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搶手的網紅單品,兩個輪的

來源: 新周刊 2022-05-29 22:16:5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148 bytes)

“騎行熱”一直都在,隻是換了種方式出現而已。

無論自行車以什麽功能和角色出現,都將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

不敢相信,自行車居然出圈了。

今年“五一”假期結束後的首個工作日,一張“朝陽群眾騎車”的老照片在互聯網上刷屏,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

最近,如果你騎過東三環、路過國貿的紅綠燈口,會發現這個平日必定堵車的繁華路段竟然無比暢通,路上的共享單車比汽車還多。

這個春天,露營從戶外火進朋友圈,久困於CBD的都市白領們興奮了起來。人們蜂擁而至奔向戶外,與三五好友一同沐浴陽光,在樹蔭的映襯下騎行,不騎上個把小時也覺得不夠過癮。



戶外郊遊,怎能少得了騎行呢。/視覺中國

抖音裏最熱門的一條與“騎行”有關的內容,點讚量早已破百萬;在小紅書輸入關鍵字“騎行”,能看到超過66萬條筆記,與“騎行路線”“騎行裝備”“騎行穿搭”有關的話題,熱度通通居高不下。

馬蜂窩大數據顯示,清明假期“騎行”相關搜索熱度平均漲幅超過70%,64%的旅行者選擇花1-2天時間在城市周邊露營、騎行或者徒步,“千島湖騎行”是假期最受關注的騎行路線。

當人們的出遊半徑變短,騎行便成了統治各大社交媒體的“新潮流”,成了大家擁抱戶外最快捷的方式。



騎行

玩的就是“上癮”

盡管自行車早已退出了城市主力交通工具的行列,但人們對騎自行車的熱情卻並沒有因此消散。但凡走在大城市的馬路上,你總能看到幾個裝備齊全、騎著自行車“掃街”的年輕人。

如果說露營更有助於充實朋友圈展示麵,那麽選擇騎行,大概率就是因為爽。

刷新騎行紀錄的過程,往往是多巴胺最直接的來源。5公裏、10公裏、20公裏、50公裏……騎得越遠,人越容易上癮。

此外,騎行的人通常都會設置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是某個終點站、某個速度、或者是挑戰一條比之前騎行難度更高的路徑。盡管實現目標的過程並不容易,但卻總撩撥起每個騎行者的心弦、激起他們的鬥誌。



刷新騎行紀錄的過程,往往是多巴胺最直接的來源。/視覺中國

當煩悶的情緒得以轉移、發泄,騎自行車也便成了快節奏生活之下年輕人“精神放鬆”的出口。

動輒千元一輛的山地車、公路車都“一車難求”,熱門款的車輛即便價格猛漲也能賣斷貨。甚至那些鮮有人問津的普通車型,都成了不願躺平的年輕人們青睞的對象。

某電商平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山地車”“騎行”等關鍵詞的搜索熱度居高不下,自行車銷量大漲,其中兒童自行車銷量同比增長近50%。此外,頭盔、手套、騎行護具等配件的銷售也十分火爆,騎行配件銷量同比大漲70%。

線下實體店的生意同樣也十分紅火。無論是品牌單車旗下的直營店,還是運動界的“免費遊樂場”迪卡儂,山地車和公路車不是擺在C位,就是擺在顧客的必經之處。

為什麽被選中的是騎行?

且看同一時期火起來的飛盤和腰旗橄欖球,玩之前還得先社交。想嚐試室內健身,光是想到各種辦卡套路就心生退意。相比之下,騎行並沒有太高的門檻,隻要有一輛差不多的自行車,就能享受騎行帶來的速度與激情。

與此同時,城市裏的共享單車在經曆迭代升級後,開始步入規範化管理,騎行這項運動也隨之變得更為普遍。

今年“五一”期間,備受本地騎行愛好者喜愛的成都繞城綠道,吸引了不少普通市民騎著共享單車前來“畫圈”,途中的網紅打卡點更是熱鬧非凡。



一個完整的圓圈猶如勳章。/小紅書



從前車馬很慢

全靠自行車提速

騎行一時間成為熱門的潮流戶外運動,並非一夜火爆,而是“厚積薄發”。

畢竟中國人對騎行一事本來就不陌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都被自行車串聯起來,不少國人的青春歲月和生活瑣碎,都留在了自行車上的那塊坐墊上。甚至不少80後、90後學會騎自行車的方式,就是通過父親在“二八大杠”上的一次次示範。



不少國人和爸爸之間最親密的回憶,就是在自行車上——“如孩兒能伏於爸爸的肩膊,哪怕遙遙長路多斜。”/視覺中國

和當下的很多新鮮事物一樣,從歐洲引進來的自行車最初就是一款潮品。

民國初年,北京就出現了最早的“玩車一族”,他們把買來的自行車進行改裝,再騎到胡同大街裏兜風。即便在黑燈瞎火的夜間,也能利用車輪轉動產生的摩擦,給車前燈供電以照明。

這群“玩車一族”裏,最出名的當屬“末代皇帝”溥儀。其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記載,溥儀1922年大婚之時,其堂弟溥佳的賀禮便是一輛剛剛傳入中國的三槍牌自行車。

當時還身在紫禁城的溥儀,得到自行車後很快著了迷,開始收藏各式各樣的自行車。為了方便騎車,他甚至還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把宮門的門檻統統鋸掉,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用今天的話來講,溥儀就是中國最早一批玩車“發燒友”。/《末代皇帝》

在汽車尚未普及、城市公共交通尚不完善的年代,自行車便成了人們出行的必備工具,無論是上下班、買菜還是外出溜達,都離不開自行車。

畢竟當時的城市並不大,人們的生活節奏遠不如今天這樣快,這也完美地契合了自行車的出行特點。

《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在《重讀八十年代》中,寫過他記憶中的“一輛自行車騎遍北京城”:“鄭萬隆住東四四條,史鐵生住雍和宮大街,阿城住廠橋,在一個城市裏,彼此距離都很近,騎著一輛自行車,說到就到了。”

改革開放初期,“自行車流”幾乎成了中國每座大城市的蔚為大觀。不論是北京的長安街還是廣州的海珠橋,留給外國人印象最深刻的,必定是工作日早晚高峰的那股浩浩蕩蕩的自行車大軍。

“中國是自行車王國”的這句定義式描述被廣為流傳,甚至還寫進了創作歌手凱蒂·瑪露(Katie Melua)的爵士樂歌曲《九百萬輛自行車》(Nine Million Bicycles)中。城市規劃師李昊在其著作裏回憶,自己過去和外國友人聊起北京時,對方提及的話題必定少不了“北京有九百萬輛自行車”的這句歌詞。



“中國是自行車王國”,名不虛傳。/《末代皇帝》

那一代的年輕人,幾乎都練就了一身騎車本領。

特別是上學放學都要騎車的中學生,為了上課不遲到,幾乎不用大人那套慢慢“遛車”的起步方式,而是左腳踏地後,右腳直接跨過車座一踩就走。用作家蕭乾的話來講,便是“隻要登上車,便飛下去了”。

上學時間往往非常緊迫,鑽進巷子裏七彎八拐抄小路經常是家常便飯。我大學的係主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廣州80後,讀書時期經常騎著自己的山地車七彎八拐抄小路,久而久之便嫻熟掌握了急停急刹(車)、斜坡起步、慢速前進等高超的騎行技術——今天來看,我的這位老師如果不去教書,絕對是山地車越野障礙比賽的佼佼者。



快時代的慢進鍵

但當城市以快速路和立交橋為骨架開始無限擴張,汽車成了城市裏占絕對優勢的主角,自行車則被束之高閣,數量開始銳減。

北京曾是全國自行車數量最多的城市。1995年的統計數字顯示,當年已登記的自行車就有831萬輛。20年後,小汽車一輛接著一輛飛馳而過,曾經全是騎行大軍的自行車道無不例外讓位給了機動車道。

當年人手一輛的“街頭霸王”自行車,一度淪為了貧窮的象征。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的片尾,農村出身的小貴扛起自行車走在城市的馬路上,在川流不息的車龍裏顯得格格不入。



當汽車變得越來越多,自行車卻成了“窮人”的代言詞。/《十七歲的單車》

曾經有人猜測,自行車會不會被送進博物館,成為曆史的過客。但共享單車出現後,被貼“窮人樂”標簽多時的自行車開始擺脫尷尬的地位,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配色組成一道彩虹,吸引不少年輕人爭相嚐鮮。

盡管和專業的公路車、山地車相比,共享單車終究隻是“純粹的應急需求”,但還是能讓想騎車的城市人心情澎湃起來——有了自行車,似乎就像聽到了奔向新生活的發令槍聲,必須出發了。

當人們的綠色出行意識不斷增強,自行車也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交通工具,它已經成了健康、時尚的代表。疫情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強身健體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城市裏的慢行係統逐步建立完善,自行車又有了容身之處。



自行車是城市慢行係統裏的重要角色。/視覺中國

據統計,目前我國自行車保有量約4億輛,我國仍然是全世界自行車數量最多的國家,並仍然保持著穩定的增長。

如果說舊時的自行車記載的是一代人的情感和中國城市的發展,那麽現在的自行車,則是見證快時代之下中國人對慢生活的體驗和思考。

騎上心愛的自行車去給城市“刷街”,一遍遍重走當年“自行車大軍”們走過的路線,微風拂過臉頰和汗水帶來暢快淋漓的感受,比起困在高樓大廈、坐在十點半的地鐵裏的單調生活,都要愜意得多。



比起單調的兩點一線生活,騎車“掃街”發現城市新角落才更愜意。/視覺中國

也正如此,與其說騎行因露營變得火熱而一並變為潮流,倒不如說自行車騎行一直都在,隻不過是隨著時間變化和城市發展,換了一種方式重新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已。

這也是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之下,人們重新體驗慢生活、認識城市本來模樣的最好方式——兩個輪子加上一步步踏進,才是我們擁抱生活的最佳姿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