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在外部環境劇烈波動下,平安依然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答卷。
3 月 17 日,中國平安披露 2021 年經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 1479.61 億元,同比增長 6.1%,營運 ROE 達 18.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 1016.18 億元,同比下降 29%,主要受公司對華夏幸福相關投資資產進行減值計提等調整的影響。
作為衡量險企經營業績最客觀的數據,營運利潤這一指標去除了短期影響利潤波動的因素,尤其是投資收益短期波動對業績的影響。
拆分經營業績來看,2021 年,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實現營運利潤 970.75 億元,同比增長 3.6%;營運 ROE 為 32.3%。平安產險綜合成本率同比優化 1.1% 至 98%,承保利潤同比增長 145.7% 至 51.36 億元。平安銀行經營業績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10.3%,實現淨利潤同比增長 25.6%,不良貸款率較年初下降 0.16%,撥備覆蓋率較年初上升 87.02%。
在此背景下,平安在股東回報方麵表現出一如既往的豪氣。
一方麵,核心業務增長推動現金分紅水平的持續提升。2021 年平安向股東派發股息每股現金人民幣 2.38 元,同比增長 8.2%,合計分紅約 431 億。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平安連續 10 年提升現金分紅。
過去 10 年中國平安每股股息走勢圖
另一方麵,平安也在加大回購力度。2021 年 8 月平安推出 100 億元的回購計劃,以不超過人民幣 82.56 元 / 股的回購價格回購公司 A 股股份。截至券商中國記者發稿前,平安回購 A 股股份 39 億元,剩餘的 60 億元將擇機繼續回購。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日 AH 股集體拉升。3 月 16 日,中國平安 H 股漲幅 7.98%,A 股漲幅 3.85%;3 月 17 日,中國平安港股漲超 10%,A 股漲近 3%。
壽險改革曙光初現
比起業績數據層麵的變化,壽險改革見到曙光,是平安這份年報的核心亮點。
2021 年,平安壽險持續推動 "4 渠道 +3 產品 " 改革戰略落地。在渠道端,麵對代理人規模下滑衝擊新增保費的行業困境,平安堅定實施代理人分層精細化經營,大力培養鑽石團隊。2021 年代理人渠道全年人均新業務價值為 3.9 萬元,人均首年保費同比增長 22%。
另據介紹,鑽石隊伍方麵,2021 年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費是整體隊伍的 4-6 倍,收入約為社會職工平均工資水平的 4-5 倍。
此外,三大創新渠道社區網格化、銀行優才及下沉渠道也實現並行發展。
不久之前,平安集團總經理兼銀行董事長謝永林向媒體透露,平安壽險改革的重要一環——新銀保打造之後,產能是傳統隊伍的兩倍以上,在今年開門紅期間,銀保的中收同比增長了 30%。
作為中國最大的險企,壽險改革的價值不言而喻。根據奧緯谘詢數據顯示,相較於發達市場人身險滲透力普遍超過 15%,中國人身險滲透率僅僅隻有 8.6%。預計到 2050 年,中國人身險市場保費規模將達 45 萬億元。考慮到當下中國人身險市場規模僅僅隻有 3.12 萬億,未來 30 年國內人身險市場規模仍有超過 10 倍的發展空間。換言之,壽險改革的持續推進,有望為平安未來十年乃至更長周期地發展打下基礎。
壽險改革成效初顯的背後,離不開平安數字化賦能和綜合金融平台的支撐。
數字化升級作為平安近年來經營探索的主要發力點,在公司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2021 年,科技業務總收入達 992.72 億元,同比增長 9.8%。截至 2021 年末,平安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 7008 項,累計達 38420 項。
具體來看,平安利用科技助力金融業務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促進銷售、提升效率和控製風險三個方麵。在銷售促進方麵,平安加快新技術與壽險等業務場景的融合應用,提高產能效率。在效率提升方麵,平安運用科技全麵優化改造業務流程,提升作業效率、優化客戶體驗。在風險控製方麵,平安運用前沿科技賦能分析引擎,提高風險控製質量與效率。比如,在保險理賠環節,平安通過 OCR、NLP、知識圖譜等技術,在核保理賠環節輔助資料信息識別、案件審核,可支持 1600 種常見疾病的核保風險識別,超 1500 種疾病的醫療險理賠審核,核保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近 30%,理賠效率提升近 20%。
數字化賦能之外,綜合金融對這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助益同樣不可不提。2021 年平安核心金融公司之間客戶遷徙近 3301 萬人次;個人客戶中有 8926 萬人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體個人客戶中占比 39.3%;集團客均合同數 2.81 個,同比增長 1.8%。
年報顯示,對公渠道綜合金融保費規模同比增長 19.9%,綜合金融融資規模同比增長 26.9%。
中國版 " 聯合健康 " 漸行漸近?
壽險改革的順利推進,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平安醫療健康生態圈的賦能。過去幾年,平安生態圈以科技為抓手,縱橫打通政府端、用戶端、服務方、支付方,撬動醫院、醫生、醫療核心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
其中,平安健康作為線上醫療服務的流量入口,通過整合線上 + 線下資源,為集團奠定了生態地基。
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平安健康的累計注冊用戶數達 4.23 億。2021 年累計付費用戶達到 3800 萬,2021 年營業收入增長至 73.34 億元,毛利率 23.3%。
在線下渠道方麵,截至 2021 年 12 月末,公司合作醫院約 3600 家,其中三甲醫院占比超 50%;合作藥店數 20.2 萬家,覆蓋全國約 34% 的藥店。
隨著醫療生態的搭建完成,保險業務與醫療服務的協同效應逐漸顯現。
數據顯示,在平安超 2.27 億個人客戶中,有近 63% 的客戶同時使用了醫療健康生態圈提供的服務,其客均合同數達 3.3 個,客均 AUM 達 4.0 萬元,分別為不使用醫療健康生態圈服務的個人客戶的 1.6 倍、3.0 倍。
這或許意味著,平安距離成為中國版 " 聯合健康 " 更近一步。
有業界觀察人士認為,如若成為中國版 " 聯合健康 ",無疑將對平安的價值產生巨大提升," 保險 +HMO" 模式將在業績與估值兩方麵大大拉高傳統壽險公司的價值。
2020 年聯合健康的健康險業務總收入為 2571 億美元,同比增長 6%。非保險業務板塊總收入為 136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1%,為集團貢獻的收入已經超過 50%。在非保險業務板塊三塊業務的增速上,健康管理增速最快,2020 年同比增長 29%。
服務已經成為這家險企的主要增長點,其傳統的保險業務的增速僅為 12%。2016-2020 五年間,聯合健康營收的年複合增速為 8.61%,ROE 複合增速為 20.20%,遠遠高於傳統險企。
最新數據顯示,聯合健康市盈率為 27.12 倍,市淨率為 6.53 倍。若能向中國版 " 聯合健康 " 進一步貼近,這家保險巨頭潛在的估值提升空間同樣可觀。
平安搶占居家養老風口
說起平安的未來布局,養老產業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察窗口。
2022 年 3 月 1 日,平安居家養老服務體係全麵上市。該服務依托平安集團醫療健康生態圈優勢,整合社會優質養老資源,針對老年人居家養老九大痛點,以 1 個專屬管家、10 大服務場景和 1 套監督體係,為長者打造一站式養老服務。
平安發力養老產業的原因不難理解。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近年來老年人口的占比正在不斷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 60 歲及以上人口 2.64 億人,65 歲以上人口 1.91 億人,分別占比總人口 18.70% 和 13.50%。60 歲以及 65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 2010 年分別上升了 6.79 個百分點和 5.44 個百分點。
與國外不同,居家對於大部分中國老人來說依然是主流選擇。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老年人大多數都在居家和社區養老,形成 "9073" 的格局,就是 90% 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 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 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除了市場需求井噴外,政策層麵的推動也是平安選擇居家養老的重要原因。2 月 21 日,《" 十四五 " 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係規劃》發布,明確了九方麵具體工作任務,其中就包括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撐體係。
在養老產業的巨大機會麵前,地產、科技互聯網企業等諸多玩家也紛紛入局,平安的優勢又在哪裏 ?
業界的共識是," 金融 + 醫療 + 康養 " 獨特模式以及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 恰恰是平安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優勢所在。
得益於多年保險 + 布局,平安已在醫療領域有諸多沉澱,這不僅包括積累下的醫療資源,也包括對醫療科技的探索。截至目前,平安擁有 30 年醫療健康經驗 , 積累了全球最大五大醫療庫 , 涵蓋 3 萬種以上疾病。
眼下,平安作為龍頭險企正在試圖將此前在康養社區布局中積累的模式和經驗複製到居家養老中。從一定意義上說,平安在居家養老領域的探索,也是其保險 + 模式的又一次實踐落地。
隨著低垂的規模型果實采摘完畢,中國經濟來到尋求高質量穩定增長的新的階段,保險行業也麵臨著轉型升級。在這一背景下,平安在居家養老領域的探索以及其背後的保險 + 模式,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有著不小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