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主
來源:米筐投資(ID:mikuangtouzi )
1
2022 年的國際匯率市場當真是火花四濺,玩的全是大手筆!
在美元一降一漲的收割周期當中,不僅玩出全球史詩級的超級通脹、能源危機、糧食危機,也玩出了 " 美元自己唱,人民幣擰 " 著來曆史性拆台大戲。
而且,中、美兩個巨無霸不僅僅在匯市、地緣政治、貿易對抗當中針鋒相對,在債市當中也是拳拳到肉的互相毆打,看的一眾小弟是心驚肉跳。
8 月 15 號,據美國財政部的國際資本統計(TIC)公開的數據庫資料顯示 ,中國自去年 12 月以來,已經連續七個月大規模拋售美債。
其拋售力度之猛,減持當量之大令人咋舌,甚至市場上一度掀起了 " 中國大規模襲擊美債 " 的流言。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上半年當中,中國投資者的美國國債持有額從去年 12 月底的 1.06 萬億美元,一路狂降到了 9677 億美元,其中減持規模最大的當屬以 " 避險資產 " 聞名的美國長期國債。
僅僅 6 個月內,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縮量近一成,力度高到 1000 億美元左右。
也就是說,僅 2022 年上半年,中國就在美債市場當中減持了相當於 2 個韓國外匯總儲備的美債淨估值。
估計是受此影響,英國、歐盟、土耳其、日本、韓國等過也相繼拋售美債。
其中日本 6 月減持美債 184 億美元,持有美債規模降至 1.03 萬億美元。
土耳其更狠,在才過去的 G20 峰會上跟拜登你儂我儂的恩愛,回家扭臉就把自拋債力度拉到最大,直接把自己拋出了美國主要債權國名單。
現如今,中國已經不再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了,而且離場的同時順手將日本送上了 " 第一債 " 的寶座。
把剛剛好不容貶值下去的日元使勁穩了一把。
當真是:大哥二哥幹架,結果打傻了老三 ……
2
這一次中國針對美債的七連拋,令中國的美債儲備量達到 2010 年 6 月以來的曆史最低值。
其力度也確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一些騷動。
筆者認為——
其主要擔憂的是,以中國的巨量美元儲備,一旦中國繼續加大力度狂砸美債,很可能使得中美雙方在金融是市場上擦槍走火的概率激增。
如何控製力度,即能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踩一踩美國的尾巴,又不會一腳把對方踩炸毛,這確實是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
畢竟在金融市場上掀起新的對峙,並不符合雙方利益。
但同時,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減持,也很有必要繼續進行。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我國一直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也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天量的外匯儲備也在相當長時間內,被國人引為國家昌盛的證明,也認為是促進匯率穩定的重要砝碼。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這並不能算錯。
但是在我看來,這種以 " 體量為王 " 的思維邏輯,從近幾年開始已經徹底過時了。
中國過大的外匯和美債儲備,對中國的幫助已經不是利大於弊了,反而成為了一種巨大的負累。
3
首先,從最表麵來說。
中國巨大的外匯儲備規模,不僅在穩定匯率的功能方麵有所衰退,而且也成為了令我們投鼠忌器的一種 " 人質 "。
很不幸,人質還在對方手裏。
在中國前幾十年的外匯儲備擴張過程中,美債的持有量逐年遞增,作為全球赫赫有名的避險資產,自然是流動性對衝的絕佳對象。
但是隨著近些年美國金融法西斯主義的猖狂崛起,以及部分納粹化傾向,美元的信譽一直呈穩定下跌狀態。
尤其是幾次重大的 " 搶劫式違約 " 舉世震驚,阿富汗的資產說昧就昧了,俄羅斯的國有資產說凍結就凍結了。
這直接擊穿了美國國債的信譽底線,所有國家的在美資產都成為了美國人的肉票。
" 欠債不還就叫正義 " 的思維邏輯一旦被政治正確,那麽在局勢日趨緊張的今天,中國能否承受數萬億資產被美國 " 正義 " 掉的代價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從索羅斯襲擊英鎊,CGT 怒砸巴西的幾次曆史經驗來看,英國當時的美元外匯儲備當量是索羅斯的近百倍。
巴西被打成狗的時候,其正是世界第三大美元儲備國,但依然擋不住匯率的瘋狂波動。
4
第二,深入一些講。
從曆史上的幾次著名的大規模外匯襲擊當中我們能夠看到,英國、泰國、巴西、阿根廷都存有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
但他們依然沒能擋住華爾街的惡意襲擊,並且全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08 年之前,長期的貿易順差令中國也有相當體量的美元儲備,但依然在次貸危機當中,以對等超發 4W 億為代價,才涉險過關。
即便中國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瘋狂擴充外匯儲備,外匯占款規模一擴再擴,但依然有 15 年的外匯大戰和 18 年的二次增發。
我們如果認真去思考,就能明顯地看到一個被人故意隱藏起來的結論:大規模外匯儲備並不是為了促使外匯穩定而存在的 " 工具 ",它是不斷追求貨幣安全和進行貨幣對抗產生的 " 結果 "。
不是因為外匯儲備大,所以匯率穩定。
而是為了維護匯率穩定,從而被動的導致了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激增。
5
事實證明,過大的外匯體量並不是財富。
我們能拿美元做什麽?那張紙片片又是什麽?
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其印刷成本不足 3 美分。
如果美元是可以自由使用的,那也還好說。
但是,美國能夠用他們印出來的紙片購買我們的實際商品,但是我們在宏觀層麵卻沒有辦法有效地使用美元。
高科技技術不準買,戰略物資不準買,硬性資產不準買,赴美上市需要拿涉及國家安全戰略數據去換,反正就是不認美元。
而大規模美元投資當中,對中開放的內容,普遍是流動性差、風險高、收益率低垃圾債和垃圾資產。
你就算買了這些東西,還得把錢留著一部分防他黑你。
如果你想要流動性,就必須購買收益率低得可憐的美國國債,如果你想要收益率,就得做好資金被套牢在垃圾資產中的準備。
泰國當年就是這麽被玩死的,有興趣的朋口可以去翻看一下我以前的文章,有專門講過索羅斯狙殺泰銖的詳細過程。
所以大量的美元外匯儲備,其實是購買不到高價值目標的,隻能以避險的理由拿極低的保底收益率。
我們都知道,在商業市場上,借錢貸款搞投資的都是大佬,存錢幹活吃利息都是屌絲。
而我們很不幸,在對美市場當中就是出於這麽個狀態。
他們發行美元,用紙換取我們的物資,然後我們再將這些換來的紙,以美債的形式還給美國。
美國再用收回來美元投資軍備和金融係統,從而進一步控製其他國家,保證其美元的優勢地位,讓我們不得不繼續增持美元。
一隻羊,薅兩層毛 ……
在匯率市場當中,不僅要付出兩層毛的代價,同時為了對衝流動性,我們又不得不對等增發本幣。
而由此造成的通脹還財富貶值,則會向下滲透入民生係統,最後砸在老百姓頭上。
又綜上所述,就又延伸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我們不進行對等增發,不去替美國扛著個通脹,行不行呢?
如果這麽做了,有會發生什麽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