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後的第二年,剛從丹麥留學歸國的王學剛就獲得了北京市十佳外來青年稱號。
兜兜轉轉二十年,43 歲的王學剛成立的金準實驗室的核酸檢測業務,已經涵蓋了北京的 6 個區,僅在通州區就有 82 個點位,正準備大展身手之時,北京先大展身手了。
5 月 27 日,王學剛被警方帶走,同時吊銷金準實驗室的執業許可證,六天前,樸石實驗室法人和實控人被刑拘,一天後,中同藍博一同 " 中槍 "。
短短一周時間,北京悍然出手查封三家核酸檢測實驗室。
在這個時間,核酸檢測造假無疑是雷區蹦迪,這些實驗室有的搞 30 混 1、50 混 1 的混檢操作,有的搞檢測一半扔一半樣本的騷操作。到底有多大的利益,才能讓這些實驗室甘願冒殺頭的風險?
通過相關數據與測算,我們回答兩個問題:
1,常態化核酸的市場如何?
2,核酸檢測有多少利潤空間?
01
常態化核酸檢測帶來的萬億市場
疫情的第三年,有機構測算我國在核酸檢測上共投入約 3000 億元,而到了今年,由於奧密克戎變種的強傳染特性,檢測的間隔一再縮短,短短四個月就已經花了近 1500 億元。
常態化核酸檢測政策實施後,以剛解封的上海為例:進入有明確防疫要求的公共場所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員,須持 72 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也就是每三天要做一次核酸才能出門。
這首先改變了核酸檢測市場曾經以醫院為主的格局:一方麵由於技術成熟操作簡單,另一方麵則是由於頻率過高會影響醫院的正常接診工作,最後則是大量的檢測點位所需的人力物力都不是醫院願意負擔的。
由此,核酸檢測外包成為地方政府的最優解,也就催生了獨立檢測實驗室(ICL)這門生意的誕生。
其次,不妨簡單測算一下常態化核酸市場到底有多大規模。
常態化核酸應用的場景有限,主要針對城市常住人群而非農村常住人群,常住的農村人一般以家庭為半徑進行農業活動,沒有必要去公共空間,交通工具也不一定是公共交通工具。
而城市人口一般前往單位上班,單位就是公共區域,前往意味著要麽私家車要麽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為主,這樣在一二線居住的打工人才是常態化核酸主要 " 顧客 "。
根據東吳證券的數據顯示,目前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於一,二線城市開展,涉及人群約為 5.05 億人,之後將逐步覆蓋至全國。
檢測頻次目前各地不一,例如河南 48H 一檢,也有上海 72H 一檢,還有其他地區的五天,七天一檢,而檢測方式目前主流是混檢,但還是參雜了一人一管的單檢方式。
最後是價格,混檢十人或者二十人平攤檢測方式,價格自然低一些一般為 3.4-8 元的價格區間,而單人單管較貴,價格區間為 19.7-28 元。那麽花費的金額 = 人口 * 頻次 * 價格,我們根據因素的不同就能計算出核酸檢測大致能帶來多大規模的市場。
全國常態化核酸檢測規模測算
出現風險地區時精細化檢測費用測算
一年多次做全國人的生意,妥妥的萬億賽道,怪不得各個檢測機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如果看真正的正規軍,目前國內做這種 ICL 核酸檢測生意成規模的就四家:凱普生物,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艾迪康。
就 2021 年各家企業披露的年報來看,金域醫學目前承擔了 31 個省份的核酸檢測任務,2020 年核酸檢測收入 23 億以上,而迪安診斷 2021 年僅新冠檢測營收為26.06 億,檢測人份數為 1.28 億人次,凱普生物檢測數量為 5000 萬人次,收入 16.43 億。
無論從何種角度測算,這四家成規模的公司對於常態化核酸檢測的市場來說不過是個位數的市占率,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才能有近期如此多的獨立核酸檢測實驗室密集注冊事件的出現。
那麽在這個市場蓬勃發展之時,其中到底有多少利潤空間?
02
這個市場留不下小機構
就目前防疫政策來看,核酸檢測的支出主要包括三個方麵,分別是核酸采樣需花費的人工成本,核酸檢測成本以及設備成本,而這三者中核酸檢測主要依靠設備進行,而設備采購相比於巨額的人工成本來說不值一提。
而現在核酸采樣主要通過核酸采樣點方式進行,根據此前政府公示的《第三版核酸檢測指南》中顯示,一個采樣台需要 3 人工作,一個核酸檢測點一般 3-5 台采樣台,一個核酸檢測點人數約為 15 人。
如果按 1000 人配置一個采樣點,保守情況下涉疫人員 3.6 億人,采樣人員工作 184 天(幹六休一),工資支出為 222 元每天,測算結果為 4412 億。
激進情況下,涉疫人員 13 億人支出為 15390 億,預計一年政府支出得維持在 5000 億至 15000 億左右,估計為一萬億,占 2021 年中國 GDP 的 1/110。
如果像是河南,山東,四川這種人口大省,人口大省不一定代表著政府有著充足的資金維持核酸檢測,比如河南與四川,一個人口多不發達,一個每年需要巨額的中央轉移支付才能維持運轉,現在讓政府來承擔這種費用無異於雪上加霜。
為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政府采取外包方式,並降低檢測點設立門檻,同時明確提出不得使用醫保資金承擔檢測費用。這一套組合拳倒逼地方政府控製成本,通常來說價格最優的檢測機構才能夠中標。
這也就成為了這三家被查的檢測機構弄虛作假的根本原因:既要保證利潤,又要加趕進度,怎麽辦?
北京金準醫學為了節省成本,采用多管混檢的方式進行檢測,舉例來說,3 管混作一管進行檢測,原本 10 人一管變成了 30 人一管,大幅提升利潤。樸石 1000 個樣本,扔掉 500 個,檢測量少了一半,大幅提升出結果的速度。
具體每次檢測有多少利潤我們不得而知,但通過這些機構敢在最敏感的事件上弄虛作假,可以合理推斷當前核酸檢測基本上已經在成本臨界點附近徘徊,幾乎沒有利潤空間。
這意味著隻有不斷提高規模效應降低單次檢測成本才有出路,而這隻有大企業大機構才能做的到,而且部分政府的應收賬款賬期較長,需要企業自行墊資經營,這也不是小企業能做到的。
雖然目前市場上是大大小小的醫學實驗室層出不窮,但最終這個市場隻會留下成規模的大型檢測機構,想要渾水摸魚的小實驗室,還是乘早收手吧。
03
尾聲
我們曾寫過《疫情造富神話》,手套、疫苗、自測盒三大公司的動輒數百億利潤,它們所處的是一個過往非常穩定的供給側,但在疫情之下經過種種連鎖反應而造成的需求激增,從而實現商業層麵的造富神話。
反觀突擊成立的核酸檢測機構,卻是投機主義盛行的重災區。常態化核酸的本意是最大限度創造一個安全的複工複產環境,但很多彎路,有時候也是這麽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