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競爭,再生變局。
根據最新統計公報,2021 年,武漢市常住人口達 1364.89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120.12 萬人,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一。
這意味著,武漢以 1364.89 萬的人口規模,反超鄭州的 1274.2 萬,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在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鄭州曾以 27 萬的領先優勢,首次趕超武漢,晉級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同時,借助人口回流,武漢城區人口有望邁過千萬大關,與北上廣深成渝津,共同位列超大城市。(參閱《最新城市評級:7 個超大,14 個特大,6 城集體晉級》)
武漢靠什麽逆轉?中部人口之爭,誰是最大贏家?
01
武漢人口增長為何這麽猛?
答案是,後疫情時代的人口回流。
不隻武漢,湖北全省常住人口大增 54.7 萬,僅次於浙江、廣東,增量首次躋身全國第三,這在《16 省,人口開始負增長了》一文中有詳細論述。
眾所周知,疫情與人口普查時點重疊,由此導致武漢及湖北的潛在人口被低估。
2020 年,武漢率先遭遇疫情衝擊,生產生活一度停滯,部分勞動力外流。雖然疫情迅速受控,但這些人口未必第一時間返回武漢。
2020 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時點是 11 月,當時疫情對武漢人口流失的影響仍未消除,這就導致人口普查數據存在一定失真。
不過,2021 年以來,武漢經濟強勢反彈,人口持續回流。
2021 年,武漢 GDP 達 1.77 萬億,同比增長 12.2%,總量位居全國第 9 位。
與此同時,武漢常住人口迅速反彈到 1365 萬人,與 2010 年相比,大增 386 萬人,年均增長 35 萬人。
就此,武漢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經濟複蘇和人口回流,但離巔峰仍有距離。
在疫情之前,武漢 GDP 總量位居全國第 8 位,直追成都,且與杭州保持一定領先優勢。
疫情衝擊之下,武漢仍未恢複此前的經濟地位。
2021 年與 2019 年相比,武漢與成都的差距從 787 億擴大到 2200 億元,對杭州的領先優勢從 850 億元變成 -392 億元。
而從人口規模來看,雖然一年新增超過 50 萬,但湖北常住人口規模仍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數據顯示,2021 年湖北常住人口 5830 萬,相比疫情之前 2019 年的 5927 萬,少了近 100 萬。(參閱《大拐點!16 省,人口開始負增長了》)
無論如何,武漢及湖北經濟人口變遷,足以證明疫情影響有多大、有多久。
02
武漢反超鄭州,中部人口之爭會否就此定型?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強省會,無論是經濟比重、人口比重,還是對全省的影響力,都堪稱省會的天花板。
從經濟來看,武漢 GDP 比重遙遙領先,鄭州則處於墊底位置。
2021 年,武漢 GDP 占全省比重高達 35.4%,與成都、西安共同位列三大強省會。
對此來看,同處中部的長沙為 28.8%、合肥 26.6%、南昌 22.7%、太原 22.5%,而鄭州以 21.6% 的占比墊底,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如果以都市圈來看,武漢都市圈總體 GDP 占全省比重則超過 60%,位居中部地區首位。
長沙、合肥、鄭州等都市圈,占全省經濟比重也都超過 40%,省會都市圈正在成為省域經濟中最大的一股力量。(參閱《官宣!第 5 個國家級都市圈來了》)
從人口來看,武漢常住人口占比同樣遙遙領先,而鄭州同樣處於墊底位置。
2021 年,武漢常住人口占湖北全省的 1/4 強,而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的占比均為 15% 左右,而鄭州僅為 12.9%。
可以說,中部 6 大省會中,隻有武漢是名副其實的強省會,其他城市都還有一定距離。
所以,去年以來,長沙、南昌、太原紛紛提出 " 強省會 " 戰略,做大省會的決心可見一斑。
03
未來中部人口第一城之爭,或將在武漢與鄭州之間產生。
目前,武漢常住人口 1365 萬,鄭州 1274 萬,武漢相對鄭州仍有 90 多萬人的領先優勢。
不過,考慮到人口腹地、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的巨大懸殊,鄭州相較武漢,還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河南是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省份,同時也是常住人口第三大省,這為鄭州打造強省會提供了強大的人口儲備空間。
數據顯示,2021 年,河南常住人口規模高達 9883 萬人,戶籍人口規模過億。雖然河南常住人口罕見下滑,但如此龐大的人口規模,仍非其他城市所及。
與之對比,湖北2021 年常住人口僅為 5830 萬,不到河南全省的 6 成,而武漢占比已經超過 1/4,未來增長空間可能會受到一定限製。
當然,無論是湖北還是河南,都是勞動力輸出大省,大量年輕人口到大灣區、長三角就業安家。
所以,如何留住本省年輕勞動力,同時吸引更多省外人口流入,則是兩大城市共同麵臨的重任。
04
中部 6 大城市,人口天花板有多高?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 2022 年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明確提及 " 慎重從嚴把握撤縣(市)改區,嚴控省會城市規模擴張"。
這意味著,強省會的大擴張或會戛然而止,而省會規模也麵臨天花板的限製。(參閱《嚴控撤縣設區!大城市的 " 擴容 " 夢碎了?》)
根據各地 2035 總體規劃,2035 年武漢規劃人口為 1660 萬,鄭州為 1800 萬,長沙 1550 萬,合肥 1300 萬,南昌 800 萬,太原 680 萬。
與目前常住人口相比,鄭州剩餘增長空間最大,為 525 萬。
合肥其次,超過 300 萬;武漢、長沙再其次,接近 300 萬,南昌、太原均有 100 多萬的增長空間。
這意味著,如果簡單參考規劃,未來鄭州有望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大城之位。
05
問題是,全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邊緣,已有 16 個省市人口減少。
為何省會城市仍留出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這正是對強省會虹吸效應的自信。
雖然全國人口大盤即將見頂,固然全省人口規模開始萎縮,但享受各種資源集聚的省會,必然會成為例外。
這從人口數據就可見一斑。
2021 年,武漢、鄭州常住人口分別新增 120 萬、12.5 萬,同一時期,湖北、河南兩省分別增加 54.7 萬、-58.2 萬。
這意味著,除了省會之外,大多數地級市人口都是負增長的。
而從 2010-2020 年的人口普查中看得更加清晰。
這是河南各地七普人口數據變動情況:
這是湖北各地七普人口變動情況:
可見,在武漢常住人口迅猛恢複的同時,湖北仍有多個地市麵臨著人口外流的尷尬,武漢在吸引外地人回流的同時,也加速對省內的虹吸之勢。
鄭州也是同理。當河南由於出生率下滑疊加人口外流而導致人口負增長之時,鄭州借助對全省資源的虹吸效應,得以保持正增長。
省會恒強,這將是未來人口競爭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