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之後,誰是第三城?

誰是廣東第三城?

近日,廣東省先後出台兩份重磅文件,在廣深之後,兩大省級經濟中心城市被賦予重任:

支持佛山建設製造業創新高地,支持東莞打造科創製造強市。

兩大萬億城市,發展的重點不約而同都落在了製造業上。

製造強市,誰是領跑者?

01

中國經濟第一省,誰是引領者?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區域空間及經濟格局日益清晰。

從區域層麵來看,珠三角為核心區粵東西北為外圍,形成 " 一核一帶一區 " 的區域空間格局。

珠三角為核心區,富可敵國;粵東、粵西構成兩大沿海經濟帶,粵北則是北部生態發展區,三地人均 GDP 均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參閱《中國第一個 12 萬億大省誕生》)

最富最窮都在廣東,這一說法不算誇張。

具體到城市定位,廣東劃分了國家級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及省級經濟中心城市三重架構。

其中,廣深為中心城市,廣東也是我國唯一擁有兩大一線城市的省份。經濟實力不分伯仲,唱好 " 雙城記 " 為主旋律。

汕頭、湛江、珠海為省域副中心城市,遙領粵東、粵西及珠江口西岸;

佛山、東莞為省級經濟中心城市,都是萬億 GDP 城市、特大城市,也是排名居前的工業大市。

兩城支柱產業不同,分工不同,所屬都市圈不同,在廣東省第三城之爭上可謂不分伯仲。

嚴格來說,各自都屬於不同領域的第三城。

從都市圈來看,廣東共規劃了 5 大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西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

其中,廣州都市圈涵蓋廣佛肇 + 清遠、韶關、雲浮,深圳都市圈囊括深莞惠 + 河源、汕尾,均為全國發展最為成熟的頂級都市圈。

不過,前不久,廣東出台規劃文件,韶關、雲浮、梅州、陽江、河源五個城市,不再納入五大都市圈中的任何一個。

這份文件,一度引發廣東都市圈 " 瘦身 " 之爭。對此,官方回應稱,新文件涉及的是都市圈內需要重點協調的空間範圍,並非對這五大‘都市圈’範圍的重新劃定 "。

即使如此,正如《第一個 5 萬億級 " 城市 " 呼之欲出》一文所分析的,都市圈也不可能無限放大。

根據經濟規律,超過 100 公裏和 1 小時交通圈之外的地區,最終很難真正享受到區域協同發展的溢出效應。

02

佛山東莞工業有多強?

佛山、東莞都是不折不扣的地級市工業實力更是碾壓一眾強省會。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坐擁 4 個萬億 GDP 城市,與江蘇並列全國第一。

從地級市層麵來看,佛山、東莞都是 TOP10 的經濟強市,其中佛山僅次於蘇州、無錫,位居第三,東莞與泉州、南通旗鼓相當,位居第 6。

與經濟位次相比,佛山、東莞的工業、科技指標更為領先。

根據《誰是全國工業第一城》分析,2021 年,我國共有 11 個工業增加值超過 5000 億的城市,廣東一省就占了 4 席。

其中,佛山、東莞的工業增加值,超過了成都、杭州、武漢等強省會城市。

不僅如此,從更為核心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來看,佛山、東莞表現更加突出。

數據顯示,2021 年,佛山、東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雙雙突破 7000 家,雙雙躋身前十。

再看規上工業企業規模,東莞達到 1.1 萬家,佛山近 9500 家,僅次於蘇州、深圳,位居前列。

曾幾何時," 有家,就有佛山造 "、" 東莞塞車,全球缺貨 "的口號曾經響徹全國,凸顯了兩城在工業上的突出地位。

廣東主要產業集群分布

說起佛山的工業,以美的、格蘭仕、科龍、容聲為代表的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是繞不開的存在,機械裝備、家電家具、陶瓷建材、食品飲料為主要支柱產業。

一個小小的佛山,卻坐擁碧桂園、美的兩家世界 500 強企業,而這兩家企業都位於順德區的北滘鎮,以至於坊間有了" 廣東世界 500 強企業,深圳第一廣州第二北滘第三 "的美談。

與佛山相比,東莞的第一大支柱產業為電子信息製造業,以華為終端、Oppo、Vivo 為代表的手機廠商的聚集,讓東莞成了全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

高峰時期,東莞手機出貨量,占了全球四分之一強。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佛山還是東莞,工業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以廣深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形成眾多萬億級產業集群。

在工信部 2021 年發布的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 " 國家隊 " 名單中,廣深佛莞四大城市全部在列。

其中,涉及佛山、東莞的各有 2 個,分別是廣佛惠超高清顯示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廣深佛莞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東莞智能移動終端集群。

這也凸顯佛莞在各自領域的 " 江湖 " 地位。

03

佛山東莞工業有多強?

麵向未來,佛山、東莞的製造強市方向何在?

當前,世界正麵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產業鏈新一輪轉移呈現加速之勢,而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對傳統製造業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種背景下,幾乎所有城市都湧入新賽道,打造能代表未來的千億級乃至萬億級產業。

作為 " 世界工廠 " 代表的佛山、東莞有何動作?

對此,廣東新出台的兩份重磅文件,均不乏超前布局。

佛山:聚焦智能機器人、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領域,加快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

東莞:支持建設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重點培育萬億元級電子信息、五千億元級裝備製造產業,打造一批千億元級支柱產業,力爭到 2025 年新增 5 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

可見,佛山發展的重點在機器人、生物醫藥、新能源、集成電路等領域,東莞的重點發展方向在電子信息、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等領域。

相同的一點是,佛山同時將智能機器人作為主要發展方向

這背後,珠三角是世界最大的生產製造基地," 世界工廠 " 對智能化轉型的需求,奠定了廣東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生產基地的江湖地位。

數據顯示,2021 年,廣東工業機器人產量 12.44 萬人,同比增長 56.5%,占全國(36.6 萬套)的 33.9%。

在廣東,既有庫卡、大族、川崎、明珞等一批已經在國內外知名的企業,也培育了一批正在崛起的本土 " 新秀 ",如深龍、嘉騰、利迅達、海川智能等。

04

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

在智能機器人之外,佛山、東莞其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走上了不同道路。

佛山重點布局的生物醫藥、新能源均是廣州的優勢產業,也是廣佛全域同城化共同打造的萬億級產業之一。

不過,在新能源領域,廣州側重於整車製造,而佛山聚焦於燃料電池,尤其是氫能產業,佛山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的氫能產業相關企業。

然而,由於成本所限,氫燃料電池在與鋰電池的競爭中暫時處於劣勢,但任何技術都不能一條腿走路,氫能未來能否成為主流,值得關注。

東莞重點布局的是電子信息產業,這是廣東第一大支柱產業,也是東莞首個萬億級產業。

數據顯示,2021 年,廣東廣東電子信息產業全年營業收入達 4.56 萬億元,規模連續 31 年居全國第一。

在廣東,深圳、廣州、東莞均以電子信息為主要支柱產業,但發展方向有所差異。

深圳是全產業鏈的強,從集成電路到網絡通訊,從超高清顯示到智能終端,幾乎所有領域都有深圳造的身影。

正因為這一點,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於 2021 年底正式遷入深圳,壯大了其世界 500 強的規模。

廣州的優勢在於新型顯示產業,整體產值已逼近 2000 億元,向著 " 世界顯示之都 " 奮進。

東莞則是手機製造領域的 " 王者 ",華為、OPPO 和 vivo 三大巨頭,立訊精密等電子元器件領域龍頭企業的聚集,奠定了其產業基礎。

不過,隨著國際經濟形勢下行,全球手機銷量觸頂回落,而全國手機銷量更是回到了 7 年前。

數據顯示,2022 年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是 1.34 億台。創下了 2015 年以來半年新低,相當於回到了 7 年前。

同時,將手機等智能終端總部落在東莞鬆山湖的華為,遭遇了美國高端芯片禁售,擁有最多 5G 專利卻無法生產 5G 手機,高端市場無奈被讓出。

對於手機 " 一業獨大 " 的東莞,無疑帶來了巨大影響。

對於手機製造業存在的問題,東莞官方也是直言不諱:

" 我市電子信息製造業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核心電子元器件、軟件、芯片、麵板等領域的自主研發水平較低;智能裝備產業在關鍵零部件、元器件方麵研發力量薄弱,在高端裝備領域未能掌握核心關鍵技術。"

因此,引領製造業邁向高端化發展,提升關鍵電子元器件的製造能力,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等,成了主要突圍方向。

05

珠三角正在成為一個市

無論佛山還是東莞,都不能簡單看成一個孤立的城市。

廣佛、深莞是我國發展相對成熟的兩大同城化都市圈,經濟、產業、人口的頻繁互動,讓幾大城市近乎融為一體。

這在最新發布的兩大重磅文件均有所提及:

佛山:粵港澳大灣區西向門戶城市。通過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支持兩市攜手打造廣州都市圈;通過提升與深圳合作發展水平,實現" 深圳創新 + 佛山產業 "有機結合。

東莞:廣深 " 雙城 " 聯結紐帶。加快深圳都市圈建設,強化深莞戰略協同、產業互補、交通互聯,支持完善 " 深莞惠 + 河源、汕尾 " 區域合作機製。

可見,雖然廣佛、深莞可謂深度捆綁,但大灣區從來不會簡單劃分勢力範圍。

廣佛要同城,但不阻礙佛山製造業與深圳科研的強強聯合。深莞要一體化發展,也不影響東莞在廣深兩大一線城市之間 " 左右逢源 "。

即使在交通一體化領域,廣州、深圳同樣在四處出擊。

前不久,廣州發布了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到 2035 年,將構建總規模達到 53 條、總長 2029 公裏的軌道交通網絡。

根據《最大的 " 跨市 " 地鐵群來了》一文分析,這些軌道交通,18 條通往佛山,6 條通向東莞,到深圳、清遠、中山、惠州等地區銜接通道各 1 條。

目前,廣州佛山之間已有 3 條跨城地鐵連通,從佛山到廣州的地鐵通行時間,甚至要快過廣州市內的南沙、增城、從化等地。

而在經曆了多次 " 跳票 " 之後,深圳地鐵終於開始向東莞延伸,而惠州仍舊懸而未決。

近日,據深圳媒體透露,未來深圳與東莞、惠州之間將形成跨市軌道共 17 條。其中,深莞之間 13 條、深惠之間 4 條。

可見,深圳地鐵延伸到莞惠,可謂大勢所趨。不過,深圳隨後公布了第 5 期軌道交通規劃(2023 一 2028 年),隻涉及了東莞,惠州卻隻字未提。

在這份規劃文件中,官方明確表示:

10 號線東延(東莞段)、11 號線北延(東莞段)由東莞市相關部門負責公示工作。

東莞大局已定,惠州該怎麽辦?

前些年,惠州試圖獨自建設地鐵,但在 "GDP 超過 3000 億元、財政收入超過 300 億元、市區人口超過 300 萬人 " 三大準入門檻中,因市區人口不達標而不得不作罷。

不過,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之後,惠州市區人口已經超過了 300 萬人,建設地鐵可謂再無阻礙。

然而,新的問題在於,根據《這些城市的地鐵夢,擱淺了》一文,國家發改委於去年收緊了地鐵審批,不再受理一般城市的首輪地鐵建設規劃。

所以,惠州想要完成地鐵夢,隻能在都市圈範圍內,借助深圳地鐵路網延伸的東風了。

不管怎樣,未來大灣區所有城市,必然會通過城市軌道交通連成一體,不是一城,勝似一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