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如何走出茅台“陰影”?

01 渠道為王

(1)大商模式的雙刃劍

消費是投資領域的長青賽道,而國內白酒賽道更是消費領域的王者,每個階段都有老大哥般的存在。

1952-1985年,瀘州老窖憑借著濃香鼻祖的稱號,奠定了濃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藝規範,向全國酒企輸送人才,依靠技藝成為“瀘老大”。1985-1994年,在改革開放初期需求膨脹階段,汾酒提升產能,達到萬噸產量,依靠著產能優勢成為“汾老大”,而1994-2008年,我們的主角五糧液依靠大商模式和OEM模式,迅速開拓全國市場,打通營銷渠道,也稱霸了一個時代。

所謂大商模式,就是五糧液選取比較大的經銷商,授權其產品的定價權和下遊經銷渠道的管理權。而配合大商的OEM就是所謂的“貼牌”模式,酒企負責向大商提供產品和營銷,而大經銷商掌握產品貼牌、定價、渠道設計的權力,並且依據最終的利潤進行分紅。

現在看來,經銷商掌握太多的權力不利於酒企品牌建設,但是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這是一種極其低廉的拓展市場的渠道模式,大經銷商自下而上拓展市場,對產品進行包裝定價,有極強的動力來擴張品牌。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六福、瀏陽河、五糧春等都是當時“類買斷製”貼牌產物。得益於低成本的快速擴張,五糧液的營收在當時遠超同行。



(圖:白酒頭部企業95-06年營收,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當然這種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顯,最主要的兩點就是過於依賴經銷商,以及管理弊病。



(圖:前五大客戶占比,來源:企業年報)

2007年新任董事長唐橋上任伊始,就推出了品牌瘦身計劃,改良渠道,嚐試扁平化減少對大經銷商的依賴。但是實際效果一般,產品本身的品牌力不足以支持集團提價計劃,市場多次出現倒掛。2017年李曙光上台,引入了小經銷商才稍微有點好轉,五糧液在瘦身開始後十年,清理了超過180個子品牌,2200個產品。



(圖:瘦身後的五糧液產品矩陣,來源:東吳證券研究所)



(圖:五糧液三費占比,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圖:白酒頭部企業近10年營收,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圖:白酒頭部企業淨利潤及毛利率,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02 老二難當

(1)“毒藥後勁強”增速放緩,壓貨增加

大商模式帶來的負反饋——“經銷商利潤低信心不足”、“品牌力下降更多定位為導流產品”等渠道頑疾,已經經曆了四代管理層修正,目前看來還沒有完全解決。



(圖:五糧液的發展困局,來源:安信證券研究中心)

根據五糧液2022年一季度報我們可以窺見“頑疾”帶來的隱患:供應商渠道利潤低,增長逐步放緩、企業對經銷商沒有議價優勢,應收賬款賬期長。



(圖:一季報白酒頭部企業增速,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圖:五糧液一季度同比增速統計,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這也從側麵說明,企業本身想維持的高增長,一定程度上依賴於向供應商壓貨,並且自身向供應商議價的能力不強。



(圖:五糧液一季度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除了自身增速放緩外,外部的壓力對於五糧液來說一點都不小,尤其是頭頂茅台這座大山。

(2)茅台,懸在五糧液頭上的達摩克斯之劍

而一直以來市場上都有一種聲音,就是對茅台“金融化”的爭議,有人認為茅台憑借著醬香型“越放越香”的特性具備抗通脹的金融屬性,是其自身的優勢所在。而也有人認為茅台的過度“金融化”會使產品過度泡沫化,畢竟按照出廠價茅台的毛利率已經高達90%以上,零售價很難說不存在泡沫。

顯然茅台自己也很清晰的認識到這個問題,如果大幅提價擠經銷商囤貨的泡沫,勢必會導致市場發生踩踏不利於品牌形象。但是放任不管,泡沫化問題難以解決,失去了商品本身的價值最終還是會反噬企業,於是茅台做出了一個決定:搞直銷。

2018-2021年間,茅台的直銷金額從43.76億元增長至240.29億元,2021年直銷占應收比已經達到了22.67%,去年同期僅為13.96%。

產能方麵,茅台係列酒2021年的實際產能已經達到了5.65萬噸,四年複合增速達到了7%以上,今年年報顯示,茅台還有3萬噸的在建產能。



(圖:茅台係列酒實際產能,來源:企業財報)

那麽五糧液就沒有任何辦法,委身人下嗎?

03 無招勝有招?

縱觀白酒曆史的王朝交替,都不是通過正麵搏殺取得的,無非兩種渠道,市場環境加速變化和企業自身犯錯。



(圖:白酒企業現金數據,來源:Choice金融客戶端)

手握大量現金卻沒有大動作的五糧液,就是在等待一個機會,茅台“犯錯”並且白酒消費整體升級。



(圖:高端白酒市場份額,來源:觀研報告網)



(圖:高端酒增長趨勢,來源:浙商證券研究所)

綜上所述,五糧液現在的策略“無招勝有招”也合情合理,苦練內功,加強品牌宣傳,適度擴產能,等待時機的到來似乎成為了擺脫茅台陰影唯一的出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