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牙醫賺錢太猛了,吊打大廠 P7

餘華曾經當過五年的牙醫,在觀看過上萬張張開的嘴巴之後,他感到無聊至極,拋出靈魂拷問:為什麽我每天拔八個小時牙,縣文化館那幫人整天在街上逛?

於是餘華決定去縣文化館工作,寫出膾炙人口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曹可凡曾在節目裏評價說:" 餘華之所以把小說寫的這麽殘酷這麽血淋淋,是跟他當牙醫這段經曆有關。"

餘華筆下口腔是 " 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但他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了。放到如今,這個地方有著人們趨之若鶩的高薪。

近期," 高端民營口腔連鎖第一股 " 瑞爾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近三年,單名全職牙醫的平均年收入都在百萬以上。口腔修複主任醫師黃建生在微博上表示,瑞爾薪資最高有 600-700 萬。

雖說 " 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但是學醫也是有講究的,如果能夠在高端口腔醫院做牙醫,那麽年薪可能吊打六個大廠 P7。

01

憑手藝自立門戶

演員劉濤身上有兩個廣為流傳的標簽:一是幫老公還債的好媳婦;二是一口價值 300 萬的烤瓷牙——這是把二三線城市一套房鑲在嘴裏了。

不過劉濤這口牙並不貴在耗材,而是貴在牙醫。大部分牙科醫院使用的醫療材料,在淘寶都能買到同款,比如正畸托槽、烤瓷牙貼片材料,價格從幾十到幾百不等。

普通人就算在淘寶買到同款的材料,仍然沒有牙醫的技術,牙科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牙醫的手藝。看牙的場景和動手術如出一轍:漫布消毒水味兒的診室,滋滋作響的醫療儀器,被繃緊的口腔,讓患者處於高壓緊張的精神狀態。他們最期望的就是遇到的醫生技藝精湛。

依賴牙醫也讓牙科成為低標準度的行業。在醫療領域,牙科、眼科、體檢作為三項非核心業務,大部分是不進醫保的,價格體係不透明,民營醫院占比大,三者是出了名的 " 暴利 "。三者之中,牙科對材料、設備的依賴程度最低,對醫生的依賴程度最高。

從通策和瑞爾的成本結構來看,醫療耗材都隻占營業成本的 20%,而人力成本幾乎占到 50%,是耗材的兩倍多。

這也意味著牙科的資金門檻低,天然適合牙醫創業。牙科診所最主要的固定資產投資是牙椅,一家牙椅數在 1-5 台單體診所投資成本約 100 萬,規模較大一點的連鎖口腔單店成本在 300-500 萬 [ 1 ] 。

作為對比,醫療設備始終是愛爾眼科固定資產構成中的大頭,達到 70-80%。2019 年,愛爾眼科單店設備投入達到 2430 萬 [ 2 ] 。再比如體檢機構,根據億歐的數據,投資一家占地 2000-3000 平方米的體檢中心,設備費用占 50% 左右,約 1000-1200 萬 [ 3 ] 。

粗略算下來,體檢和眼科的單店投資成本是牙科的五到十倍。資金門檻低的牙科能夠實現牙醫自主創業,很多牙醫甚至選擇在機構培養幾年臨床經驗再出來自立門戶;而資金門檻高的眼科、體檢,反而給了連鎖醫院發展的土壤。

大 V 黃建生微博截圖

反映在數據上,牙科的個體診所口腔醫療診所占比最高,接近 50%,並且牙科診所分布呈現出區域性的特點,浙江有通策,四川有華西,CR5 不足 5%,而適合連鎖化的體檢和眼科,CR3、CR5 分別是 41.26%、15%。

在招股書上,牙科的非標體現在牙醫的成本構成,而在大眾印象裏,則體現在了普通人對牙醫這個職業的各種幻想上。

在小紅書上,光是關於 " 喜歡牙醫 " 的筆記就有一萬多篇,類似 " 牙醫在遇到喜歡的異性患者時會有什麽舉動 "" 如何勾搭一個牙醫男朋友 " 的內容也比比皆是,牙醫行業中患者和醫生的強關係由此也可見一斑。

02

去診所年薪百萬

瑞爾集團的財報中,有兩個數據連在一起看會非常有意思。2019-2021 財年,公司累計虧損了 12.27 億。與此同時,雇員福利開支累計 15.5 億。

雇員工的錢比虧損的錢還要多,瑞爾的錢都被牙醫賺走了。

牙醫薪水高似乎是常識,但是與中低端牙科診所相比,高端牙科診所的牙醫最舒服。根據 2020 年財報數據計算,主打高端牙科的瑞爾集團,每名全職醫生的平均收入是 128.79 萬元,而主打中低端牙科的通策,醫生平均薪酬為 46 萬元 [ 4 ] 。

用一句話總結的話,便是牙醫本身就是讓瑞爾賺錢的核心原因。

瑞爾醫生的學曆水平處於業內領先水平,瑞爾 856 名全職醫生,碩士及以上學曆占比 50.7%,高於恒倫醫療 27.4% 和通策醫療 39.9%。

在學曆構成壁壘的基礎上,醫生的服務還特別個性化,可以說是 " 比你有天賦的人還比你努力 "。根據消費者的一些反饋,瑞爾的服務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我有頸椎病,他們給我臨時製作了熱水袋 "," 我出行不便,瑞爾員工夜裏驅車 30 公裏送來了藥品 " [ 5 ] 。

知乎答主評價瑞爾:價格貴、服務好

憑借高學曆的牙醫以及很多超出專業醫療領域的服務,瑞爾有了比普通三甲醫院溢價 25% 的底氣。但機構隻是見著錢了,最終數錢的還是牙醫。

高薪的背後實則是牙醫培養難度大,牙醫的供不應求。

從牙醫的培訓周期看,專業的牙科醫生需要漫長的錘煉,從本碩博到臨床規培,一般周期在 13 年,更有甚者達到 16-17 年;從牙科本身的屬性看,普通牙科、正畸、種植牙之間分得非常細,業務知識區別也是相當大 [ 6 ] 。

在供應端,2019 年,我國每十萬人口牙醫數 17.5 人,遠低於日本、美國、韓國 [ 7 ] 。細分領域來看更誇張," 全國隻有 5000 人左右的正畸專業醫生,而 2019 年我國有 300 萬名正畸消費者 [ 6 ] "。

而資本的介入更加劇了對牙醫的需求。2010 年後,口腔賽道成為風口,跑出了 " 牙茅 " 通策醫療,中國口腔集團、牙博士、舒克母公司薇美姿實業也先後向 IPO 發起衝擊。

有口腔醫療工作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規範的牙科機構有 10 萬家,而具有職業資質的牙醫大概隻有 17 萬人 [ 6 ] 。於是,寧可虧損數億也不要錯過一個牙醫,成為了行業的共識。

供不應求的背後,牙醫的高薪更和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息息相關。

03

越來越貴的服務業

2010 年後,我國經濟進入轉型期,一個顯著的特征是第三產業崛起帶來了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牙醫、程序員、基金經理等成為站在風口上的好職業。

隨著產業的演變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那些從事標準化行業的勞動力(比如製造工人)從商品中獲得的收益變得越來越少。與之相對的是,以高管、牙醫為代表的的服務業人群逐漸成為獲利者。他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來自兼具高薪和高社會認可度的互聯網、金融、醫療等第三產業。

更重要的是,他們提供的服務是非標準化的,難以為工具取代,服務的價格也會越來越貴。

社會精英的光環也折射到了影視劇中。不同於世紀初反映淳樸農民的《鄉村愛情》和堅韌工人的《鋼的琴》,從 2010 年左右井噴的職場劇,主角麵孔橫跨霸道總裁(《親愛的,熱愛的》)和溫柔牙醫(《戀愛先生》),還有金融圈的王牌交易員(《我們不能是朋友》)等。

《戀愛先生》劇照,靳東扮演牙醫

影評人毛尖還擔憂起了 " 富人認同 " 刻畫的反作用:"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現在所有的職場劇偶像劇都是富人劇,人人都被往高階奮鬥,最低綱領也要像《蝸居》那樣,結尾要有一個馬上能實現的中產夢 [ 8 ] 。"

放眼全球,美國也曾經曆過類似的階段和轉變。

上世紀 70 年代之前,以汽車、鋼鐵、煤油等產業為代表的製造業是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工廠裏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依靠雙手和汗水實現美國夢。70 年代之後,計算機技術推動的經濟發展讓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社會中也出現了諸如牙醫、大學教授、金融從業者等高薪職業,並且,社會的分化越來越大。

以醫療領域為例,2007 年,美國雇主讚助的醫療保險成本平均上漲 6.1%,高於工人工資(3.7%)或總體通貨膨脹率(2.6 % ) 增長 [ 10 ] 。到 2010 年,美國醫療衛生費用在 GDP 占比為 17%,巴菲特曾形容:" 這種成本像是絛蟲在蠶食美國的經濟 " [ 11 ] 。教育領域,從上世紀 80 年代至 2010 年,美國本科生的學費年增長率甚至比美國通脹水平還要高 [ 12 ] 。

不過 55 年前,經濟學家鮑莫爾預測了這種趨勢並發出了警惕的聲音。他把 " 標準化商品越來越便宜,與生活質量相關的服務越來越貴 " 的現象稱作為 " 成本疾病 "。

隨著科技發展,標準化的工業生產力會提升許多,比如汽車行業能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更優質的產品,但像牙醫這樣的服務行業,還是一次隻能看一位病人。而在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如果要想留住服務從業者,就必須支付更高的薪水。

鮑莫爾擔心,服務業相對成本的增長,會讓它們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承受。

04

尾聲

英國作家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中,當魯濱遜第一次看到後來被他稱為 " 星期五 " 的土著時,就特別注意到了他的牙齒:一張嘴的樣子也很好,嘴唇很薄,牙齒生得很整齊,白得同象牙一樣。

如今,人們對牙齒的觀感已經超越了健康和美麗本身,而成為了一種定義身份的標準。新中產的標配不僅有學區房,也還要有正畸消費。馬太效應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窮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富人看牙看掉一輛寶馬是怎樣的畫風。

BBC2014 年的一則報道或許可以提供馬太效應到最後是怎樣的情景。對 6000 人進行調查後,結論寫道:社會中最窮的人群到 70 多歲的時候要比最富人群少八顆牙。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