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啤酒掉隊,怪百威?

10 月 25 日,珠江啤酒披露 2022 年三季報。今年 1-9 月,公司營業收入 41.11 億元,同比增長 10.56%,歸母淨利潤 5.71 億元,同比下降 4.05%。

其中,2022 年 Q3,公司營業收入、歸母淨利潤 16.79 億元、2.57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 11.86% 和 -9.64%。

啤酒行業在經曆了 2014 年 -2016 年的調整期之後,經過短暫的恢複與蓄力,2019 年開始進入順周期,最近 3 年整體呈現了業績回暖的趨勢。

2021 年,華潤啤酒、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燕京啤酒的業績增長率分別為 119.05%、43.34%、8.30%、15.82%,而珠江啤酒的同期增速僅為 7.36%,在中國主流啤酒上市公司中墊底。

今年上半年的情況也大致如此,青島啤酒、重慶啤酒、燕京啤酒業績增速分別為 18.07%、16.93%、21.58%,華潤啤酒若剔除上年的土地補償款,業績增長 27.8%,而珠江啤酒僅為 1.06%。

" 華南王 " 珠江啤酒,在這場啤酒盛宴中,掉隊了。

珠江啤酒的主營業務,包括啤酒生產銷售以及啤酒文化產業。公司將原廣州總部的土地,開發為 " 珠江 · 琶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 "。這個毗鄰廣州 " 小蠻腰 " 的商業地產項目,已經成為 AAA 級旅遊景區和廣州夜經濟地標,每年吸引數萬遊客。

公司業務構成中,除了啤酒銷售及與之相關的酵母銷售等,租賃餐飲及其他業務 2021 年收入接近兩個億。而且,啤酒文化產業的盈利能力及規模增速,遠高於啤酒業務。

如果拿掉啤酒地產的豐厚盈利,公司與啤酒銷售直接相關的利潤,其實並沒有那麽多,掉隊情況就更明顯了。

之所以出現業績走勢的差異,主要是因為,珠江啤酒與國內其他啤酒廠商,處於不同的周期階段。

珠江啤酒借助二股東百威英博,較早完成了公司產品線的高端化。當十年前華潤雪花還在靠 " 綠棒子 " 走量的時候,珠江就在強調高端特色產品。

2019 年,公司首次披露三大產品類別的規模情況,高檔產品收入占比超越中檔和大眾化產品,珠江啤酒已經是實質上的高端啤酒廠商。

所以,前幾年啤酒行業毛利率普遍不到 40% 的時候,珠江啤酒就已經摸到了 50% 的門檻。

近年,高端化成為啤酒品牌們的共識,當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等提檔升級之時,珠江啤酒卻在 " 後高端化 " 時代沒有拿出有力的戰略和產品,在存量競爭時代,掉隊便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早在珠江啤酒上市前,英特布魯就是其二股東,持股 25% 左右。後來,世界啤酒巨頭大合並,百威、英特布魯等公司合並為百威英博,珠江啤酒的股權也被劃歸至新公司名下。2017 年初,百威英博增持珠江啤酒至持股 29.99%,成為僅次於廣州產投集團(持股 54.15%)的二股東。百威亞太首席執行官兼董事會聯席主席 Jan Craps 楊克,同時也是珠江啤酒的副董事長。

在啤酒業務上,珠江啤酒全麵對標百威英博。

百威英博作為全球啤酒老大,旗下多個中高端品牌縱橫全球,同時也在中國中高端啤酒市場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於是,珠江啤酒業較早地複製了這一戰略,通過夜場等渠道鋪開。

這幾年,百威英博的戰略重點,是投資精釀啤酒和配套的線下啤酒館。珠江啤酒亦步亦趨,推出精釀品牌雪堡,並建雪堡體驗店,2021 年達到 11 家。

近年百威亞太在中國市場業績表現不佳,珠江啤酒神同步,恐怕還是與上述跟隨戰略在中國市場的推進有關。

珠江啤酒業務層麵的根本問題在哪裏?核心市場競爭加劇,全國化拓展不力。

多年以來,因產品銷售半徑、產業地方保護等原因,中國啤酒市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區域割據,勢力範圍劃分非常明顯:在雪花啤酒的發源地東北,百威拿哈啤與之周旋,這兩大巨頭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對壘;華北及周邊是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的腹地,嘉士伯統領西北和西南,其他地區則多是出於混戰的局麵。

珠江啤酒在核心市場華南,雖然地位穩固,但增長空間有限。此前,公司北上到湖南和河北建廠,準備拓展華中和華北市場。但是,華南以外地區的規模始終維持在兩個億出頭,難以增長,且毛利率僅為公司啤酒業務整體水平的一半。

公司無奈地在財報中解釋稱:隨著競爭加劇,一些地區采取地方保護措施扶持本地啤酒企業,限製外地品牌的進入。

上一輪行業調整期,中國啤酒市場正式進入五強爭霸的時代,百威英博 + 珠江啤酒,華潤雪花,青島啤酒,嘉士伯 + 重慶啤酒,燕京啤酒 + 惠泉啤酒。" 大魚吃小魚 " 的時代,其他地方廠商幾乎沒有還手的能力。

現在,終於進入到了前些年預言的" 快魚吃慢魚 " 時代。更出色的行業巨頭,可能要逐步蠶食掉隊者們的市場。華潤啤酒和青島啤酒已經率先出線,留給其他廠商換擋提速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