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投了一個電池獨角獸,估值80億

來源: 投資界 2022-04-10 01:22:1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521 bytes)

騰訊也開始投電池了。

投資界獲悉,4 月 6 日,廣州巨灣技研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股東赫然出現了廣西騰訊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身影。而數日前,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年報溝通會上透露,巨灣技研已完成 A 輪融資,估值達 80 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這隻被騰訊看中的電池獨角獸,正是脫胎於廣汽。成立於 2020 年,巨灣技研是廣汽集團首家內部孵化技術創新公司,由廣汽集團牽頭,廣汽資本、廣汽研究院先導技術團隊與第三方戰略夥伴持股平台共同出資成立。成立一年後,公司生產的巨灣 XFC 極速電池已經應用於廣汽埃安旗下車型。

無獨有偶,不止騰訊,華為剛剛也投了兩個電池獨角獸——衛藍新能源和中科海鈉,小米也參與了衛藍新能源的新一輪融資。毋庸置疑,以電池為代表的新能源堪稱眼下最吸金的賽道,前有蜂巢能源、中航鋰電等超級獨角獸,後有像驥翀氫能這類估值暴漲的新秀。這裏,估值暴漲令人驚歎。

廣州,跑出一個電池獨角獸

騰訊剛投了,估值 80 億

一隻名不見經傳的獨角獸,有何來頭?

官網顯示,巨灣技研是由廣汽集團、廣汽資本、廣汽研究院先導技術團隊與第三方戰略夥伴持股平台共同出資成立,是廣汽集團內部孵化的第一家混合所有製技術創新公司

目前,巨灣技研現任 CEO 是裴鋒博士,廣汽內部一位老兵。2007 年,剛從華南理工大學博士畢業的裴鋒,進入到廣汽研究院工作,並受命組建廣汽新能源團隊。2010 年,廣汽意識到發展新能源汽車必須要突破核心三電技術,因此便決定重資投入研發。此時巨灣技研的前身,隻是一支剛剛起步的先進儲能材料研究團隊。



然而隨著技術研發的深入,裴鋒與團隊又麵臨著一個新課題——如何把突破性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為新能源汽車賦能。" 我們當時研究了很多方式,最後廣汽討論決定將團隊孵化出去。這樣既可以留住人才,為他們提供平台,又有利於調動團隊的積極性。" 裴鋒曾回憶道。

此時正值 2018 年的國企改革 " 雙百行動 ",廣汽入選了改革名單,便著手開展高新技術公司孵化工作。裴鋒曾介紹,當時的大背景水到渠成地加速了巨灣技研的成立。2020 年 9 月,巨灣技研正式在廣州注冊成立—— " 灣 " 代表灣區," 巨 " 取義於自研的巨電容電池," 技研 " 則表明其是技術驅動型的企業。

這一支電池新軍,由業內赫赫有名的黃向東擔任董事長兼 CTO,裴鋒則出任 CEO 一職。黃向東也是一位廣汽老兵。早在 2004 年,黃向東就加入廣汽工作,廣汽研究院正是在他的主導下於 2006 年成立,他也同時擔任首任院長,一幹就是十年。在黃向東的主持下,廣汽研究院成功開發了包括傳祺 GS4、GS8 在內的多款明星自主車型,團隊也由初創時的幾十人擴充到數千人規模。



裴鋒還曾對外透露一個小細節:從廣汽研究院到巨灣技研,團隊核心骨幹不僅沒有獲得更高的工資,反而降了薪酬。" 巨灣成立的時候,廣汽集團占股是 49%,我們就開玩笑說,我們就拿 49% 的工資。所以,後來進來的人,包括我工資基本都是砍半的。"

就是這樣一支自降薪酬的團隊,用不到兩年時間,締造了一隻電池獨角獸。2021 年 8 月,搭載巨灣 XFC 極速電池的廣汽 AION V Plus 車型正式全球量產發售;兩個月後,巨灣 XFC 極速電池產業基地落戶廣州南沙區,產能 8Gwh,對應年產約 12 萬輛,計劃於 2023 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正值電池賽道火爆,巨灣技研自然也獲得了一眾 VC/PE 的青睞。2021 年 7 月,巨灣技研完成了數億元 Pre-A 輪融資,由廣發證券子公司廣發信德、廣發乾和廣州金控基金聯合領投,中銀粵財、廣州基金、勢能資本等跟投。

不久前,廣汽集團年報溝通會上,董事長曾慶洪透露,巨灣技研已完成 A 輪融資,估值達 80 億元人民幣," 一年半前巨灣技研成立時,廣汽投了 6000 萬來孵化 "。當時,巨灣技研新一輪投資方並沒有披露。

直至巨灣技研剛剛工商變更,我們看到騰訊、上海舜惟、廣州勝璟創業、博潤資本、新的集團、廣州金融控股集團、科金控股、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廣州南粵基金集團、瀚暉資本、廣州開發區投資集團等 11 個股東,呼嘯而來。

騰訊,為何投一家電池公司?

事實上,騰訊與廣汽之間的淵源頗深。

早在 2017 年 11 月,騰訊就與廣汽集團首次達成戰略合作,並全球首發了由廣汽集團自主研發的iSPACE 智聯電動概念車。據悉,這款智聯電動概念車是基於騰訊車聯 "AI in Car" 係統打造,利用了騰訊的安全、內容,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平台能力。

彼時,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表示,騰訊要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賦能者,而非顛覆者,通過與車企協同打造智能網聯生態平台,以 " 去中心化 " 的方式、全方位的平台能力,為車企提供一個更為包容、創新和具有可持續性的智慧解決方案,讓汽車成為未來生活的智能終端。

2019 年 6 月,廣汽又聯合騰訊、廣州公交集團及其他投資者,共同出資設立了移動出行平台——如祺出行,投資總額超過 10 億元人民幣,前三家投資方分別持股 35%、25%、10%。而據曾慶洪日前透露,如祺出行將計劃於 2023 年啟動 IPO。

緊接著,騰訊又在 2021 年 4 月與廣汽進行了戰略合作升級,包括產品數字化、業務數字化、信息安全體係建設、構建出行新生態、自動駕駛技術等多方麵。

可以看出,騰訊與廣汽之間合作十分緊密,已經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基礎。想必對於巨灣技研,騰訊也能做到知根知底,因此對於前者的投資倒也順理成章。

盡管公開信息顯示騰訊對巨灣技研的持股比例較小,但不可不否認的是這家互聯網大廠對於新能源賽道的興趣。至於此次投資背後的具體邏輯,騰訊官方並未公布,但結合巨灣技研其他投資方的分享,似乎也能窺得一二。

作為巨灣技研 Pre-A 輪融資領投方,廣發信德認為,在雙碳的大時代機遇下,清潔能源及其應用仍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鋰電池經濟性和環保性的特點,讓它能在乘用車領域得到發展,未來空間廣闊。

" 巨灣公司作為廣汽集團孵化的企業,其優勢在於,一是公司具有差異化的技術儲備和規模量產的工程化能力,二是公司有種子客戶的支持,能夠渡過前期不確定性較高的階段。三是公司有以黃董事長帶領的一隻高效精幹的團隊,他們在新能源及儲能材料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

當然,騰訊看中的不僅僅是一家電池企業。據悉,石頭科技創始人兼 CEO 昌敬的造車項目——洛軻汽車,已經在 2021 年末完成 1 億美元融資,領投方即為騰訊集團。有消息稱," 騰訊在本輪融資中的投資金額超過 5000 萬美元 "。而裴鋒此前曾表示,巨灣技研也在與其他整車廠接觸,其電池產品有用於廣汽以外其他車廠的計劃。因此,不排除騰訊通過投資巨灣技研,來深度協同其在造車領域的投資。

眾所周知,騰訊早在多年前就投資了特斯拉,且持有相當大的比例,所以騰訊對新能源賽道並不陌生。

祥峰投資執行合夥人夏誌進分析,騰訊之所在開始在國內布局,一是因為新能源這一大賽道的確定性越來越大,顯然是大勢所趨;二是騰訊在主要業務遊戲、社交、雲服務碰到一定瓶頸的情況下,也需要探索新的增長機會。

這樣的一幕,也在華為、小米等科技大廠上演。4 月 1 日,華為旗下哈勃投資,參與了鈉離子電池生產商中科海鈉的 A+ 輪融資;而更早一點,華為剛剛和小米聯手,投了一家鋰電池企業衛藍新能源。將造車提上日程的小米,也曾多次投資電池企業,除了超級獨角獸蜂巢能源以外,小米還投資了珠海冠宇、贛鋒鋰業及中航鋰電三家電池企業。

在夏誌進看來,之所以互聯網企業紮堆新能源,源自內因和外因的共同驅動。首先是本身業務的瓶頸:互聯網公司在過去幾年普遍遇到這一問題,甚至不得不麵對很多黑天鵝事件,因此他們有很強的動力去尋找下一條長長的雪道。

其次是雙碳減排政策的推動。自從 2020 年中國明確提出 2030 年 " 碳達峰 " 與 2060 年 " 碳中和 " 目標後,新能源領域的前景越發明朗,同時具有長期確定性和巨大的增長空間。" 這對於擁有資金實力和人才優勢的互聯網科技巨頭來說,自然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風口。"

今年最火爆的賽道

估值飛漲,華為剛投了兩家

今年以來,新能源融資熱鬧,席卷整個一級市場。

張楊(化名)對此體會尤為深刻。他就職於北京一家硬科技投資機構,早在 2018 年左右就帶著團隊開始關注並出手投資了一批新能源項目," 從去年開始,我手中的新能源公司十分搶手,估值飆漲。"

新能源,尤其是電池賽道,估值暴漲超乎想象。脫胎於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衛藍新能源,剛剛拿到了華為、小米、蔚來資本的投資。深圳一位參與了某電池獨角獸融資的 PE 投資人透露,衛藍新能源估值已經有人開了 150 億元人民幣。

作為國內首家專注鈉離子電池開發的公司,中科海鈉同樣估值漲幅驚人。北京一家投資機構合夥人表示,自從華為哈勃入股後,各路資本馬上瞄準了中科海鈉,並大方地給出 TS(投資意向書)。據悉,該公司估值已超 50 億元,和去年 3 月相比漲了 800% 不止。

另一家主攻國產氫燃料電池電堆的明星公司——驥翀氫能,同樣被各家投資機構盯上。2021 年,驥翀氫能剛剛開放新一輪融資,便有 100 多家投資機構主動上門拜訪。驥翀氫能創始人、董事長付宇感歎,我從來沒想到自己的公司會受到這麽多人的關注和重視。

曆時將近一年時間,驥翀氫能在今年 1 月官宣了數億元 A 輪融資。據悉,該輪融資完成後,公司估值三年內翻了 20 多倍。眼下,驥翀氫能下一輪融資工作還未正式開始,便有不少投資機構不乏國內頭部 VC 機構,主動詢問下一輪融資計劃,並開始了盡調工作。

新能源估值暴漲,投資人自有一番邏輯。北京一位參與某新能源獨角獸的投資人透露,現在跑出來的明星大多項目技術領先、商業模式清晰,有的初創公司已經參與到各地大型新能源建設中了。" 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公司的業務都做不過來。"

但隨著熱錢湧入,也不乏一些泡沫成分。上海一位剛參加線上路演的投資人表示:" 身處於賽道火熱的氛圍下,一些新能源創業公司成立沒多久,產品還沒實現銷售,便敢要上億估值。"

然而相比 " 投貴了 ",VC/PE 的心態是更害怕錯失賽道。在夏誌進看來,這正如當年的移動互聯網初期一樣。估值暴漲不可避免,不過真正優秀的投資人會在這暴風中尋找腳踏實地的開拓者,而不是飛上天的豬。

不久前,清科創業中心和清科項目工場聯合主辦了一個小型的新能源主題路演,吸引了紅杉中國、深創投、碧桂園創投、清科資本、小米戰投、險峰長青、青鬆基金、源碼資本、鬆禾資本、普華資本、東方富海、天能集團、浙大創投、創新工場、大鉦資本等百餘家基金投資人。

活動結束後,30 多名投資人與企業創始人建立了聯係,有的投資機構第二天便發起騰訊會議溝通融資細節。罕見的是,新能源賽道的內卷已經蔓延到機構內部。一位工作人員透露," 這幾天,同一家機構的不同項目組投資人都找我對接同一個項目。"

這恰好印證了一個行業共識:新能源行業是一條充滿巨大想象力的賽道,也是投資配置的必選賽道。國科嘉和高級合夥人陸佳清坦言:" 新能源市場泡沫是有的,投資人的關注點會轉移,一些細分賽道的熱度可能會降下來。但這是一個龐雜的萬億級大賽道,上遊還有很多投資機會,值得大家關注十餘年乃至數十年。"

序幕才剛剛拉開。一位硬科技領域的投資人認為,如今新能源的發展開始擺脫 10 年前單純靠補貼模式來獲得市場回報的方式。最明顯的特征是,新能源的買方市場逐步從政府拓展到企業和家庭,這些都在不斷加速推進行業的發展進程。

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年最火爆的賽道。可以預見,這裏還有更魔幻的一幕幕上演。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