最近申請了多項專利。
但這些技術稱不上驚豔。在許多車企的研發成果中,上述技術已經比較常見,甚至一部分已經配置在量產車型中。
除此之外,不同於其他造車新勢力先選擇代工過渡的模式,小米汽車選擇的是“自建工廠+自主研發+自己取得生產資質”。這種一步到位的模式是造車企業最終必備的條件,但這種模式的缺點也很明顯:對於初造車的小米來說,自建工廠的成本太高,而且沒有傳統車企的技術,小米生產出來的車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質量問題,需要經過市場的長久檢驗才能獲得大眾認可。
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小米還未取得造車資質,而位於亦莊的工廠也仍未見規模。除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關於三電係統中的電驅、電控方麵,是自研還是采購仍未有信息露出。
此外,從公開信息來看,小米造車與恒大造車“買買買”的策略倒有些相似之處。
動力電池方麵,雷軍投資了珠海冠宇、贛鋒鋰業、蜂巢能源、中創新航4家動力電池企業;鈉離子電池方麵,雷軍牽頭的順為資本獨家投資了深圳珈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態鋰電池方麵,今年2月戰略投資雷達激光供應商速騰聚創;3月投資芯片設計公司慷智集成;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對衛藍新能源入股,投資比例1%;5月投資鋰離子電池材料商法恩萊特......
選自雷軍視頻號視頻截圖
看起來,除了自動駕駛,小米計劃通過投資、並購等方式進行技術積累,以期打通造車其他技術上的連接壁壘。
這一方法曾經被多家跨界造車的企業所采用,但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造車的巨大蛋糕誘人,但真正要參與到整車製造的環節中也並非易事。對於互聯網巨頭來說,從零開始搭建一套班底來造車,資金和時間都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按照一般車企的規劃,造車最快也要36-40個月。
現在,華為已經將鴻蒙的故事在智能汽車上講明白了。但一個成功案例背後,是無數無疾而終的跨界造車項目,雷軍所說的“機會”,又會有多少是留給小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