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集體撤檔,中國電影還有救嗎?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藍色多瑙河,編輯|小市妹

這個五一,你去看電影了嗎?

與春節檔的 " 百元票價 " 引熱議相似," 沒電影可看 " 成了本次五一假期的 " 梗 "。本次五一檔原本計劃上映的 11 部首映影片中,宣布撤檔的多達 8 部。

這些電影公司為何要集體撤檔?電影行業還能走出寒冬嗎?

消失的檔期

業內將 " 節假日 " 排片數量與票房驟增的現象稱之為 " 檔期效應 "。

按照曆史趨勢," 五一檔期 " 已成為繼 " 春節檔 " 與 " 國慶檔 " 的第三大檔期。數據顯示,去年,我國 " 五一檔 " 期間累計取得 16.7 億元的總票房、占全年總票房的 3.6%,兩項數據均創曆史新高。

在經曆春節檔的開門紅後,市場對今年電影行業回暖抱有很高的期望。此前,計劃在今年 " 五一檔期 "(4 月 29 日 -5 月 4 日)上映的新影片數量多達 11 部,僅比去年同期少一部。

但隨著清明檔期的慘淡收尾與疫情在多地的持續擴散,多達 8 部計劃在五一上映的影片宣布撤檔,由此迎來 " 撤檔潮 "。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 4 月 29 日,已宣布撤檔的影片包括《豬豬俠大電影 · 海洋日記》《哥,你好》《檢察風雲》《您好,北京》《保你平安》《遇見你》《我是霸王龍》《迷你世界之覺醒》8 部。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今年 " 五一檔 " 上映的新影片僅有 3 部,是去年的 1/4,其票房預測數據更是顯示,五一檔期按計劃上映的三部首映影片中,合計總票房不足 2 億元。

其中劇情片《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排名第一,預測票房超過 8000 萬元、進口動畫片《壞蛋聯盟》總票房約 5000 萬元、《出拳吧,媽媽》總票房不超過 2000 萬元。

好在,還有包括《笨鳥大冒險》《隻要你過得比我好》《小美人魚的奇幻冒險》《一點就到家》等 4 部重映片,及 1 部空降片《珠峰隊長》來彌補五一檔期的影片內容空缺。

不過,算上上述多部重映片的票房貢獻,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 " 五一檔 " 總票房可能最多不過 5 億元,也就是連去年的三成都不到。

" 清明 " 與 " 五一 " 兩大檔期的接連失利,預示在這輪疫情反撲中,電影的檔期效應也要消失了。

疫情肆虐

這一切與疫情的肆虐無不相關。

據伊恩娛數統計數據,今年開年的前兩個月,受春節檔帶動,我國電影大盤的月票房與疫情前(2018 年 -2019 年)的高峰時期相差並不大。

但自 3 月份疫情反撲後,影院開始大規模歇業、消費者外出觀影的需求也被抑製,3 月當月票房不足 10 億元,創下 2013 年以來的新低。

▲來源:藝恩娛數

此前,我們在《影視股,寒冬已退》一文中提到:2021 年中國電影行業供給端已經完全恢複,影響行業持續回暖的關鍵因素依舊是疫情。

3 月份以來,疫情反複,而且,疫情重災區還與電影傳統的票房 " 糧倉 " 的相重疊。

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 3 月 31 日全國影院營業數為 5475 家,營業率 45.4%,一、二線城市受影響尤為嚴重,上海等疫情重災區因防疫要求,開門營業的影院數量為零。

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營業率在 70% 以上、影片上映排放才會有票房保障。

進入 4 月份,情況稍微好轉。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4 月份的大部分時間,全國影院的營業率超過 50%,較 3 月份的有所回暖,不過仍舊有近一半影院選擇關門歇業。

影院營業率的不足,對一些口碑不錯的大片造成明顯衝擊。以好萊塢超級英雄 IP《新蝙蝠俠》為例,3 月 18 日,該影片上映首日取得 2095 萬元的票房,上映三日的累計票房僅超過 7000 萬元。

相較北美市場,《新蝙蝠俠》上映首日便進賬 5661 萬美元,隨後兩天分別取得 4326 萬和 3414 萬美元,三天合計票房輕鬆突破 1 億美元。

同樣的片子,相差懸殊的票房成績,這與國內影院的大量歇業直接有關。有業內人士假設,如果影院營業率恢複到正常水平,《新蝙蝠俠》有望上映 5 日票房就達到 1.5 億元,而該片的累計總票房才 1.48 億元。

疫情反撲、影院歇業直接帶來的是票房損失。藝恩數據預測,3 月份因疫情影院關停帶來的票房損失約為 3.95 億,損失票房份額 30.1%。

除此之外,防疫政策對上座率的要求,以及觀眾觀影熱情退卻帶來的場均人次下降,對票房也形成了巨大壓製。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影院場均人次為 10.3 人,較去年同比下滑 22.4%,創下 2012 年以來的新低。

為此,電影院普遍提高了票價,今年平均票價為 45.4 元,較去年淨漲了 2.6 元,但對票房損失的對衝十分有限,藝恩預測今年一季度因場均人次下降帶來的票房損失超過 60 億元。

長夜漫漫

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是,當前疫情對電影需求端造成的負麵影響,正在往供給端轉移。

本質而言,電影行業是一個由供需兩端共同推動的商業生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觀眾對能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敘事故事形成強烈需求,成就了像《戰狼 II》《長津湖》等屢破票房紀錄的國產大片。

另一方麵,電影供給端的創新也會激發觀眾進入影院消費,比如當年《阿凡達》為代表的 3D 影片,直接推動 3D 觀影潮流;當然,好故事曆來都是電影供給端的活水源泉,比如賈玲的《你好、李煥英》、光線傳媒的《哪吒》等,均成了支撐當時大盤的中流砥柱。

也就是說,需求端被壓製,供給端仍然在持續產出,對於整個電影行業而言,無非就是票房滯後、投資晚收回而已。

但本次疫情的持續反撲,某種程度上動搖了電影供給端的穩定。光線傳媒在最近的投資者交流會上稱:目前市場上的影片供應狀況並不理想,原因有三,其一是整個行業的資金出現了較大問題,很多項目不能按期推進;其二疫情導致很多拍攝無法按計劃完成,製作周期在加長;其三審查總體趨緊。

一旦供應端持續出現問題,就意味著整個電影行業開始向最冷清的 2020 年開倒車。

資本市場早已這一預期寫進了 "K 線圖 " 中,Wind" 電影與娛樂指數 " 顯示,自 1 月初以來,不到 4 個月時間,指數最大跌幅接近 40%,指數水平也創下曆史新低。

行業出清能提高頭部企業的市占率,但這種 " 泥沙俱下 " 的局麵也增加了巨頭們的經營壓力,尤其是對於一些收入依賴影院分銷的影視公司,如萬達影院、橫店影視等。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疫情對觀眾電影消費習慣的改變。相對以前從新電影宣傳階段時的期待,到放映時期的魚貫而入,目前,在流媒體平台的點播成了觀眾消費電影的一種普遍方式。

即便時間稍晚一點,但相對於節節攀升的電影票價以及眾人聚集的防疫隱患,居家享受大片也不失為一種上上策。

種種變動中,甚至有業內人士表示,電影行業最輝煌的時代可能會定格在過去,相關股票的估值中樞也麵臨著永久性回落的風險。

五一撤檔潮看似把電影行業再次打入寒冬,但我們仍然需要堅信,隻要把疫情這個根本問題解決,行業的漫漫長夜很快就能迎來黎明。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