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最賺錢的生意,不止假鞋和醫院

俗話稱 " 黑紅也是紅 ",說起來有些損,但莆田,就是一座靠著假鞋和醫院紅遍全國的城市。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莆田的珠寶生意才是這座城市的隱藏 " 王牌 "。中國珠寶首飾產值中,莆田人貢獻了近一半,多到讓人不免懷疑,這座 " 假鞋之都 " 怕不是也在造假珠寶。

稱霸中國珠寶業,莆田到底是怎麽做到的呢?

莆田,

不止有假鞋

或許是 " 假鞋之都 " 的名聲太過突出,以至於莆田的另一頭銜—— " 中國銀飾之鄉 " 黯然失色。

早在 2008 年,全國 700 多億元的珠寶首飾產值中,就有大約 300 億元是由莆田人創造的,占比約為 42.9% [ 1 ] 。相當於市麵上的每十條國產首飾,就有 4 條來自莆田人的工廠。

如果說中國珠寶業的中心在莆田,那莆田珠寶業的中心就在北高了。

北高,一個位於莆田市荔城區的小鎮,不僅被譽為 " 中國黃金珠寶首飾之鄉 ",還是全國最大的黃金首飾集散地之一。

" 嗜金如命 " 的北高人,好像立誌要把全國的黃金生意攬入囊中一般。在這座鎮上,一個家庭的男女老少、七大姑八大姨全在做珠寶,也毫不稀奇。

莆田,其實是個低調的 " 黃金之都 " / 視覺中國

2009 年,根據一項對北高黃金市場的調查,有 70% 以上的莆田北高人在全國各地從事黃金珠寶業,全國有北高人投資的金行、金店則多達 600 餘家 [ 1 ] 。

北高人還隻是莆田人在珠寶業裏叱吒風雲的一個縮影。

2021 年,中國各地從事金銀珠寶的莆田商人有 15 萬人,約占莆田常住人口的 4.6%,他們開設的終端零售店達 2 萬多家,年銷售額 3000 多億元,約占全國銷售額的一半 [ 2 ] [ 3 ] [ 4 ] 。

從事金銀珠寶的莆商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怪不得有莆田人說,在莆田,一個腳踏耐克球鞋、穿著三葉草短褲的滴滴司機,說不定家裏還養著幾輛瑪莎拉蒂,住著幾層樓高的大豪宅。摸著金子長大的莆田富三代,也不在少數。

如今,北高埕頭黃金市場和東嶠上塘珠寶城,成為了莆田珠寶首飾業的兩大聚集地 [ 5 ] 。其中上塘珠寶城,更是國內第三大銀飾珠寶交易市場,其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 [ 6 ] 。

說到這裏,有人可能會疑惑:莆田有如此多珠寶商,市場規模也不小,可我們好像很少聽到有哪個風靡全國的莆田品牌。一提到買珠寶首飾,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 周大福 "" 周生生 "" 老鳳祥 "。

在黃金珠寶業裏,幾乎無人不曉 " 周大福 " / 視覺中國

但其實莆田不是沒有品牌,也不是都像假鞋一樣仿冒大牌,隻是他們在悶聲發大財。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大牌珠寶品牌,像中國黃金、周六福、中國珠寶,它們的很多首飾其實是由莆田的 " 黃金碼頭 " 供貨的 [ 7 ] 。這個莆田珠寶品牌,甚至還把門店開到了內蒙古和新疆 [ 7 ] 。

還有莆田的 " 六桂福 ",是央視《大國品牌》的榮譽企業,還與故宮和敦煌這兩大 IP 合作,推出如今正流行的國潮首飾產品 [ 8 ] 。

莆田的 " 黃金碼頭 ",是中國黃金的指定供貨商 / 視覺中國

以前隻知道莆田造鞋厲害,但沒想到莆田人的珠寶生意,也一樣搞得風生水起。

抱團打金,

脫貧的救命稻草

黃金珠寶,為什麽會在莆田興起,還成為了 " 莆田幫 " 的一大殺手鐧?這還得從莆田的地理條件講起。

根據中山大學吳重慶教授的研究,莆田的黃金珠寶業,源於被稱為 " 界外 " 的莆田沿海地區,包括了北高、東嶠等鎮。

" 界外 " 之名,源於過去清朝政府在莆田沿海建成的界牆。它將莆田劃為界內、界外,其中界外的交通運輸和自然資源因為受到過嚴重破壞,從而經濟文化十分落後 [ 9 ] 。

於是在界內人看來,界外就意味著邊緣、貧窮和愚昧。

窮怕了的界外人,為了解決生存大計,開始複興祖先打金的傳統。像北高鎮的珠寶老字號 " 六桂福 ",其打金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 [ 8 ] 。生存壓力與當地傳統的雙重作用下,越來越多的界外人走上了打金的道路。

會打金打銀的莆田人掌握了財富密碼,畢竟誰不愛珠寶首飾?/ 圖蟲創意

到了 70-80 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金首飾的需求量逐漸增大 [ 9 ] 。莆田界外人靠著打金手藝不但能謀生,還可以發大財。

他們把黃金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還逐漸把首飾設計、打金模具加工、產品運輸等也納入了業務版圖裏 [ 9 ] 。

當初窮得上頓不接下頓的界外人,終於鹹魚翻身,還贏得了界內人一句史無前例的正麵評價:" 你們界外人能闖,有錢 [ 9 ] "。黃金珠寶,也逐漸發展為整個莆田的支柱產業。

後來,莆田人遠赴當時富甲一方的廣東,並在當地開店 [ 9 ] 。像現在的深圳水貝——這個全國知名的珠寶市場聚集地,背後就有不可撼動的莆田幫。

深圳水貝,是全國最發達的珠寶交易市場之一 / 視覺中國

莆田人之所以能靠打金在全國各地發家致富,其 " 同鄉同業 " 的抱團力量功不可沒。

簡單來講," 同鄉同業 " 指的是同一區域的人群依靠鄉土的熟人關係,在外從事相同行業。而莆田人能用這種模式做生意,主要是因為這裏宗族文化深厚,熟人網絡異常發達。

在莆田,隻要沾點關係,無論是宗親、姻親、鄉親,甚至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師徒,都能成為可利用的強關係 [ 10 ] 。

像深圳一位姓林的珠寶商,就是因為莆田親戚林國春——這位 " 黃金碼頭 " 董事長的關係,才來到深圳黃金業開疆擴土。

而很多在深圳從事珠寶生意的翁姓商人,比如 " 愛迪揚珠寶 " 的創始人翁天仙,也是因為親戚的關係而當上了珠寶商。另外在深圳莆田商會的會長名單裏,還有 6 位姓翁的莆田珠寶商,占會長總數的四分之一 [ 11 ] 。

憑著這些同鄉關係,莆籍珠寶商一個帶一個,在全國編織起莆田人的珠寶江湖。

重視宗族文化的莆田,有很多祠堂和寺廟 / 圖蟲創意

這種同鄉抱團的模式還帶來了許多附加好處。由強關係帶動的珠寶行業,既能避免行業內的惡性競爭,還能讓同鄉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

比如同鄉經營的同業店麵之間要保持數百米距離,已經成了莆田珠寶商的 " 潛規則 " [ 10 ] 。或者像在莆田孫村,如果金店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不僅可以賒賬,同鄉之間也會互相照看店麵、分享最新市場消息 [ 9 ] 。

有錢有料還有內幕消息,與外人相比,有同鄉抱團的珠寶商贏麻了。在深圳水貝,珠寶業就基本由潮汕派、莆田派等派別所掌控,他們幾乎稱霸了整個水貝珠寶業。如果你會講莆田話或者潮汕話,那幾乎就掌握了水貝珠寶的 " 財富密碼 "。

這種抱團模式,不僅盤活了莆田的黃金珠寶業,也盤活了木材業和俗稱 " 莆田係 " 的民營醫療業。2020 年,莆田木材業占全國市場 70% 的份額,民營醫療更占了 80% 的份額 [ 10 ] 。

可見莆田人一抱團,整個商界都要抖一抖。

做生意,

有錢一起賺最重要

不過,生意做得雖大,對於許多莆田珠寶商而言,實現壟斷都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對於愛抱團的莆田人來說,隻要能一起賺錢,市場有我的一塊蛋糕,其他都好商量。為了這個目的,很多抱團做生意的莆田珠寶商,還是習慣以代加工的傳統模式為主,不追求變成市場的絕對龍頭。

這主要是因為,如果個別珠寶商采用了 " 一條龍 " 的標準化經營方式,包攬產品設計、加工、銷售等環節,必然會把行業裏的其他同鄉擠出市場,造成一家獨大的壟斷局麵 [ 10 ] 。

而內部的壟斷,是違背同鄉同業的經營模式的。保持傳統的代加工模式,延續打金手藝的不可替代性,這群同鄉同業的莆田珠寶創業者才更有機會分一杯羹,提攜更多的同鄉人。

很多莆田珠寶品牌,還是以代加工為主 / 視覺中國

另外,在某種程度上,莆田珠寶商把搞好家鄉的 " 麵子工程 ",也當成了珠寶生意的一部分,這也成為他們做生意的傳統習慣。

大概在莆田人的心裏,賺錢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實現 " 豪宅夢 "。以莆田孫村的打金人為例,他們最為看重的就是回到村裏展示自己創業成功,所以他們賺了錢,第一件事就是回家蓋新房 [ 9 ] 。如果不這麽做,可能會看到同鄉的白眼翻上天。

之所以那麽注重麵子工程,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方麵,珠寶商既然獲得了同鄉同業的紅利,那麽自然要回饋這片鄉土的熟人網絡。

創業成功的莆商,最喜歡回家建房子 / 視覺中國

另一方麵,因為這些商人高度依賴莆田當地的社會網絡,他們需要通過家鄉的各種活動來維持熟人之間的人情關係,同時還要獲得同鄉對自己創業成功的認可 [ 10 ] 。

越能獲得認可,積累的鄉土資源越多,就越有利於打金的日常業務聯係。珠寶商想在加工費、金粉提煉和首飾差價上賺取利潤,那就少不得這種聯係。

所以,莆田的珠寶商們除了要賺錢、提攜族人,還熱衷於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捐錢、建豪宅,在同鄉麵前不遺餘力地刷存在感。

如今,3 層以上的土味豪宅已遍布孫村,而 6 層高的豪宅,在莆田可能還隻是小資級別。哪怕他們自己不住進去,但也要建著,還要比誰家建的樓高,展現給同鄉人看。

開豪車住豪宅,是莆田珠寶商的標配 / 視覺中國

看來大家表麵上都很客氣,但內心炫富的算盤精著呢。

因此,對於莆田珠寶商來講,賺錢固然是頭等大事,但回家住的房子是 3 層還是 6 層,開的是奔馳還是勞斯萊斯,能否在莆田的名利場上大殺四方,可能才是他們努力賺錢的根本原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