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可利用性收緊 中國開發商紮堆海外融資

北京時間2月5日,據《南華早報》報道,盡管在暫停四年後股票市場再次對開發商敞開大門,但是,受國內以及全球貨幣收緊所累,對於中國房屋建築商來說,融資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成本越來越昂貴。

在資金可利用性擔憂的驅動下,包括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大連萬達集團、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和綠地控股集團在內的至少12家開發商,1月份離岸融資規模超過500億元。

 

綠地1月23日宣布發行於2018年到期的15億元人民幣債券,年息為5.5%。同日,萬達通過其境外子公司在海外成功發行6億美元10年期美元債券。同月,綠城中國公布,發行5億美元的次級永久資本證券。該公司指出,擬將次級永久資本證券的所得款項淨額4.93億美元,用作為永久次級可換股可贖回證券更換及再融資,以及撥作一般營運資金用途。這是自去年5月份以來,綠城中國第四次發行債券。

 

綠城中國首席財務官馮征指出,“不知道什麽時候窗口就會關閉。不過,美國的量化寬鬆削減將會拉高融資成本,同時全球投資者對中國開發商的興趣可能會迅速消失。”

 

開發商房紮堆海外融資的情形並非首次出現。據統計,2013年中國知名房企海外融資額逾552億美元,比2012年上漲120%。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高級分析師曾啟賢表示,雖然中國開發商現在的狀況比2011年好轉,但是,一些小型玩家在未來6至12個月內將麵臨越來越大的挑戰。談及美聯儲進一步削減量化寬鬆規模時,他說:“這種削減趨勢將會導致融資成本上揚。同樣,開發商所承擔的離岸債券利息也將上揚。”

 

舉例來看,1月15日,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公告稱,發行本金總額6億美元的票據,年限為7年,年息為8.125%。

 

據報道,上周,美聯儲宣布繼續削減量化寬鬆政策,將每月債券購買規模從750億美元減少至650億美元。這是繼去年12月之後,美聯儲第二次宣布削減量化寬鬆。與此同時,中國驚險逃過一場信托基金違約危機。備受關注的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最終以第三方接盤的方式收場,信托剛性兌付的不敗“金身”得以維持,投資者經曆了一番抗爭後也獲得本金,但令市場關注到中國銀行體係及影子銀行問題嚴重。

 

中誠信托違約危機爆發後,關於“中國政府將進一步收緊銀子銀行行為規範”的報道和猜測層出不窮。

 

報告顯示,在16種曾經或現在暴露違約威脅的信托產品中,10種涉及到房地產行業。

 

在一定程度上,影子銀行是小型開發商的救生索,因為小型開發商通常會被傳統銀行貸款拒之門外。官方數據顯示,在北京,76%的私人投資存在於房地產行業,在製造業中占據的比例僅為8.9%。專注於中國信托行業的顧問公司User-Trust Studio指出,中國政府不會允許信托違約出現,因為這樣的違約很可能會導致更寬範圍內的危機。

 

此外,到目前為止,抵押貸款市場仍然收緊,越來越多的銀行取消麵向首套房屋購買者的利率優惠。

 

據報道,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銀行向房地產部門發放的新貸款規模為2.34萬億元,占全部新貸款的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