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伎重演,李嘉誠錢坤再挪移

來源: 華商韜略 2022-03-12 23:37:1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774 bytes)

1997 年回歸之後的頭幾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之下的香港,房價斷崖式下跌,股市天昏地暗……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的用詞是:經濟逆境,共度時艱。

一片蕭殺中,香港大亨們的財富紛紛大幅縮水,但李嘉誠卻超常爆發,一舉封神。

01

1993 年,李嘉誠麵臨一個抉擇。

他旗下的 " 和記黃埔 " 與英國宇航合作推出的第二代無線電話(CT2)服務 "Rabbit",進入到第四個年頭,依然前途茫茫,而新一代無線通信已在蓬勃發展。

是繼續把 "Rabbit" 撐下去,還是全力發展新一代,抑或不再做這門生意?

李嘉誠的最終決定是:關掉 "Rabbit",大舉進入新一代通信業務,即後來大名鼎鼎的 Orange(" 橙 "),而且還安排了第一 " 重臣 " 霍建寧親自掛帥再出征。

借助新一代通信業務的蓬勃,不幾年,霍建寧就將 Orange 做成了英國第三大移動電話運營商。1994 年,Orange 的用戶才 300 萬,到 1999 年時,這一數字已增至 3500 萬。

▲李嘉誠(左)和霍建寧(右)

1996 年, Orange 還同時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和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並成為倫敦金融時報 100 指數成份股公司中表現最好的個股。

但風光一片大好之時,李嘉誠又不安心了。他後來曾這樣回顧當時的憂慮:

" 我看到三個現象:1、話音服務越來越普及,增長速度雖然很快,但行業競爭太大,使得邊際利潤可能減低;2、數據傳送服務的比重越來越大,增長速度比話音要高很多;3、在科技通訊股熱潮的推動下,流動通訊公司的市場價值已達到巔峰。"

另一個他沒說的巨大壓力是,Orange 雖然已是英國第三大,但也隻能是第三大。

歐洲的前兩大電訊巨頭英國沃達豐(Vodafone)和德國曼內斯曼(Mannesmann)都把英國市場作為必爭之地,已為爭奪龍頭地位打得不可開交。

老大和老二打仗,最後卻死了老三,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前景不容樂觀,甚至危機已現的局麵中,李嘉誠開始與霍建寧尋找機會,逆轉局麵。

基本策略就是,創造機會,賣掉 Orange。

02

Orange 有第三的不足,但也有第三的獨特價值——沃達豐與曼內斯曼,誰能買下 Orange,誰就可以真正成為英國電訊市場的老大。

如能激發兩家競買 Orange,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老大和老二打仗死掉老三的劇本,很快就被改成了 "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的新劇情。Orange 可以出售的口風剛剛吹出去,沃達豐與曼內斯曼就爭著搶著上了門。

接下來便是驚心動魄的時刻,但李嘉誠努力讓一切雲淡風輕。他睡覺都把手機放在床邊並且調到最大音量,生怕錯過霍建寧匯報過來的消息,但卻很少主動打電話追問消息。

1999 年 10 月 21 日,李嘉誠終於不用再等消息。

當天,他興高采烈地對外宣布:" 和黃 " 決定出售其持有的 Orange plc 總計 49.01% 的股權給曼內斯曼,交易總代價包括,相當於港元 264 億的現金、相當於港元 214 億的由曼內斯曼發行的三年期歐元浮息票據,以及曼內斯曼 10.2% 的股份。

消息傳出,全港沸騰。

最終,在是年的財報上," 和黃 " 從這一筆交易中獲得了 1180 億港元的溢利。

▲ " 和黃 "99 年年報披露的交易事項及盈利介紹

這也是香港開埠以來的企業最大盈利紀錄。

但這還不是贏家的全部。

曼內斯曼收購 Orange 不到半年,咽不下這口氣的沃達豐,直接以 1850 億美元把曼內斯曼給合並了。作為曼內斯曼重要股東的 " 和黃 " 接受了這個交易,並最終獲得了合並後新公司 5% 的股權,然後在股價大漲中再次獲得 500 億港元的溢利。

隻用 5 年左右的時間,就將一項原本陷入困局,累計投入不過百數億的業務,變成了超過千億利潤的大買賣。

經此一戰,李嘉誠的華人首富地位再難有人撼動。

03

一筆交易獲利超過 1500 億之巨,都還不是李嘉誠洞見觀瞻、老謀深算的全部。

完成這個大交易不久,李嘉誠得到一個新機會:競投德國 3G 營業執照。

看好 3G 的他高度重視這個機會,親自出手,領銜 6 家國際財團組成了豪華競購團,並派出霍建寧坐鎮倫敦指揮。

周密的謀劃和測算後,他們端出了一個以 450 億美元參與競購的計劃方案。

但在各家為此激烈拚爭,哄抬競購價格的最後時刻,李嘉誠卻在別人貪婪時恐懼了。互聯網股價快速飆升,帶動通訊科技類資產快速升值,讓他再次嗅到危機的味道。

他從香港打電話給霍建寧,要求霍建寧不但要馬上退出競購,還要創造機會將手上持有的歐洲電訊業務股份統統轉讓別人。

得到消息的國際財經媒體紛紛質疑李嘉誠的決定,聲稱這將讓 " 和黃 " 徹底失去成為國際電訊巨頭的可能性,美國《紐約時報》更直接感歎——超人失去威力了嗎?

事實再次證明,低買高賣這塊薑,還是李嘉誠的辣。

此後不久,互聯網泡沫破滅,高價獲得 3G 牌照的電訊巨頭因此股價大跌,主動 " 認慫 " 的李嘉誠則全身而退,不但保護了此前的巨大利潤,更在最後時刻趁高再狠狠地賺了一筆。

從歐洲撤退的李嘉誠,轉身把大量資金投向了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

其中,最標誌性的項目是,位於天安門旁,北京市東長安街 1 號的東方廣場。

在寸土寸金之地,占地 10 萬平方米的東方廣場,總建築麵積 80 萬平方米,竣工時為亞洲最大商業建築群,被稱為北京 " 城中之城 ",也樹起了當時中國商業地產的新高度。

20 年時光過去,如今的東方廣場依然是北京的核心地標。2018 年宣告退休時,李嘉誠還將其作為自己沒有內地撤資的核心證明:" 去北京看看東方廣場,我們是最大的股東。"

而當年對德國 3G 牌照的放棄,也並沒讓 " 和黃 " 喪失電訊業務的機會。

當 3G 技術逐漸普及,準入標準亦相應降低後,此前 " 認慫 " 的李嘉誠和霍建寧又回來了,大手筆以更低成本大膽大規模布局……

至今," 長和係 " 還在不斷擴張其電訊業務。

如今回望當年的進擊和撤退,李嘉誠無疑是堪稱完美地收割了東西兩半球的經濟周期和格局變化:先是成功收割了歐美電訊科技革命的大紅利並成功逃頂,轉身又成功收割了中國以城市化推動經濟起飛的大紅利……

值得玩味的是,最近,媒體又傳出消息,前幾年瘋狂投資英國的李嘉誠家族,正在與由澳大利亞投行麥格理集團和全球私募巨頭 KKR 牽頭的財團,洽談出售其英國的核心資產——英國第六大配電公司,價值 150 億英鎊的 UK Power Networks。

而在此前,李嘉誠家族旗下的長和集團,已經以 63 億歐元賣掉了在歐洲的電訊發射塔資產。

更值得玩味的是,當內地諸多地產巨頭麻煩纏身,李嘉誠家族的長和係已陸續耗資數百億,在香港及內地收購項目或競買土地,並與國家電力合作新能源項目。

兩項疊加,多少有點 20 多年前的影子。

05

無論當世及後來人如何評價李嘉誠,兩個重點都不容易忽視:

一是,他在超過 70 年的營商生涯中創造了一個奇跡:沒有一年虧損過,也沒有遭受過一次財務上的緊張。他說,這是因為他 90% 的時間都是在考慮失敗,並且不放過任何細節——

" 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麽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麽樣。"

李嘉誠說,做任何事業都要考慮自己的能力才能平衡風險,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

" 我常常記著世上並無常勝將軍,所以在風平浪靜之時,好好計劃未來,仔細研究可能出現的意外及解決辦法。"

對於有人推崇,也飽受詬病的低買高賣,他的解釋是:

" 這其實是掌握市場周期起伏的時機,並還有顧及與國際經濟、政治、民生一些有關的各種因素,如地產的興旺供求周期已達到頂峰時,幾乎無可避免可能會下跌…… "

另外一個是,他在 1980 年,內地還是萬元戶的時代,就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會,並在 2006 年宣布,將自己 1/3 的個人財產捐作公益慈善之用。

至今,李嘉誠基金會的慈善項目已包括: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人捐資的公立大學——汕頭大學;興辦了中國第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與教育部共同啟動了中國重大人才工程之一 "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 ……

到 2021 年,李嘉誠基金會的捐款超過 300 億港元,其中 80% 用在了香港及內地。

李嘉誠曾演講說自己:" 一生誌在千裏,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曆盡困難試煉,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 並且強調:" 在高增長機遇巨浪中,愚人見石,智者見泉。"

見石還是見泉?在李嘉誠看來,關鍵還仰賴於知識。

就在東方廣場竣工的關鍵時期,1999 年春節開始,李嘉誠曾投入 1600 萬港幣,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由他親自現身說法的大型公益廣告——

" 知識改變命運 "。

" 知識並不決定你一生的財富增加,但是你的機會就更加多了。你創造機會,才是最好的途徑。"李嘉誠在片中強調說。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