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坐特斯拉,小心被烤熟



高溫天氣成了新能源車的頭號 " 殺手 " 嗎?

是真的熱炸了。

今年的 " 超長版 " 三伏天才過完四分之一,就已經讓人叫苦不迭。

下半年剛剛開始,高溫熱浪覆蓋的範圍從華東向南、向北擴展。" 高溫紅色預警 " 成了新聞播報裏的關鍵詞,全國多地的最高氣溫逐漸刷新極值——從人們尚能接受的 35 ℃,一步步爬升到 38 ℃、39 ℃、40 ℃,甚至更高。

副熱帶高壓超長待機,視空調為救命稻草的人們走出家門都要做上好一陣思想準備。畢竟一旦決定離開空調房,就得接受熱情似火的太陽,以及 50 ℃上下的體感溫度。不仔細穿衣打扮選好防曬裝備、防止變成 " 熟人 ",都不敢輕易邁出家門半步。



高溫天氣之下,出趟家門都需要勇氣。/ 視覺中國

高溫牢牢把控城市的 24 小時,要想走去離家幾百米之外的地方搭公交、坐地鐵,簡直比孫悟空去取芭蕉扇還要難。有車的直接開車出門,沒車的下樓叫個網約車直達目的地,直接省去高溫暴曬帶來的煩惱,還可以實現 " 空調續命 "。

但那些自帶全景天窗的新能源車的車主,或許並不這麽想——即便是空調溫度調到最冷、風力開到最大,但冷的隻有下半身,上半身卻依舊在冒汗。車內空氣不熱,但體感溫度越來越高,開一趟下來不亞於露天不打傘行走。



" 新 " 的解暑方式讓人震驚。溫馨提示:危險動作,駕車時切勿模仿。/ 微博

高溫之下,新能源車車主的痛苦遠不止於此。僅在今年 6 月,全國多地就發生了數起新能源車自燃事故。

新能源車在高溫天氣裏 " 火起來了 "," 電動爺 " 的花名不脛而走。加上最近林誌穎駕駛特斯拉發生車禍,人們對新能源車的安全性再生質疑。

" 讓人頭疼 " 的全景天窗

" 自從開了特斯拉後,(我)就被曬得慘不忍睹,身上最白的地方就是手腕了。" 提及這段時間的開車感受,有特斯拉車主在微博吐槽。

開車被曬黑一個度,全因頭頂那扇從前擋延伸到後排座位上方的全景天窗,即便玻璃 " 能有效阻隔紫外線和紅外線 ",但架不住三伏天的 " 持續暴擊 "。

原本用來晚上觀星看月的全景天窗,瞬間成了一個 " 行走的火爐 "。為了防曬降溫,開特斯拉的車主不得不戴上了精心準備的草帽、穿上了幾百塊秒殺回來的冰袖,後排的乘客隻能無奈地祭出了大小合適的太陽傘。

即便如此,籠罩在車裏的熱浪仍然難以散去,無奈抄起喝了一半的礦泉水,伸出窗外潑向車頂——盡管這種 " 降溫 " 方式隻是杯水車薪,不但起不到任何作用,還會被旁邊的司機側目。



這種降溫方式,讓人難以理解。/ 網絡

更多人擔心這扇天窗被 " 加熱 " 之後帶來的副作用。有汽車自媒體曾經用一輛特斯拉 Model S 進行測試發現,在夏天大太陽的照射下,即使將空調開到最低,車頂天窗的溫度也不會隨之而降,最高溫度甚至能超過 50 ℃,足以燙傷人的皮膚。

熱得難以忍受,物理遮陽簾很快成了搶手貨。電商平台上,適用於特斯拉的遮陽簾比比皆是,成交額破千上萬的廠家幾乎占滿了搜索頁麵。



電商平台裏,適用於特斯拉的遮陽簾特別搶手。

畢竟在特斯拉以及一些 " 造車新勢力 " 的購車目錄裏," 物理遮陽簾 " 是一個需要花錢購買的選配裝置。此前有媒體曾致電特斯拉的客服,得到的答複是特斯拉所有車型均為全景天窗,無法進行更改,但可以提供遮陽配件,價格在 1000 — 3000 元不等。

也有的車企給這扇全景天窗安裝了一塊電動遮陽簾,但這塊遮陽簾隻遮住了陽光卻擋不住熱,令人頗為頭疼,瞬間澆滅了晚上開車到戶外去看星星、看月亮的欲望。



" 全景玻璃直接把我勸退了。"/ 微博截圖

新能源車,更易著火?

但相比於隔熱與否,新能源車車主們吐槽得更多的,是始終繞不開的起火問題。

除了林誌穎,各地的新能源車起火事件入夏之後頻繁見諸報端。最近的一起發生在 7 月 26 日,鄭州一輛寶馬 i3 在試駕過程中電池底盤位置突然起火,所幸處理及時,無人受傷。

盡管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總量高達 224 萬輛,力壓燃油車領跑市場,但今年的 " 炙烤模式 " 才剛剛開始,就有多輛新能源汽車 " 火起來了 "。不少純電動車車主為此嚇得不輕,停車時都不敢肆無忌憚地將愛車丟在烈日之下,就連充電也被迫改在夜間進行。



新能源車自燃,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 人民視覺

應急管理部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第一季度共發生 640 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較去年同期增長 32%,即平均每天就有 7 輛新能源汽車被火海無情吞噬。與此同時,2021 年全國範圍內共發生約 3000 起涉及新能源汽車的火災事故。

統計結果將起火原因大致分為五類,包括電池部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溫天氣、電池熱失控、高負荷等。這其中,用火、用電因素所導致的火災占一半以上,外部碰撞起火則是火災的另一大誘因。

北京中機車輛司法鑒定中心的一篇論文《電動汽車碰撞起火原因鑒定方法研究》提及,不同於傳統燃油車,電動車起火原因可能是電路故障、燃油泄露、動力電池組擠壓變形引發內外短路,也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起火。

但不論如何,大部分新能源車起火的原因都和動力電池有關。那些和電池有關的種種行為——包括充電、放電,都有可能引發新能源車火災。



充電方式不恰當,也有可能導致新能源車發生火災。/ 圖蟲創意

也正如此,搭載在車內的那塊動力電池,往往受到人們高度關注。

目前市場上,新能源汽車普遍采用三元鋰電池或者磷酸鐵鋰電池,前者能夠帶給汽車更強的續航能力,後者的耐熱性能則高出許多,安全性更占優。

但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一旦起火燃燒,都隻能用大量的水來降溫滅火,且不能有半點遲疑的時間。相比之下,燃油車油箱裏盛著的汽油起火,可以使用泡沫等手段將其與空氣隔絕。

也難怪,就有了汽車圈裏那句著名的玩笑話:" 燃油車出事是人有問題,新能源車出事是車的問題。"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同這一點。

堅持 " 燃油車危險 " 的網友,拿出業內專家的研究數據爭論:2019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是 0.0049%,2020 年是 0.0026%,而傳統燃油車的火災事故率在 0.01% — 0.02% 之間,燃油車自燃的概率比新能源車還要高 5 倍。

認為 " 新能源拉垮 " 的消費者則反擊道:2021 年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 784 萬輛、發生火災事故 3000 起,火災事故率就達到 0.038%,直接超過燃油車。

社交平台上 " 油電之爭 " 的火藥味,日益濃烈。



已經不知道 " 油電之爭 " 打到第幾回合了。/ 圖蟲創意

還能不能好好開新能源汽車?

油車、電車誰更安全,顯然難以憑已有的數據 " 蓋棺論定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是油車用戶還是電車粉絲,人們越來越重視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

當然,也包括起火事故發生之後,車企的處理方式是否得當。

2020 年 5 月,湖南長沙的一輛理想 ONE 在行駛過程中,車頭突然起火,整輛車很快陷入火海。理想在之後的一份聲明中將起火描述為 " 冒煙 ",隨即被大量網友指責 " 輕描淡寫 "" 避重就輕 "。

而林誌穎駕駛特斯拉 Model X 撞上隔離帶之後,車頭兩次發生起火,整輛特斯拉最後隻剩下後半截。截至目前,事故仍在調查之中,特斯拉也仍未就此事發表任何聲明。



很多時候,車企的對事故處理方式也在影響人們的情緒。/ 圖蟲創意

但當馬路上的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總指望車企能夠認真細致地給每一起自燃事故出一份客觀、公正、全麵的聲明,顯然不是上上策。

車企無休止地鞠躬道歉、承諾保證,沒人能說得準這會不會就是 " 最後一次 "。怎樣減少甚至避免這些事故頻繁發生,才是人們值得學習的 " 必修課 "。

這對車主和車企來說,都是如此。

比如,很多新能源汽車的夏季相關用車指南中,就建議車主盡量避免高溫時段給車輛進行快充,減緩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速度,避免電池溫度突然過高從而造成熱失控;又比如,車輛長時間行駛後不要立即充電,而是盡量在原地駐車斷電半小時左右再進行充電,以給電池組適當的降溫時間。

有專業人士發文提醒車主,平時用車也需謹記按時保養,切忌私自改動電路係統,更不要去沒有資質的地方維修。



純電動車也是車,也需要按時保養、時刻嗬護。/ 圖蟲創意

但這並不意味著車企就可以 " 放飛自我 ",忽略用戶的實際需求。

鋰電池會燃燒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車企和電池企業能夠做的,是盡可能增加內部電池物質起火的難度,為車裏的乘客逃生及救援爭取到更多時間,而不是用宣傳去 " 改造 " 鋰電池,施施然地向車主力薦旗下的新能源車 " 不起火 ",甚至 " 永不起火 "。



車企們用宣傳口徑給新能源車立下 " 不起火 " 的設定,還不如想想怎樣更加注重安全設計和安全措施。/ 圖蟲創意

這當然,也包括新能源車車頂那塊透明的全景天窗,以及車子裏麵那些大大小小的屏幕。看上去很有創意的設計,實際上真正的技術含量寥寥無幾,一到盛夏時節全都失效,最後受傷的還不都是車主和乘客。

更不用說每次油價大幅波動之後,就必定出現的 " 油電之爭 ",一些廠家借機利用這一爭議作為營銷噱頭,順便拉踩一下友商。這樣高度 " 飯圈化 " 的 " 內卷 " 行為,真正需要買車、用車的普通消費者,可沒工夫關心。

普通人最樸素的需求,隻是踏踏實實地駕駛自己的車而已。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