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堂食消失32天後,擺攤兒成了餐飲商家最直接的自救行為。
每天上午10點左右,一家雞尾酒攤準時出現在位於北京東交民巷的比利時使館舊址(現紫金賓館)門口。一米寬的推車上,擺著調酒用的基酒、檸檬冰紅茶、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疫情期間必備的酒精消毒用品。
攤位所在胡同,周邊有不少老式居民樓,經常會有騎著自行車的路人經過這個攤兒前。於是,近期總能在這裏看這樣一個充滿違和感的場景:路旁的紅磚綠蔭下,有人拿著一杯一次性的塑料杯裝著的雞尾酒,邊喝邊聊著天,旁邊停著幾輛共享單車。
“我們是在紫金賓館裏的酒吧,因為疫情不讓堂食之後,就在門口做了這個雞尾酒吧移動推車。”負責擺攤兒的店員說。
與此同時,號稱北京南城最大的綜合購物中心——薈聚中心,其一層也成了餐飲商戶擺攤兒聚集地。北京薈聚中心占地麵積超17萬平方米,擁有400家商戶,提供超7000個停車位,2016年還曾獲得“最大地下停車場”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稱號。其中入駐大眾點評的餐飲品牌就有59家,知名品牌如海底撈、眉州東坡、西貝蓧麵村、麻六記等都在此入駐。
而這裏也成了“小吃城”。
北京薈聚中心商場裏的餐飲商家攤位。攝影:胡楠楠
商場一層中庭人流量最聚集的區域,劃出了3×4排大小的攤位。多家品牌店員告訴《中國企業家》,這是商場為三樓餐飲商戶們免費提供的公益項目,可以擺攤兒賣自家的特色產品。海底撈賣的是自家的自熱火鍋和其他速食產品,隻要供應鏈上有的,全都擺攤兒賣了。三汁燜鍋的商家甚至送煤油和錫紙鍋。多樂之日的麵包買一贈一,19.9元可以買到兩大袋法棍。還有專門做牛肉的品牌“牛九分”賣起了新鮮水果:榴蓮、櫻桃、大西瓜……圍著攤兒前轉一圈,幾乎能買到你想吃的任何食物。
4月30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20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商務局二級巡視員丁劍華介紹,“五一”期間,全市餐飲經營單位暫停堂食服務,轉為外賣服務。餐飲經營單位要推出更多適合外賣、外帶、外送的快手菜、半成品和預包裝食品等。
截至6月1日,北京堂食已經消失32天,自救也不止擺攤兒。
除了花式擺攤兒之外,外賣、預製菜、直播、團購等形式都在展開。有些過去拒絕做外賣的品牌,也上了外賣;過去主張新鮮和口感的餐飲企業,也開始做起了預製菜;小龍蝦和涼皮成了大家線上直播、線下擺攤兒的最佳單品;也有不少餐飲企業選擇“都要”,讓一部分員工去擺攤兒賣西瓜,一部分員工做團購。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網站數據,今年1~4月北京市餐飲收入約352億元,同比減少1.2%。僅在今年4月,北京市餐飲收入約73億元,同比減少22.5%。再加之5月暫停堂食帶來的門店營收下滑,餐飲業急需複蘇。不過外賣業務會對堂食營收下滑產生一些修複作用。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自五一暫停堂食後,麥當勞和漢堡王訂單量都超過去年同期水平,海底撈5月上旬北京外送訂單量和銷售額,環比4月份增長達260%。
《中國企業家》近期走訪了一些線下餐館,同時采訪了幾位餐飲老板,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疫情之下北京餐飲業的特殊時刻。
在北京胡同擺攤兒賣雞尾酒,恢複堂食後,還想繼續
CHIC酒吧的老板“餅幹”是個妥妥的斜杠青年——兩家酒吧隻是她的副業,本職是金融從業人員。
第一家酒吧開在段祺瑞府舊址院內(現人民大學老校區),已經營業5年了,是北京舊址新生的標杆。另一家就是開在比利時大使館舊址的CHIC,也是北京文保單位裏第一家複合餐酒吧。
來源:被訪者
4月份酒吧剛開業沒多久,就趕上了北京暫停堂食。在重重壓力下,餅幹和團隊積極應對,同時也是在紫金團隊的支持下,推出了一個pop-up雞尾酒移動推車,以職業餐吧酒廊的標準,研發了一係列新品。每天上午10點出攤兒,晚上11點收攤兒,循環往複。據了解,從5月13日正式啟動雞尾酒攤兒移動推車活動以來,截至目前已經半個多月了,推車也成為了東交民巷的新IP。
計劃推出雞尾酒移動推車之後,整個團隊迅速調整,產品、成本、人員都需要針對“擺攤兒”一一調整。
擺攤兒的產品也是專門針對街區研發的新品,價格也根據消費場景重新確認。餅幹告訴我們:“一杯限定綠豆金湯力38元一杯,幾乎沒有利潤。”
因為疫情期間各區嚴格限製到崗率,CHIC團隊每天隻有3個人在崗,基本保持30%的到崗率。“團隊都很辛苦,每天從早到晚沒有休息,大家腿都跑細啦!疫情期間人手不夠,還應付不了太大的客流量。”餅幹說。
CHIC雞尾酒攤兒。攝影:胡楠楠
談及擺雞尾酒攤兒的初衷,餅幹告訴《中國企業家》,“其實也是為了嚐試一種可能性。後疫情時代,大家都很不容易,我們也希望能探索在成本和利潤可控的情況下,去回饋附近的街區,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東交民巷,了解北京文化和近代史。我們先努力做好一件事,賺錢放在第二位。”
同時,餅幹也希望這個雞尾酒吧移動推車,能在疫情期間給附近的人提供一種街區服務,傳遞一些溫暖、積極的生活狀態。
來源:被訪者
雞尾酒小推車活動推出之後,CHIC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人。“我們也在探討,恢複堂食之後可能也會把這個pop-up移動推車活動持續下去,比如白天繼續經營這個推車活動,服務街區,和我們晚上營業也是不衝突的。在疫情時期可以作出一些嚐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東交民巷逛逛,共克時艱,團隊也能一起積極麵對困難,是挺欣慰和開心的一件事。”餅幹說。
這種專門針對白天推出的移動雞尾酒攤兒,專門的產品設計,對酒吧來說,既延長了營業時間,改變了酒吧固有的夜間營業模式,同時還能增加一些品牌傳播。同時,不同價位的產品,也給了不同消費群體更多的選擇。
在CHIC公眾號的一篇推送標題上寫著,“在北京最長的胡同喝一杯。”最長是多長?在CHIC的攤兒前,一低頭你就能發現,“東交民巷是北京最長的胡同,全長1552米。”
我在占地17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擺攤兒,門店靠賣“兔頭”撐著
因為不是高風險區,號稱北京南城最大的綜合購物中心——西紅門薈聚中心,可能是全北京少數沒有因為疫情關門且仍熱鬧的商場。
五一暫停堂食之後,樓上的餐飲商戶們,在商場的組織下,在商場一層人流量最聚集的區域擺起了攤兒。
一個由12個攤位組成的長方形區域裏,囊括了海底撈、將太無二、西貝蓧麵村、呷哺呷哺、峨嵋酒家、多樂之日等比較知名的餐飲品牌。
“擺了十幾天了,是薈聚商場給樓上50多家餐飲商家們提供的公益項目,我們三樓大部分餐廳都下來擺攤兒了,商場分配的地方,擺自家的特色產品。”麻六記員工告訴《中國企業家》。
每家都找出幾個適合擺攤兒的單品。海底撈的攤位上仍然是自家的自熱火鍋和一些速食產品;一家賣牛肉的店“牛九分”也跨界賣起了新鮮水果;做三汁燜鍋的店,賣起了帶著錫紙鍋的三汁燜鍋,贈一個煤油回家可以加熱。
每家餐飲商都找出適合擺攤兒的特色產品。攝影:胡楠楠
最熱鬧的是一家賣兔頭的攤兒。攤兒前的店員還穿著門店裏正式的深色套裝,像是門店經理。“看一下冷吃兔、花椒雞、花椒雞胗、紅油雞爪、鴨頭,還有清熱解暑酸梅湯。”她對每一個經過的人介紹著。幹脆利落的聲音,也吸引了不少路過的人。
店員告訴《中國企業家》,五一不能堂食之後,店裏專門為擺攤兒推出了鹵貨涼拌新品。每天11點左右出攤,擺到晚上9點商場關門為止。“沒辦法,我們餐館60多個人,幾百平米、幾百萬元的房租,現在隻能靠兔兔(兔頭)撐著了。”店員說。
小龍蝦、鹵味、涼皮等對時間、溫度沒有太多影響的單品,是攤主們的“小心機”。川菜愛賣小龍蝦,清真餐館的攤兒上十有八九都有涼皮和鹵牛肉。這些單品具備多項共同要素,不用現炒,保質條件相對不是那麽嚴苛,炎熱夏季大家都愛。
但這樣,幾乎每家攤兒前都寫著打折。將太無二壽司六折售賣——原價78元的三文魚壽司,隻賣48元;外婆家的員工在電梯口發傳單,“88折”;多樂之日現做的麵包好幾款也都是買一贈一,19.9元能買到兩大袋蒜香法棍;小吊梨湯的脫骨雞,堂食88元,現在48一隻。
暫停堂食之後,人手也不需要那麽多了。“目前我們在崗的隻有6人,平時一天要有10個人,像我一周隻能輪到一天班。”賣兔頭的店員告訴《中國企業家》。當問及她這個月的工資少沒少的時候,她表示現在還不知道,“10號才發工資呢。”
暫停堂食後,員工去擺攤兒,我當“團長”
王寧家中的親戚,基本都在做餐飲。五個姨一個舅,在北京經營著兩家連鎖自助烤肉品牌:鐵木真和蠔海,光在北京的直營店就有200家左右。
前兩年,王寧也加盟了親戚家的烤肉店,開始經營餐館。
烤肉店烤肉自提五折。攝影:胡楠楠
2020年疫情第一年,王寧開的鐵木真烤肉店連虧了7個月,每月至少虧10萬、20萬元,房租打底就10萬元。去年實在扛不住了,剛有點好轉的時候,年底就把店麵轉了出去。
“這次五一北京暫停堂食之後,家人比較著急,就做起了團購,讓我也當團長試試。”王寧說。
之前王寧一家也想過做團購,但是一直沒有實際行動。
疫情之後,社區團購的重要性愈發顯現。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社區團購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205.1億元,同比增長60.4%。用戶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社區團購用戶規模6.46億人,預計2022年用戶規模將增至8.76億人。
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小區裏的團長就成了保障吃喝最重要的角色。
5月20日左右,王寧開始了第一次團購。在小區鄰居群裏開始發團購消息、接龍的小程序鏈接,因為群裏還有幾個也做團購的鄰居,王寧還會覺得老發圈不太好意思。做到第四五天的時候,王寧自己建的團購群裏就已經有了257人。西瓜、櫻桃、礦泉水等什麽都團。家裏也在發展更多的貨源和團長,包括直營店的員工們,也都去了社區門口支攤兒,賣一些西瓜、快餐。“因為我們服務行業上班有薪,不上班是無薪資的,店員出去賣水果也有提成。”王寧說。
與此同時,消費者現在也越來越習慣社區團購的模式。家住北京海澱的李佳是個老社區團購人了。現在買東西一般都是在各種群裏買。“手機上都是各種各樣的團購群,多得都不知道哪個是哪個。”李佳說,“每天在微信群裏,團長發今天團的東西。想買的我們就在團購小程序上接龍,到貨了會通知我們去小區固定取貨點去取貨。就跟取快遞一樣,很方便。”
不僅生鮮水果能團,就連家附近的麵館、早點店也都上線了微信群團購。北京昌平區一家雞湯麵館,每天提前在群裏發菜單,附近小區的人提前預訂早午晚餐,每天定時定點餐館老板會開車配送到小區的取餐櫃上。
據了解:餐飲企業固定成本有兩大巨頭,分別是工資、房租。《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顯示,2019年參與調研企業的房租及物業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這三項的增速,分別達到了3.39%、2.1%、3.69%。且餐飲行業有“三高”的說法,即房租、原材料、人工的成本占比分別占到30%、40%和30%。
不論是擺攤兒還是做團長,目的都是妥善解決員工工資和房租問題,撐到恢複的那一天。
微信群裏接龍用的菜單截圖。
盡管當團長也挺累的,有時候不想堅持。“但是一想都建群了,大家又都想買,不做就不好意思了。”王寧說。
王寧現在也不敢投資、不敢再開新店。“這兩年不好做,在北京已經兩三年沒開新店了。”王寧透露。
創業8年的餐飲老兵,暫停堂食後被逼上了外賣,“衝個流水”
範振山是個連續創業者,創業8年多,有7年做的都是餐飲行業,還是同一個品牌。
來源:被訪者
2014年,範振山在北京開了媽媽的味道第一家餐館,做的是普通家常菜,外賣堂食都有。2020年疫情到來,在連續五個月的嚴重影響之後,被迫關店,自己也完全退出了餐飲業。“當時朝陽大悅城最後一家店關門的時候,還上了媒體的頭條。”範振山略帶驕傲地告訴《中國企業家》。
2022年,做了一年互聯網美妝零售行業的範振山,又回歸餐飲行業,繼續開起了媽媽的味道。範振山透露,因為媽媽的味道老顧客太多,這也是促使他重新再開一家“媽媽的味道”的原因。
範振山的“媽媽的味道”。來源:被訪者
店不大,整個店隻有69平米,全部坐滿也就16個人。員工也就8個人,算上爸媽。“因為我們在服務流程上足夠優化,所以人工上比較省成本,一個月也就幾萬塊錢。”範振山表示。
4月30日北京宣布全市暫停堂食之後,五一當天媽媽的味道就上了外賣。“這次上外賣也是被逼的,因為不能堂食了嘛。因為媽媽的味道都是老主顧,客單價也高,我們不想在外賣平台上上套餐。不過開著外賣就是衝一下流水吧。盡管外賣網站有一部分不是我們的定位人群,會因為貴給差評,我看到也挺難受的。”範振山表示,“目前外賣的流水能達到正常營業的60%~70%,影響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媽媽的味道也並不是唯一一家暫停堂食後上了外賣的餐飲店。人均千元的星岡日料暫停堂食後也上線了外賣閃送套餐。2020年年初,曾一向宣稱不做外送業務的太二酸菜魚在上半年扭轉了思路。其母公司九毛九表示,自2020年2月起,太二餐廳開始提供外賣服務,報告期內,外賣業務占到了太二餐廳總收入的23.1%。2020年半年報顯示:截止到6月30日,太二外賣營收約1.53億元,占太二上半年整體收入的22.9%。其中,九毛九整體外賣比重也有很大的提升,同比去年外賣營收,從1.06億元增至2.19億元,占收入的23%。此外,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九毛九外賣服務費從1490萬元增至2460萬元,占外賣收入的11%。
“關閉堂食,發力外賣”戰術,也不能解決一切。短期內,對試圖依靠外賣自救的餐飲企業來說,外賣並不能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但長期來看,這些改變都是在讓自己變得更“健康”——不論是線上強化外賣,線下擺攤兒,還是選擇預製菜。
被問及是否會考慮做一些預製菜時,範振山表示,“預製菜可能會比較火,確實很多餐飲品牌,如西貝、麻六記等在做預製菜,包括也有在線上售賣的。但是我覺得不太適合媽媽的味道的品牌定位。”
在這次疫情之後,範振山表示,會更看重自己的私域流量運營。“未來能堂食的時候,我們就以堂食和私域流量為主,不能堂食的時候就以私域流量和外賣公域流量為主。”
CHIC雞尾酒小推車成功吸引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來源:被訪者
疫情不光對餐飲行業,對任何行業都會有不小的打擊。
範振山認為,餐飲行業未來能留下來的大概就是兩種店,一種就是有錢的店鋪,可以有足夠的現金流扛過去;另一種就是做得好的店,複購率高、有品質的店應該能存活下來。
同時範振山認為創業者要具備一個能力:首先要對你的公司的資金情況有了解,你要知道就算你關店了,沒有收入的話,你能撐多久。
自從暫停堂食後,範振山反而每天都去店裏,“我感覺這樣員工心裏也會踏實。”範振山說。但範振山依舊看好未來,“疫情之後,我覺得報複性消費、增長會來的。”畢竟衣食住行還是人的根本。
確實,食客們都在等待著堂食恢複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