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不會一直擴張。
2022 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
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嚴控撤縣建市設區。
這是繼去年國家發改委" 慎重撤縣設區 "之後又一關鍵表態,且措辭從" 慎重 "提高到" 嚴控 ",收緊之意相當清晰。
這否意味著,大城市的 " 擴容 " 夢碎了?
01
城市擴張:
地市合並 VS 撤縣設區
大城市,從來不乏擴張衝動。
根據《中國城市大趨勢》分析,大城市的擴張,主要有兩種路徑。
一種是外延式的,直接合並周邊地市,做大城市體量。
過去 10 年,全國有 5 個城市,通過合並周邊地市完成了大擴容。
以合肥與蕪湖、馬鞍山三分巢湖為起點,成都代管簡陽、西安代管西鹹新區、濟南合並萊蕪、長春代管公主嶺,5 個省會城市完成了空前擴張。(參閱《過去 10 年,誰是全國進步最大的城市?》)
顯然,合並之後,無論是城市麵積、人口,還是更為重要的 GDP 總量,就能得到立竿見影的擴大。
所以,在 5 大省會之外,其他城市同樣不乏合並式擴張的衝動。
這幾年,深圳合並莞惠、武漢合並鄂州、寧波舟山合並、汕揭潮合並之類的說法不絕於耳,但最終都未能付諸行動。
第二種是內涵式的,通過撤縣建市,或撤縣設區,來完成城區的擴張。
這是城市擴張的主流。
過去 10 年,全國共撤銷了 140 多個縣,相應地,增加了 120 多個市轄區,十多個縣級市。
以北上廣深、武漢廈門南京佛山為代表的一眾城市,率先進入 " 無縣時代 "。
根據《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分析,撤縣建市、設區,意味著城市格局之變。
撤縣建市,從縣變成縣級市,看起來行政級別不變,但縣級市屬於 " 城市 " 序列,而縣更多還是農業管理模式,這實質上也是城市擴張的一部分。
撤縣設區,更為直接,從縣到市轄區,不僅能帶來市級 " 權力 " 範圍的擴張,而且還能促進城區麵積和城區人口規模的擴大,這些指標在地鐵、城軌建設方麵有著關鍵性意義。
所以,最近幾年,全國有數十個城市提出 " 撤縣設區 ",從二線省會到三四線城市,無不以此作為城市擴張的主要路徑。
國民經略主筆 凱風 首本城市著作,清華大學出版社出品
02
大城市,
為何不能隨意擴張了?
撤縣建市設區的政策轉向,始於 2020 年之後。
在此之前,大城市化作為城鎮化的主要方向,一直都受到鼓勵,無論是城市合並還是撤縣設區等暢通無阻。
2020 年,為何成了關鍵時間節點?
這背後,新冠疫情的出現及持續,暴露出超特特大城市在人口方麵的短板。人口過度聚集於大城市,千萬級的人口流動,帶來了疫情防控層麵的難題。
因此,從 2020 年開始,政策出現了兩方麵的轉向:
一是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嚴控撤縣建市設區。
這方麵,在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內的縣域,能夠享受到中心城市的輻射,無論是作為衛星城市還是副中心城市,都不乏吸引力。
但對於偏遠地區,或者本身缺乏產業支撐的中小縣城,無論是產業吸引力還是公共服務,都存在明顯短板,這些縣域如何強身值得關注。
二是有條件的中西部省份,要在省會城市之外,設立副中心城市。
這方麵,多個省份已明確省域副中心城市:
四川的綿陽、宜賓等;
湖北的襄陽、宜昌;
陝西的寶雞、漢中、榆林等;
河南的洛陽;
’湖南的嶽陽、衡陽;
廣西的柳州、桂林 ……
這種政策變局,體現了對大城市化的糾偏,打造更多具有競爭力的副中心城市、縣城,於經濟均衡發展同樣不乏好處。
不過,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所分析的,僅僅給予一個副中心城市的名號並不夠。
畢竟,這些城市與省會之間有著難以彌補的差距。
顯然,當資源、產業、人口等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有增無減,中小城市能否肩負起這一重任,這是值得考慮的。
03
哪些城市還能繼續擴容?
嚴控撤縣建市設區,不等於大城市完全失去了擴容的可能。
去年初,《人民日報》曾刊發一篇題為《正確認識撤縣設區》,對背後的爭議進行了梳理。
文章指出,撤縣設區是為了更好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一些人對於縣製消失的擔心是不必要的 …… 應當看到,撤縣設區後形成的 " 無縣 " 城市幾乎都是國家經濟中心或重要節點城市,並未泛化到中小城市。
根據文章,另一方麵,不同類型地區撤縣設區的目的與重點各不相同,不能盲目攀比與跟風 ……
那些省會城市的人口與經濟活動高度集聚的省份,需要著重培育非省會次級中心,以完善區域城市等級體係,其撤縣設區的重點應該放在次級中心,不宜通過撤縣設區繼續擴大省會城市規模。
當然,這篇文章隻是一家之言,未必代表官方態度,但其提出的問題方向,無疑值得思考。
基於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來看,在大都市圈、大城市群內的 " 撤縣設區 ",仍有一定必要性,這能讓縣域或偏遠郊區更快與中心城市融為一體。
而對於省會首位度占比過高的地區,是否還要通過合並周邊地市或者全麵撤縣設區,就必須有所取舍。
目前,我國一些省會麵積超過 1 萬平方公裏,人口甚至超過 2000 萬,體量已經相當龐大,是否還要繼續擴張,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04
強省會何去何從?
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有一個 " 強省會 " 的夢想。
近日,長沙、福州、太原、南昌、南寧、貴陽不約而同喊出了 " 強省會 " 的口號,有城市甚至表示 " 省會強則全省強 ",打造強省會的決心可見一斑。( 參閱《強省會!又有 7 個省會城市集體官宣了》)
事實上,在此之前,全國已有多個省會從弱變強,成為首屈一指的 " 強省會 ",這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成都、武漢、西安。
還有一些省會,早已將強省會戰略付諸於行動,包括南京、濟南等,要訴諸的不隻是強省會戰略,還將國家中心城市作為競逐目標。
可以說,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所分析的,除了廣州等個別省會之外,幾乎所有省會都將 " 強省會 " 作為追求。
這背後的戰略動機不難理解。
一個省份,如果連一個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恐怕都參與區域競爭的機會都沒有,遑論在重大國家戰略中獲得一席之地?
不過,不是每個省份都需要 " 強省會 ",這需要分情況來看。
對於東部發達省份來說,省內經濟強市眾多,本來就存在多個中心,省會想要一家獨大也不容易。
這裏的關鍵是要區分好省會與經濟強市之間的功能定位,讓省會更好發揮省會功能,經濟強市更多發揮經濟功能。
對於中西部已經做大了強省會的省份來說,省會再繼續膨脹,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負麵效應,在這些省份培育多個副中心城市,無疑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對於一些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省份來說,既要又要可能並不現實,很難在 " 做大強省會 " 與 " 做強副中心城市 " 之間取得平衡,反倒不如回到更加務實的 " 強省會 " 戰略中來。
強省會,未必適合每一個城市。但每個省份都不能少了經濟強市,這是未來區域競爭的重要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