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父女,一家公司,兩個世界第一

這個公司,製造了兩個世界第一。

作 者丨張香雪

華商韜略 · 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圖片:網絡、圖蟲創意

鄂爾多斯是一個能夠頻繁驗證 " 貧窮限製想象力 " 的城市。這裏富豪遍地,百萬身家算是窮人。

他們談論別墅的語氣,就像是在說柴米油鹽。他們喜歡路虎和霸道(現在叫普拉多),有 " 路虎村 " 和 " 霸道村 "。他們在 2019 年的平均工資就達到了 8177 元,2020 年的人均 GDP 更是接近 17 萬元。

但這個以 " 羊煤土氣 " 知名的城市,名字卻來自於一個早就名聲大噪的公司,而這個公司的崛起,又跟一個人密切相關。

大多數人認識羊絨衫,都是從一個名為 " 鄂爾多斯 " 的品牌開始的。

在電視機還很少見的 1989 年,鄂爾多斯就開始在央視黃金時段做廣告了,當時一共打了半年廣告,費用高達 37 萬。

當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資為 217 元," 萬元戶 " 還是一個了不起的稱號,甚至連廣告都不多見。

" 鄂爾多斯羊絨衫,溫暖全世界 " 這句廣告語,從此天下皆知。

那時還沒有 " 標王 " 概念,但鄂爾多斯肯定是最早發掘央視 " 流量紅利 " 的企業之一。羊絨衫當時盡管價格貴,但很快就成為爆品。

1995 年,鄂爾多斯集團正式獲得了 " 中國羊絨製品大王 " 稱號——這不是自封,而是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技術進步評價中心授予。

此時距離王林祥正式掌舵伊克昭盟羊絨衫廠(鄂爾多斯集團前身),也隻過去了大約 12 年。

他說自己並不追求所謂 " 大王 ",因為這兩個字有些 " 山大王 " 的意味,讓他內心不安,很不自在。

他甚至說自己並不敢自稱企業家或者 " 經營大師 ",隻是一個企業經營者。

他放過羊,當過學徒工,是內蒙古第一家招商引資企業伊克昭盟羊絨衫廠的負責人,同時還帶領公司成為行業老大,在國人中完成了有關羊絨的市場教育。

在鄂爾多斯崛起之前,中國的羊絨作為一種 " 軟黃金 ",雖然被譽為 " 地球上離靈魂最近的纖維 ",但卻隻賣出了白菜價,跟中國的稀土賣出 " 土 " 的價格差不多——隻有資源,卻沒有定價權。

一個極端例子是,外商曾經以 " 幾盒火柴 " 的價格收走一斤羊絨,運到海外加工之後動輒賣出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美金一噸。

這讓王林祥寢食難安。

他帶領的企業生產全球最多、最好的羊絨,包括羊絨衫,但海外客商通過掌控品牌,拿走了絕大多數利潤。

王林祥通過 " 鄂爾多斯 " 這個品牌改變了這種窘境,把中國在羊絨產業鏈中的低端原料加工角色,變成了一個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巨無霸企業。

這個企業的影響力大到了人們隻知鄂爾多斯,卻不知伊克昭盟的地步——盡管這裏是全世界羊絨的最佳產地,生活著特有的阿爾巴斯白山羊。

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期,全球羊絨產出大約 6000 噸,其中中國大約為 3400 噸,內蒙古占了大約一半,且主要來自於伊盟。

2001 年 4 月 1 日,伊克昭盟撤盟建市,定名為 " 鄂爾多斯 " 市。

這家企業與所在城市共同繁榮、深度交織的命運,以及當地政府對王林祥的認可,可見一斑。

王跟羊絨結緣不是偶然的。

早在 1970 年他就加入了伊盟絨毛廠,這是中國最早加工山羊絨、生產和出口無毛絨的工廠。

▲內蒙古伊克昭盟羊絨衫廠舊照

他在這裏搬過磚,做過學徒,工作有聲有色,很快就成為這家工廠的骨幹,也很早就認識到了中國羊絨行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墊底角色。

王林祥的企業家氣質得以展現,始於他在 1983 年正式出任絨毛廠和日本三井合作擴建的羊絨衫廠廠長。

他的管理不但在那個時代是超前的,即便放到現在也不過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 砸掉三個鐵飯碗 " ——固定工的 " 鐵飯碗 "、傳統八級工資製的 " 鐵工資 ",以及幹部的 " 鐵交椅 ",取而代之的是合同工、計件工資和幹部競聘上崗。

這些措施都發生在經濟體製改革前夕,甚至在全國都非常少見。作為經濟特區的深圳,也曾組織考察團前來取經學習。

1984 年,王林祥去日本考察,發現自家貼牌生產的羊絨衫,終端售價相比出廠價漲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讓他大為震驚,也意識到了品牌的作用,於是決心創立自己的品牌。這就是 " 鄂爾多斯 " 的由來。

" 鄂爾多斯 " 取自鄂爾多斯高原的地名,為蒙古語,意為 " 宮帳繁多 ",因明代成吉思汗陵寢移至此處而得名。

當時羊絨衫一直出口海外,他認為大部分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了,自己沒有賺到大頭,而且經過改革開放十年之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未必不能接受羊絨衫這種高檔產品。

當然過程很艱難,他四處碰壁——因為沒有多少人知道羊絨衫的價值,有些人甚至沒聽說過羊絨。

他想去類似於友誼商店這樣的涉外場所開設專櫃,賣給外國遊客,但依然不被認可。

直到 1989 年國慶,一個英國遊客偶然在一個商店購買了 2 件鄂爾多斯羊絨衫後,引發了轟動效應,結果第二天旅行團 200 多人全來了,要求購買鄂爾多斯羊絨衫,這讓鄂爾多斯一炮而紅,一些大型商場的專櫃建設開始提速。

與此同時,王林祥趁熱打鐵拍出 37 萬廣告費,在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開始播出廣告,結果當年內銷就超過了 14 萬件。

1990 年底,鄂爾多斯在全國 52 個城市開設了 130 多家專賣店和 200 多個商場專櫃,銷售額破 6000 萬。

在鄂爾多斯的巔峰時刻,年銷量上千萬件,占到了中國的 40% 和全球的 30%,連稱霸羊絨行業 150 年的英國道森公司也被打敗。

1995 年,鄂爾多斯的營收達到了 3 億,超過了第二名到第六名的總和,正式成為 " 羊絨大王 "。

這是一個王林祥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剛當上廠長時就想實現的目標。在他看來,相較於北京雪蓮、新疆天山以及上海毛紡廠這樣的同行,自家擁有從日本引進的全套設備技術,生產和管理也都比較領先,且擁有背靠優質羊絨主產區的原料優勢。

而且這家工廠從未停止技術創新。羊絨服裝給人的印象就是適用於秋冬季節,但是通過羊絨深加工技術,鄂爾多斯做出了適合四季穿著的輕薄型服裝,後來又開發出了可機洗、不起球的羊絨製品。

但成為行業老大,沒有讓王林祥高興多久。

他的危機感又來了——羊絨行業受到資源總量和品牌發展的限製,短期內很難進一步做大規模了,所以他要尋找 " 次主業 ",並且也要做到世界第一。

於是他開始了多元化嚐試,2003 年宣布投資 150 億發展煤、電、矽鐵合金聯產項目。

很多人對此不理解——鄂爾多斯已經連續 20 多年盈利,員工收入也很高,為什麽還要去冒這些無謂的風險 ?

但這才是真正的王林祥。他天天把居安思危掛在嘴邊,並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乎所以。

2008 年,僅用 5 年,能源重工業務已經占到了鄂爾多斯收入的一半。

但認識他的人都知道,這 5 年王林祥承受了巨大壓力,很多人都認為他是自己選擇往火坑裏跳。

他自己也承認,進入能源這個行當,幹的是一件大家都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一件事,在當時看來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事。

因為動輒投資上百億甚至數百億,已經不是進入微利時代的鄂爾多斯所能支撐得了的項目了。

而且當時政策也發生了變化。鄂爾多斯剛剛進入能源行業,就遭遇了 " 經濟過熱 " 的大背景,宏觀調控開始了,他的項目受到嚴格限製,遲遲無法通過審批,貸款更是無從談起。

有人已經栽了跟頭。2004 年 4 月,德隆係資金鏈斷裂,江蘇鐵本也在未經國家審批的情況下,用吹泡泡的形式違法占地開建鋼鐵項目,造成惡劣影響。

這讓王林祥和他的項目命懸一線。因為在他的電廠項目中,也存在未獲得發改委審批的情況。

有人建議他停下來,他氣得喝了不少酒。

但是酒醒之後,他還是硬著頭皮,頂著巨大風險繼續推進項目,因為停下來就是死。

後來,部分機組項目獲得了審批,有員工甚至在總部門前放了半個小時焰火,慶賀公司躲過一劫,但王林祥卻不敢太興奮。

錢很快就燒光了。

隨著資金越來越緊張,王的脾氣開始暴躁起來,他的老婆成了他的出氣筒。他甚至開始整晚抽煙,然後就睡在沙發上。

無奈之下,等不來銀行貸款之後,他隻能選擇出讓股份來籌集資金。

用他的話說,轉讓股份的過程痛苦得不能自已,就像是自己生了個非常可愛的孩子,因為沒錢養活隻好送給別人了。

熬到 2008 年初,他的矽鐵合金項目終於達產了,據說每年純利就達 12 億元,但這個勝利果實,他已經喪失了部分所有權。

王林祥終於可以說自己轉型成功了——他既是羊絨第一,又是鐵合金全球第一。

回首轉型的這五年,他說就像是打仗。如果能夠預料到會經曆這麽多坎,"(這些項目)我能上也不上了。太艱辛了,酸甜苦辣沒辦法講。"

他說,這是他最後一個坎。

雖然銀行貸款曾經一度讓他崩潰,但是如果自己手裏有錢,他的態度是有錢絕對不會放在手裏,而是要花出去,還要超前花出去," 一個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就很高,為什麽還要那麽多資金閑置?這是商業世界最基本的道理。"

所以他不後悔,因為企業間的差距,往往是在逆境中產生的。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合資浪潮風起雲湧。

世界著名羊絨製品企業、英國道森公司多次提出要與鄂爾多斯談合資,都被拒絕了,理由是不接受外資控股。

王林祥說,他認可外資對中國的貢獻,但自己作為建國後出生的一代人,對於民族振興和富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把企業給外國人,不心疼嗎?

他不幹這種事。

後來道森與另一家企業合資,並成為鄂爾多斯的強勁對手,但王林祥對此不以為意," 沒什麽遺憾的。"

他甚至還感謝合資告吹," 這使我更加充滿危機感,不敢有絲毫鬆懈和自滿。"

對外合資強勢,他跟別人不一樣,而在內部企業改製方麵,他也趟出了一條路。

2000 年,鄂爾多斯集團開始改製,其中政府控股 67.5%,職工持股會持股份額為 32.5%。

在職工持股份額中,王林祥又將其分成三個部分,其中普通員工、中層、高層各占三分之一。

作為這家公司的靈魂人物,王林祥持有的股份不到總股本的 1%。

有人認為他至少應該拿 15%,他否決了這個提議。

" 不要給我定得高了。坦率地說,這是我的姿態。" 王林祥表示,自己曆來主張共同富裕。

他還表示企業改製是個敏感話題,"應該說我比柳傳誌幸運,我們在 2001 年就完成了鄂爾多斯集團的企業改製。"

到了 2002 年,鄂爾多斯對中小企業的國有資產進行一次性買斷,其中涉及到已經在 A 股上市的鄂爾多斯羊絨製品公司,彼時國有股按淨資產作價 4 億元,賣給鄂爾多斯集團東民公司(即原職工持股會、現鄂爾多斯控股集團)。

此時又有人提出增加王林祥的股份,後者再次拒絕。

對於有關買斷是國有資產流失的說法,王林祥嗤之以鼻,他也不認為鄂爾多斯是自己的集團," 我們最高層 10 位領導股權加起來不到 10%。"

在王林祥看來,這也不是為了防範所謂的 " 政治風險 "。" 我(即便)拿 15% 的股份,也不會有任何非議,職工也認可。"

但是事情在 2013 年有了變化。

鄂爾多斯在一次股權變更公告中,宣布此前的實際控製人楊誌遠變更為王林祥,後者持股 26.15%。

楊誌遠此前一直擔任鄂爾多斯副董事長兼鄂爾多斯集團常務副總裁,王林祥是鄂爾多斯集團董事局主席。

考慮到王林祥是這家羊絨和能源巨頭的創業核心,楊誌遠是否一直在為其代持股權?

並沒有人確切知道。

但現在的鄂爾多斯,已經不需要 " 代持 " 了——王林祥的女兒王臻已經走向台前,接力了整個家族事業。

但這個與接班有關的故事,最早的劇本並不是這樣設計的。

王林祥曾經說,自己的產品主要出口國外,但卻沒有掌握一門外語,這讓他很遺憾。

所以女兒王臻初中一畢業,就被他送到英國——鄂爾多斯在那裏有一個分公司,可以照顧王臻。

王臻後來讀了劍橋,她的父親希望她能讀國際貿易、金融或者經濟,但她選了光電子。

待到女兒碩士畢業要找工作時,王林祥說自己不會照顧王臻,也不會安排她進入自己的公司。

他甚至表示,王臻接自己的班是完全不可能的," 她自己的路自己去走。"

然而,王臻最終還是真正成為了家族接班人。

2006 年,26 歲的王臻進入鄂爾多斯工作。9 年後,正式執掌這家公司大權。

在媒體的報道中,王臻被認為是一個站在 " 羊絨大王 " 肩膀上的人。

然而,彼時,35 歲的鄂爾多斯正麵臨著 " 中年危機 ",品牌老化,羊絨業務增長乏力,庫存不斷攀升。

如何守住父親打下的江山,同時開辟新的增長曲線?

英國留學的經曆指引她:中國人也應該像英國人一樣,有值得世代傳承的觀念和方式,井然有序且不失優雅的生活,所以她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做一個羊絨衫和服裝的頂級品牌。

王林祥支持女兒的想法,所以 1436 來了——選擇細度為 14 微米以下,長度 36 毫米以上的品質最好的羊絨(這種規格在 500 公斤原絨中隻有 1 公斤),來打造這個品牌。

王臻說,1436 麵對的是一群最成熟、最理性、最挑剔的消費者。

怎麽打動他們?

她的答案是極致。

而這種極致從源頭就開始了——她專門建立了一個保護區,培育 1436 所需的特定規格羊絨,向牧民收購原料時不僅高於市場平均價,而且還會定期發放優質羊絨補貼,同時牧民也很清楚他們的羊絨用於 1436。

王臻還請來了格雷姆 · 布萊克這樣的國際頂級設計師——章子怡、前 " 第一夫人 " 米歇爾 · 奧巴馬等都是他的客戶。

作為一個熱愛羊絨的蘇格蘭人,格雷姆操刀設計的 1436,擺脫了羊絨衫在年輕人心目中 " 媽媽衫 " 的刻板印象,更加年輕和時尚。

甚至連渠道的打法都不一樣——在電商火爆的今天,1436 卻選擇在北京國貿 CBD 的嘉裏中心開設旗艦店。

最重要的是,1436 已經多次在類似於 APEC 領導人峰會、G20 峰會上完成外交國禮使命。

包括 1436 在內,這位年輕的掌門人給鄂爾多斯帶來的最大改變,在於順應消費者變化,為羊絨衫帶來了時尚年輕化因子。

她的理工科背景,也能讓她在麵對所謂的風口時,能夠保持理性。

在消費升級時代,她的路徑就是根據不同的用戶群體,各自建立品牌,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品牌矩陣。

其中的引領者,便是 2006 年創立的 1436。

在鄂爾多斯的官方表述中,這個由王臻操刀的牌子,被認為是一個民族品牌走向國際的典範。

王林祥一度希望學習柳傳誌,計劃在 57 歲退居二線。

但這個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2008 年,57 歲的王林祥正帶領鄂爾多斯剛從艱難的轉型中逃出生天,他退不了,也退無可退。

不過,自那時起,權力交接就在有序進行中。

王臻進入公司之後,不但創辦了 1436 主打高端市場,還推出了多品牌和年輕化戰略,突破了之前人們對於羊絨服裝的固有印象,客群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拓展。

她帶領鄂爾多斯突破了服裝業務的瓶頸期,可以說完全達到了王林祥對於一個接班人的期待。

如今,王臻是鄂爾多斯法人代表,她的丈夫張奕齡也在公司擔任高管。

2020 年,鄂爾多斯的營收超過 230 億元,多元化也基本成功。

現在的鄂爾多斯不僅是一個羊絨大王,還是一個能源巨頭,切入的是萬億級別的超級賽道。

這得益於王林祥的 " 危機感 "。

王林祥總是不厭其煩地告知自己的員工,要夾著尾巴做人,任何時候都要謹慎行事,所以他提出了 " 成功是失敗之母 "。

如果被巨大的成功衝昏了頭腦,企業的下坡路可能就開始了。

但形勢反轉很快。差不多 20 年前,鄂爾多斯推進的 " 重型化 " 項目,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能源大鱷,但是在新能源時代,已經變重的資產又該走向何方?

王林祥也許依然能給出答案,但這是王臻的新命題。

因為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最大的威脅往往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時代。

顯然這是王臻的時代,不是他的。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