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以來聞名於世的中華老字號、被譽為A股的“刀剪第一股”張小泉(SZ.301055)徹底“黑化了”。
外患之下,必有內因,從最新的財報數據來看,最近發生的一切或許早有端倪,張小泉的問題也不隻“失蒜”這麽簡單。
營銷費用遠重於研發
在2021年年報中,張小泉官方公開表示:“公司堅持‘良鋼精作、創藝生活’,參與製定刀剪行業相關標準,在不斷研發創新過程中掌握了行業內較為領先的核心技術及工藝。”並稱截至2021年底,公司已獲得專利135項。
但從“企知道”專利查詢平台來看,張小泉公司發明專利僅有2項,實用新型專利39項,而外觀設計專利卻高達94項,占專利總數的69.63%。這樣的專利結構似乎與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相差甚遠。
從張小泉財報數據來看,研發投入也沒有那麽樂觀。
據張小泉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878.97萬元、1677.82萬元、2006.51萬元和2287.77萬元,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2.14%、3.47%、3.51%、3.01%,與同業上市公司愛仕達、哈爾斯、蘇泊爾相比,金額、占比均不突出。
從研發費用變動情況來看,張小泉公司2019年至2021年研發費用變動率分別為90.88%、19.59%、14.02%,增速持續放緩。
公開新聞顯示,張小泉在2020年12月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擁有浙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杭州市企業技術中心,被評為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2020年起三年內享受減按15%的稅率計繳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過去三年,公司取得的高新企業補助及上市獎,合計獲得政府補助超過2088萬元。
據製造業行業研究員李朝偉分析稱:“高新技術企業是指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高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一度超20%,張小泉研發費用占比卻始終在2%—4%之間徘徊,甚至隱有下降趨勢,其‘技術性’尚待探討。”
此外,張小泉陸續登陸淘寶、京東、拚多多等平台開設旗艦店,在天貓、抖音、快手等平台進行多場直播帶貨。
推廣全麵鋪開的背後,也造成了十分可觀的銷售費用。
根據張小泉最新一期財報數據來看,2022年第一季度銷售費用為3432萬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6.43%,已經是研發費用的6.55倍。
都是貼牌代工惹的禍?
還記得有家企業叫南極人嗎?完全放棄自產全部產品都由代工貼牌來實現,曾引發媒體調侃是“賣吊牌”的企業。
百年老字號張小泉也正在走這條路。
對此,張小泉公司解釋稱:“是因為自身主營業務收入呈增長態勢,為了抓住市場機遇,擴大銷售規模,隻能通過外協加工來解決產能不足的問題。”並在風險模塊特別指明外協加工風險。但在2021年年報中沒有透露OEM產量及比例。
這意味著,市麵僅有不足30%的張小泉產品使用了公司關鍵核心技術,近7成消費者買到的菜刀都可能是來自代工廠生產的。
財經評論員李金指出:“代工模式確實可以達到迅速擴大產能、豐富自身產品品類,但OEM代工產品比例過高,監管更加困難,工廠難免會出現紕漏,產品質量問題暴露後,公司口碑會受到較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刀具和電子產品代工大不相同,並不是像電子產品那樣做簡單組裝,反而十分講究鍛製工藝,失之毫厘謬以千裏。”
且相比於自產,代工模式相當於多了“中間商賺差價”,成本也隨之上升。
據財報顯示,2018年至2020年,張小泉主營業務成本分別為25556.71萬元、28172.65萬元、33590.16萬元,其中OEM產品成本分別為15541.77萬元、17474.62萬元和23384.07萬元,分別占當期主營業務成本的60.81%、62.03%和69.62%,從毛利率變動分析情況中也不難看出,剪具、刀具兩大主力產品的自製生產更加經濟實惠。
持續萎靡的業績也寒了投資人的心,遭到機構的集體看空。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末(3月31日),張小泉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僅有“中國銀行-大成優選混合基金”還持有公司股份。而上一個報告期中,工商銀行、國際金融、華泰證券、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基金都曾是公司流通股東。
頻頻“無厘頭”跨界
如今,備受追捧的老字號落得如此境地不免讓人唏噓不已,究其根本,是老字號進駐新消費市場的落腳點稍有偏差。
同期,張小泉刀具收入從0.88億元增至1.42億元,在公司營收中的占比從21.84%增至25.08%,地位愈發重要。
目前,張小泉除了做傳統的刀、剪產品外,還增加了鍋具、廚房電器、廚房用具等品類,甚至還包含美容個護、清潔洗護、嬰童用品、園藝用具、寵物係列、創意禮品等。
通過董秘回複:“公司將結合自身研發技術能力和渠道特色,堅持走健康小電的差異化發展道路。公司將通過開發消毒刀架、果蔬清洗機等特色廚房小電產品,在特定的細分賽道贏得消費者認可和心智。”來看,公司似乎並不想在品類上過於精專,且對小家電領域十分看好。
徐雄俊認為,畢竟中國人想看到的始終是配得上老字號溢價、充滿文化傳承與曆史沉澱、符合消費者質量服務預期的產品,而不是用國際標準“教育”中國家庭烹飪方法。
百年老字號傳承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