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市聚齊!中國最大城市群GDP揭榜,誰是最大黑馬?

中國共有三大世界級城市群。

論成熟度,粵港澳大灣區高度融合;

論戰略定位,京津冀不遑多讓;

論規模之大和實力之強,長三角首屈一指,說是中國最大城市群並不誇張。

過去一年,長三角經濟發展如何?哪些城市脫穎而出?哪些地方掉隊了?

01

長三角

41 市GDP 排行榜

長三角城市群,囊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涵蓋 41 個地市。

單論規模,長三角以占全國 3.7% 國土麵積、聚集了全國 16.7% 的人口,創造了全國 24% 的經濟總量。

2021 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 總量高達 27.6 萬億,常住人口規模超過 2.35 億人,坐擁 8 個萬億 GDP 城市,近半城市躋身全國百強榜。

這是 2021 年長三角地區 41 個地市 GDP 排行榜:

毫無疑問,即便拋開政策定位,上海也是長三角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

上海 GDP 總量不僅超過了安徽全省,且接近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會的總和。

上海之後,江蘇 " 十三太保 "同樣光芒四射。

這 13 個地市全部位列百強城市,GDP 全部突破 3500 億元,最低的蘇北城市宿遷,放在安徽可以排在 TOP3 之列。

不僅如此,未來幾年,江蘇還有望再增 2 個萬億城市,常州和徐州 GDP 均已突破 8000 億,離萬億大關隻有 2-3 年的時間。(參閱《2021 年,全國 TOP50 城市 GDP 排行榜》)

浙江 11 個地市,除了衢州、麗水、舟山體量相對較小之外,其他城市均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地市強的不是 GDP 總量,而是人均 GDP 和人均收入,基本都位居全國前列。

相較而言,最晚被納入長三角的安徽,除了省會合肥位居全國 TOP50、長三角 TOP20 城市之列,其他地市經濟實力均不突出。

作為安徽第二城的蕪湖,則與鎮江、淮安處於同一層級。

而黃山、銅陵、池州等 5 地市,經濟總量在長三角地區墊底。

02

GDP 增速榜:

最快的在安徽,最慢的也在安徽

過去一年,長三角哪些城市增長最猛?

可以看到,長三角整體經濟增速跑贏大盤,41 個地市中,隻有 9 個城市低於全國平均增速。

值得關注的是,在 41 個地市中,增長最快的 3 個城市在安徽,而增長最慢的 5 個城市也在安徽。

不僅如此,安徽蚌埠市,還成了全國少有的 GDP 負增長的地級市。要知道,全國 GDP 平均增速高達 8.1%,安徽省平均增速則是 8.3%。

有意思的是,增長最猛的蕪湖與負增長的蚌埠,都是安徽最出圈的城市。

一個靠 " 蕪湖,起飛 "、一個借 " 蚌埠住了 ",雙雙聲名在外。

安徽多個地市增速墊底,或許並不出人意料。

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高增長著稱的江蘇 " 十三太保 ",卻有多個地市 GDP 增速不及平均水平,包括南京、揚州

這背後的原因也顯而易見。去年年中,疫情襲擊江南,南京、揚州首當其衝,兩地一度進行大範圍封控管理,對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不過,即便如此,南京還是以 1.63 萬億的 GDP 總量力壓天津,守住了經濟 TOP10 之位。(參閱《2021 年,全國 TOP50 城市 GDP 排行榜》)

 

目前,南京領先天津 600 多億元。未來,兩城或將麵臨著激烈的競爭,誰能守住第 10 城,值得關注。

03

人均 GDP:

江浙富甲天下,安徽多市墊底

經濟總量隻能說明規模之大,但衡量一個區域的實力,則離不開人居指標。

由於 2021 年各地常住人口數據尚未完全發布,我們以 2020 年各地的人均 GDP 數據作為對比。

可以看到,江浙滬包攬了人均 GDP 的前十名,無錫、南京、蘇州、上海、常州更是躋身全國前十。

正如《中國城市大趨勢》所分析的,安徽各地市,不僅在總量上不占優勢,在人均指標上同樣不及江浙滬地區。

安徽最高的合肥,人均 GDP 位居第 14 名。而在安徽 16 個地市中,有 11 個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在長三角地區也處於墊底位置。

所以,安徽雖然所有地市都位列長三角城市群之列,但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 GDP 還是收入指標,都與傳統的長三角地區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正因為這一點,安徽多個地市,獲得江浙滬地區的定向幫扶,這一消息一度還引發了網絡熱議。

去年底,國家發改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的通知,上海 3 個區、江蘇 3 個市、浙江 2 個市,定點幫扶安徽 8 市。

上海市閔行區——安徽省淮南市;

上海市鬆江區——安徽省六安市;

上海市奉賢區——安徽省亳州市;

江蘇省南京市——安徽省滁州市;

江蘇省蘇州市——安徽省阜陽市;

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淮北市;

浙江省杭州市——安徽省宿州市;

浙江省寧波市——安徽省蚌埠市。

這些地區,多數位於皖北,屬於經濟次發達地區,需要來自發達地區的幫扶,這也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應有之義。

同時,部分受到幫扶的安徽城市,本身就是大都市圈的一員。如南京定點幫扶的滁州,屬於跨省的南京都市圈成員;徐州定點支持的淮北,則位列淮海經濟帶之列。

所以,這正是都市圈戰略和城市群戰略的重要意義所在——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先富帶動後富,促進均衡發展。

04

蕪湖 VS 蚌埠:

網紅城市發展為何兩極分化?

蕪湖 GDP 增速領跑長三角,而蚌埠則是負增長。

兩個新晉網紅城市,發展為何大相徑庭?

先看蕪湖。

蕪湖是安徽第二城,且是官方認定的 " 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1 年 GDP 達 4302 億元。

雖是第二城,但蕪湖與省會合肥之間存在 7000 億的巨大落差,經濟總量不到合肥的 4 成。

雖然經濟總量與合肥存在巨大差距,但蕪湖並非毫無名氣。安徽最大的企業海螺水泥就位居於此,而知名度極高的三七互娛、三隻鬆鼠、中公教育、奇瑞汽車同樣出自於此。

雖然蕪湖位列 TOP50 城市之外,但卻擁有 17 家 A 股上市公司,有 15 家公司屬於各自領域的領先企業。

蕪湖擁有四大支柱產業:汽車和零部件、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

2021 年,這四大支柱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7.6%,成為 GDP 增速 " 奪魁 " 的最大助力。

雖然蕪湖是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但還有一個南京都市圈成員的身份。

當然,合肥都市圈也將蕪湖囊括在內,能否 " 左右逢源 ",從南京、合肥兩大中心城市中尋求自身的最大發展利益,值得關注。

蚌埠,成了另一個典型,為 2021 年罕見的 GDP 負增長城市。

此前,安徽兩會上,有領導直言:

去年以來,蚌埠經濟失速、發展失位、結構失衡的壓力凸顯,已經到了 " 退無可退、背水一戰 " 的關鍵當口。

蚌埠經濟為何負增長了?

從經濟數據來看,蚌埠負增長最大的因素在於工業和投資的下行。

數據顯示,2021 年,蚌埠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 25.1%,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 20.4%。

而固定投資下滑,最大的拖累來自於房地產。

蚌埠 2021 年房地產投資增速為 -31.6%。而 2019 年和 2020 年,蚌埠房地產投資占 GDP 比例均超過 30%,一度位居全國前列。

房地產下滑對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相比房地產,工業下滑則是更深層的症結。

蚌埠曾經是重點工業城市,且是交通要道,在安徽一度有" 合(肥)老大、蚌老二 "的說法。

然而,近年來,蚌埠傳統工業衰退,而新興產業仍未崛起。

正如官方文件直言不諱提出的問題:

蚌埠大企業、龍頭企業不夠多,全市除煙廠以外,產值超 50 億元以上企業還未實現 " 零 " 突破。

同時,加上環保督察、生化企業 " 退市進園 "、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當地工業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

顯然,樓市即將進入白銀時代,加上棚改收官,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恐怕很難再恢複過去的榮光,房地產投資依賴度越高,未來經濟受到的衝擊就越大。

房地產靠不住,留給蚌埠最大的武器就是工業了。未來蚌埠能不能重回高增長軌道,我們拭目以待。

05

長三角,誰是龍頭?

長三角地市多達 41 個,但誰是龍頭城市?

毫無疑問,上海是其中最大的龍頭。

正如官方文件所定調的:發揮上海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 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可見,上海是龍頭中的龍頭。畢竟,上海是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實力之強,地位之高,在長三角可謂獨一無二。

上海之後,蘇浙皖的三大省會,各有自身的 " 勢力範圍 ":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

這其中,杭州、南京都市圈都是橫跨兩省,杭州都市圈將安徽黃山、宣城市納入 " 勢力範圍 ",南京則將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納入圈內。

值得一提的是,長三角還分為中心區和外圍區之分。

長三角中心區共有 27 個城市,包括上海、江蘇 9 市、浙江 8 市和安徽 8 市。

長三角外圍區共有 14 個城市,主要位於蘇北、皖北、浙西南等地,包括徐州、衢州、蚌埠、阜陽等。

不過,能位列長三角城市群,躋身長三角一體化的國家戰略中,本身就是城市發展的大機遇。

安徽和合肥就是典型。

雖然安徽經濟實力無法與江浙滬 " 包郵區 " 相匹敵,但能躋身長三角,本身就意味著巨大跨越。

正如凱風在《中國城市大趨勢》一書的分析,這標誌著,安徽從中部地區向東部地區的轉向,能在 " 中部崛起 " 和 " 長三角一體化 " 的雙重戰略中左右逢源,安徽經濟得以突飛猛進。

過去 10 年,安徽 GDP 從 1.62 萬億躍升到 4.29 萬億,增加了 1.6 倍,離 TOP10 經濟大省隻有一步之遙。

作為安徽省會的合肥,更是過去 10 年最大的 " 黑馬 " 之一。

從 2011 年到 2021 年,合肥 GDP 從 3600 多億元躍升到 1.14 萬億元,增長了 2.1 倍。

借助經濟和產業崛起,合肥也從名不見傳的弱省會晉級萬億網紅城市,從過去的百強城市守門員擠進了 TOP20 之列,堪稱巨大跨越。

所以,能不能把握好這一機遇,決定了城市晉級的可能性。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