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霾籠罩
2021 年 12 月,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通脹,英國央行在主要經濟體央行中率先加息,帶動了全球加息潮。
然而,此後英國央行連續加息,卻仍然無法阻止通脹飆升。
英國零售商協會(BRC)表示,由於通脹飆升,英國購物者在 5 月繼續削減支出,5 月零售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下降 1.1%,是自去年 1 月以來的最大降幅。
數據顯示,今年 5 月英國零售商品價格同比上漲 2.8%,創下自 2011 年 7 月以來最高紀錄。食品價格同比漲幅升至 4.3%,創 2012 年 4 月以來最高紀錄。
這場 " 失控 " 的通脹還會持續多久?
通脹陰霾籠罩全球
事實上,不止英國,全球都處在通脹陰霾之中。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公開表示,美國的通貨膨脹正處於 " 不可接受的水平 ",美國政府或在其預算提案中上調今年 4.7% 的通脹預期," 盡管我非常希望通脹率現在就能下降,但我預計通脹率仍將維持高位 "。
印度通脹率已經連續 4 個月超過 6% 的中期通脹目標上限,印度央行宣布上調基準利率 50 個基點至 4.9%。
韓國 5 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 5.4%,創 14 年來新高。
歐洲更是飽受通脹之苦。俄烏衝突以來,歐洲已對俄羅斯實施六輪製裁,傷俄的同時也反噬自身。能源價格飆升、大宗商品供不應求令歐洲苦不堪言。
歐盟統計局初步統計數據顯示,5 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 8.1%,連續第七個月創曆史新高,遠高於歐洲央行設定的 2% 的通脹目標。
其中,德國通脹率達 8.7%,法國為 5.8%,均創曆史新高。西班牙、意大利、希臘等國家通脹率同樣遠超預期。
高盛集團預計,歐元區整體通脹率 9 月將達到 9% 的峰值。歐盟委員會預計,2022 年歐盟通脹率將達到 6.8% 的曆史最高水平。
為應對日益加劇的通脹,歐洲央行正計劃開啟加息,退出長達八年的負利率政策。
經濟衰退信號顯現
令人擔憂的是,與高通脹相伴而來的,還有經濟增長放緩。
據報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明年英國經濟增長將陷入停滯,在二十國集團(G20)主要經濟體中,隻有受到西方製裁的俄羅斯會表現得比英國還要糟糕。
並非隻有英國。
經合組織在最新經濟展望報告中,將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之前的 4.5% 下調至 3%,並預計 2023 年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至 2.8%。
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受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影響,全球經濟正在進入增長乏力、通脹高企時期。世行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 2021 年的 5.7% 下降至 2022 年的 2.9%,遠低於今年 1 月份預計的 4.1%。
具體來說,預計發達經濟體 2022 年經濟增速將大幅放緩至 2.6%,在 2023 年進一步放緩至 2.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速將從 2021 年的 6.6% 降至 2022 年的 3.4%。
" 大滯脹 " 將重現?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俄烏衝突、疫情、供應鏈問題以及滯脹風險正在阻礙經濟增長," 對許多國家而言,經濟衰退將難以避免 "。
在大幅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同時,世界銀行警告稱全球經濟可能陷入 20 世紀 70 年代式滯脹。
《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如果通脹持續居高不下,而有關國家采用解決 20 世紀 70 年代滯脹的政策措施,將可能導致全球經濟急劇下滑,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會出現金融危機。
時隔約 50 年,美國 " 大滯脹 " 是否將在全球範圍內再次上演?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孝鬆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指出,20 世紀 70 年代,由於石油危機導致了嚴重通脹,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采取擴張型經濟政策沒有收到明顯效果,反而使得高通脹和低增長並存,導致滯脹出現。
王孝鬆表示,的確有聲音認為現如今全球可能發生滯脹,直接導火線就是俄烏衝突導致能源價格暴漲,致使通脹高企。但要注意," 十年過去了,西方國家已經吸取了 20 世紀 70 年代的教訓。"
" 我們看到,當前各國使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相較於 20 世紀 70 年代的政府調控來說更加‘高明’,各國在權衡治理通脹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麵更為理性。"
他進一步指出,不少國家已經意識到,一味地采取量化寬鬆政策,刺激效果可能會非常有限,且高通脹將繼續維持。目前多國已進入加息周期,新一輪緊縮性貨幣政策已經開啟。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認為,地緣政治衝突後,全球滯脹壓力進一步上升。在極端情形下,貨幣政策可能需要激進緊縮以遏製通脹,代價可能是經濟衰退。但這一次美國 " 滯脹 " 的程度或許弱於 " 大滯脹 " 時期。
鍾正生判斷,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相對有限。相比美國,歐元區 " 滯脹 " 風險更高,歐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也更狹窄,歐洲經濟衰退可能性更大。
" 嚴格來說,滯脹意味著經濟停滯,甚至出現負增長。然而從大多數經濟體表現來看,這並沒有發生。可以說,全球範圍內所謂的生產停滯或者負增長沒有到來。即便未來經濟增速可能有所放緩,20 世紀 70 年代的滯脹也不會重現。" 王孝鬆如此判斷。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對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指出,20 世紀 70 年代 " 大滯脹 " 時期,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還未完全參與全球化,當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尚未建立,供求關係處於失衡狀態。反觀現在,全世界有眾多國際機構、地方合作機製,國際間、地區間的合作與協調不斷加深。
" 我想我們應該客觀分析,風險的確存在,但同時大家更為理性,且合作意願也在增加,共同防禦滯脹的希望就存在了。" 陳鳳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