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擴圈!中國第一都市圈,呼之欲出

跨省擴圈,正在成為潮流。

01

最大的跨省都市圈

全國最大的都市圈,終於來了。

日前,上海、江蘇、浙江聯合發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這是全國首個跨區域、協商性的國土空間規劃,旨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球城市區域。

這是繼南京、重慶之後,橫空出世的第三個跨省都市圈,也是唯一一個以 " 大 " 冠名的都市圈。

不過,就在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命令" 防止都市圈盲目擴張規模 ",無數城市的大都市圈之夢就此破碎。(參閱《這些城市," 大都市圈 " 夢碎了?》)

覆蓋三個省份的上海大都市圈,會不會受到影響?

上海大都市圈之大,不僅在於麵積之大,也在於經濟實力之強、產業之發達,更在於區域融合度之高、都市圈一體化之強,或許不在 " 盲目擴張 " 之列。

根據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組編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 2021》,我國共有 6 個成熟型都市圈,17 個發展型都市圈,11 個培育型都市圈。

其中,廣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寧波為成熟型。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最初的規劃概念,當時寧波都市圈被單獨列出,而蘇錫常都市圈被劃入上海。

如今,隨著滬甬跨海大通道被提上日程,寧波都市圈也成了上海大都市圈的一部分。

當然,這份規劃並非來自國家層麵的批複性規劃,與此前的南京、福州、長株潭、西安、成都、重慶等都市圈有所不同。(參閱《擴圈!第二個跨省都市圈來了》)

按照官方的話說,這是滬蘇浙三地的共識性文件,也是建設全球城市區域的宏偉藍圖。

未來在國家版規劃中,是否會有調整,仍值得關注。

02

大都市圈,究竟有多大?

上海大都市圈,是國內唯一以 " 大 " 命名的都市圈。

上海大都市圈,橫跨三個省份,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在內的 "1+8" 市域行政區域。

在我國各大都市圈中,一般有且隻有 1 個經濟強市作為中心,帶領一眾小兄弟共同發展。

即使相對發達的廣州、深圳都市圈也隻是 " 雙萬億 "組合,而上海大都市圈卻坐擁 5 個萬億城市。

其中,上海是 4 萬億級的中國經濟第一大市,蘇州、寧波、無錫、南通均為萬億 GDP 城市,常州也是萬億俱樂部候選人,隻有湖州、舟山經濟實力相對較弱。

可以說,上海大都市圈,是" 一超多強 "的集合體。

整體來看,上海大都市圈 9 市經濟總量合計高達 12.6 萬億,常住人口近 8000 萬人,整體人均 GDP 達到 16.5 萬元,說是最富裕的區域並不為過。

這一數字,超過了俄羅斯、韓國的經濟體量,接近" 東北 3 省 + 西北 6 省 "的總和,實力之強,可見一斑。

從城市群的視角看,上海大都市圈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都屬於長三角城市群範疇。

囊括蘇錫常、寧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是長三角的最大重心所在。

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長三角約 1/6 的陸域麵積,承載了長三角 1/3 的人口,創造了約 1/2 的經濟總量。(參閱《41 市聚齊!GDP 揭榜,誰是最大黑馬》)

從都市圈的視角來看,上海大都市圈整體實力與東京都市圈相當,遠超國內各大都市圈。

從體量上看,橫跨兩省 8 市 2 區的南京都市圈 GDP 總量為 4.6 萬億元,成都都市圈的體量為 2.5 萬億元,長株潭、福州、西安都市圈不到 2 萬億元。

就此而言,上海大都市圈之 " 大 ",可謂名副其實。

03

跨市地鐵,1 小時通勤圈?

都市圈,交通一體化是第一位的。

無論國內還是國際,但凡成熟的都市圈,都不乏跨城地鐵、市域快軌乃至城際鐵路作為連通,構築起 1 小時通勤圈。

在粵港澳大灣區,從廣州到佛山清遠,從深圳到東莞惠州,正在構建起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1 小時交通圈帶動這些地市的同城化發展。(參閱《擴容!中國最大的 " 跨市 " 地鐵群來了》)

那麽,上海大都市圈交通一體化進展如何?

上海與蘇州的跨城交通最為成熟。

目前,上海地鐵 11 號線已經開到蘇州昆山的花橋,而與上海 11 號線連通的蘇州 S1 號線將於明年開通,屆時從蘇州市區到上海市區將有地鐵直連。

至於無錫和常州,雖然沒有直達上海的軌道交通,但兩地都在通過地鐵與蘇州無縫對接,屆時可通過蘇州的地鐵網絡直通上海。

作為都市圈內第二大市,寧波與上海隔海相望,雖然直線距離隻有幾十公裏,但需要繞行杭州灣大橋,通行時間長達 2 小時以上。

不過,這一局麵正在得到改觀。根據《最長的跨海通道來了》一文分析,連接上海寧波舟山的滬甬、滬舟甬兩大跨海通道已納入國家規劃。

屆時上海到寧波通達時間可從原來的 2 個多小時縮減到 1 小時左右,寧波得以躋身上海大都市圈的 "1 小時經濟圈 "。

至於江北的南通,不僅拿下了上海第三機場,而且也借助京滬第二高鐵的滬蘇通段與上海完成直通。

事實上,作為 " 一超多強 " 的都市圈,交通雖然以上海為中心,但沒必要全部都圍繞著上海而行,區域內各大城市之間的直通也被提上日程。

日前,通蘇嘉甬高鐵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複,這條連通了南通、蘇州、嘉興、寧波的高鐵,將上海大都市圈的西翼連成一體。

當然,由於上海大都市圈覆蓋範圍過大,很難全部通過地鐵等軌道交通連成一體,與傳統的都市圈 "1 小時通勤圈 " 有一定差異。

這背後,跨海通道、高鐵、城際鐵路、軌道交通等多層次軌道交通體係,依舊將各大城市構築到 "1 小時經濟圈 " 內。

04

大城大圈,產業有多強?

上海大都市圈,產業強在哪裏?

上海大都市圈的強,主要集中在產業層麵。

上海、蘇州是我國第一大、第三大工業城市,寧波、無錫、常州、南通的工業增加值也位居全國前列。(參閱《再提 " 工業立市 "!誰是全國工業第一城?》)

與廣州、深圳都市圈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製造等為優勢產業不同,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高地,也是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重鎮,還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重要產業集聚區。

關於上海大都市圈的產業地位,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來自華為的餘承東的這句話最為形象:

如果不能盡快複工複產,所有科技、工業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停產。

這裏說的是如果上海及周邊地區的集成電路、汽車零部件等企業停擺,那麽全國的電子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都會遭受衝擊。

為什麽會這麽說?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國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集成電路製造中心,其一舉一動,都關乎著全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運轉。

以集成電路為例,根據芯思想研究院發布的2021 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在排名前 15 的城市裏,長三角地區占據 6 席:上海、無錫、合肥、南京、蘇州、杭州。

其中,前十大城市裏,有三個都屬於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更是我國集成電路第一城。

數據顯示,2021 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 2500 億元,占全國 1/4,並坐擁國內 40% 的產業人才,匯聚了科創板一半的集成電路上市公司,大名鼎鼎的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紫光展銳、滬矽產業都位居於此。

上海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承載著扭轉內地半導體被 " 卡脖子 " 的希望。

目前,上海企業實現14nm 先進工藝規模量產,90nm 光刻機、5nm 刻蝕機、12 英寸大矽片、國產 CPU、5G 芯片等實現突破,代表內地最高水平,但與國際上仍有一定差距。

與耕耘多年的上海相比,無錫顯得有點低調,但坊間也給了一個稱號:半導體界的 " 一線城市 "。

2021 年,無錫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高達 1780 億元,雲集了以華虹、長電科技、華潤微、SK 海力士、海辰半導體、中環領先為代表的龍頭企業。

一個上海大都市圈,竟然出了多個集成電路龍頭城市,這正是產業協同發展效應的體現,也是大城大圈大產業的優勢所在。

05

最大的短板是 ……

上海大都市圈,有哪些短板?

作為全國最大都市圈,規劃對其實力及優勢毫不自謙,對於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樣直言不諱。

規劃指出,上海大都市圈麵臨生態環境、人口結構、創新競爭、城際交通網絡不夠成熟等諸多挑戰。

這其中,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已經空前高企,而創新競爭和城市交通網絡都能通過補短板來加以結局,最難的還是人口結構的優化。

上海大都市圈的人口問題是多層麵的:

人口增量不及預期,人才吸引力有所減弱,老齡化率居高不下。

沒錯,我在今年出版的新書《中國城市大趨勢》中,曾以《20 歲的珠三角,40 歲的長三角》為題做過專文剖析。

不隻是上海大都市圈,整個長三角陷入出生率直逼東北、老齡化率遙遙領先、人口吸引力與經濟實力嚴重不匹配的困境。

先看人口增量。

2011 年 -2020 年,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年均增量為 95.7 萬,同一時期粵港澳大灣區為 224.4 萬。

具體到城市,過去 10 多年,大灣區的深圳、廣州人口總增量高達 725.7 萬、611 萬,兩城就相當於上海大都市圈的總和。

再看在在校大學生增量。

2011-2020 年間上海大都市圈在校大學生增量 42 萬,不到粵港澳大灣區增量的一半。(參閱《中國大學生最多的 20 個城市》)

同期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留在本地的比例,上海大都市圈為 70%,也低於粵港澳大灣區的 80%。

至於老齡化率,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更為凸顯。

2020 年上海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老齡化率高達 15.4%,明顯高於粵港澳大灣區的 6.5%。

至於作為龍頭的上海,老齡化率已達 16.3%;都市圈裏的南通更是以 22.67%,位居全國第一。

與之對比,大灣區的廣州僅為 7.82%,深圳和東莞更是低到 3.22% 和 3.54%,數字之懸殊,可見一斑。

顯然,人口問題,將成為上海大都市圈長遠發展的最大掣肘之一。如何鼓勵生育、吸引更多外來人口、提高高學曆人口比重,已是當務之急。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