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勁敵“殺”瘋啦!這家公司憑啥上市3天市值超千億美元?

來源: 新浪科技 2021-11-19 22:05: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226 bytes)

Rivian 看起來是最符合特斯拉成功軌跡的公司。當然,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特斯拉市值萬億美元的背後還有他們自動駕駛業務帶來的想象力空間。

出品 / 新浪科技(ID:techsina)

作者 / 鄭峻

過去一周強勢飆升的妖股 Rivian 已經連續兩天回吐漲幅了。這支妖股上市前兩天就飆升了 57%,但過去兩個交易日卻連續跌幅超過 15%。顯然,有投資者已經開始獲利回吐落袋為安。與此類似,昨天大幅上漲的另一家電動車新貴 Lucid 今天也下挫了超過 10%。

CNBC 電視頻道知名財經評論人克拉默 ( Jim Cramer ) 提醒市場別忘記 1999 年網絡股泡沫破滅的教訓,公開建議 Lucid 或 Rivian 的投資者至少套現一半。這多少也影響到了投資者的決策。但在同一個節目中,Rivian 的主要機構投資者 T. Rowe Price 負責人法斯 ( Joe Fath ) 力挺 Rivian,相信這家公司正處在正確的發展軌道上。

不過即便遭遇了大幅回落,兩家剛剛量產的電動車新貴依然股價高企。Rivian 市值接近 1100 億美元,成為美國市值排名第二的車企,明顯超過通用汽車和福特汽車這兩大底特律傳統豪強。而 Lucid 市值也超過了 760 億美元,距離福特汽車隻差 20 億美元。

Rivian 究竟是一家怎樣的電動車企?為什麽他們僅僅生產了 100 輛車,就能上市一舉融資 120 億美元,成為 2012 年 Facebook 以來的最大規模美股 IPO。而且,Rivian 剛剛上市就市值千億美元,一舉成為全球市值第四大車企,僅次於特斯拉、豐田汽車和大眾汽車。

明星電動皮卡

去年美國上線的的自駕遊紀錄片《長路漫漫》 ( Long Way Up ) 中,英國知名演員伊萬 · 麥克格雷格 ( Ewan McGregor ) 與好友騎著哈雷電動摩托車,從南美大陸最南端的阿根廷烏斯懷亞一路向北,在 2019 年貫穿了整個拉美大陸,最終到達美國洛杉磯。這是他們繼橫穿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之後的第三部摩托車自駕遊紀錄片。

除了哈雷電動摩托車之外,一輛作為保障車的神秘電動皮卡也在片中占據了諸多光環。雖然此行有其他柴油皮卡擔當保障重任,但這輛電動皮卡卻頻繁出鏡,顯然是有置入合作。這就是加州電動車創業公司 Rivian 在 2018 年底發布的電動皮卡 R1T,因為才剛剛發布幾個月,《長路漫漫》裏麵上路的實際上是一輛原型車。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也是 Rivian 電動皮卡的明星代言人。今年 7 月,當時的全球首富貝佐斯決定親自乘坐旗下航天企業藍色起源的飛行器,首航上天體驗太空旅行。在這場全球矚目的發射活動中,貝佐斯每次都乘坐 R1T 來到基地,給了這輛電動皮卡最好的廣告位和曝光度。

皮卡是美國汽車市場最利潤豐厚的領域。今年上半年,美國汽車銷售量有兩成都是皮卡,三大傳統皮卡的銷量超過了 150 萬輛,福特 F 係列更是多年雄霸美國皮卡銷售榜首。

R1T 的主要競爭對手不僅有福特 F-150、雪佛蘭 Silverado 以及 RAM 皮卡等傳統皮卡,更包括了直接競爭對手特斯拉 Cybertruck。這兩款車型有著相近的性能和價格:Cybertruck 的起售價格是 4 萬美元,但續航 800 公裏的高配版售價約為 7 萬美元;而 Rivian R1T 的續航則是 640 公裏,售價是 7.75 萬美元。

得益於商業領袖和電影明星的大力推廣,Rivian 兩款車型 ( 電動皮卡 R1T 和 SUV R1S ) 的預訂量已經超過了 5.5 萬輛。電動皮卡 R1T 上個月已經在伊利諾伊州的工廠投產,而 R1S 也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投產。

亞馬遜大贏家

Rivian 成功上市的背後,也給亞馬遜和福特汽車這兩大戰略股東帶來了豐厚回報。2019 年入股投資之後,亞馬遜和福特汽車分別持有 Rivian 22% 和 14% 的股權;上市之後持股比例會下滑到 20% 和 12%。

按照 Rivian 目前的市值,亞馬遜所持股份已經價值超過 200 億美元,比之前投資的 13.5 億美元增長了 15 倍。他們在 Rivian 此次 IPO 中,亞馬遜繼續認購了部分股份。Rivian 其他機構投資者還包括 T. Rowe Price、黑石、索羅斯基金等知名私募基金。

對 Rivian 來說,亞馬遜不僅是最大的投資者,也是最大的客戶。2019 年投資入股之後,亞馬遜向 Rivian 訂購了 10 萬輛電動送貨箱櫃車,將在 2025 年交付完成。這是 Rivian 迄今獲得的最大企業訂單,亞馬遜享受為期四年的獨家供應權益。

換句話說,Rivian 和其他電動車創業公司不同的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擁有巨大的訂單量,隻要能順利量產,就保證穩定營收。這也是市場看好 Rivian 的重要原因。在 Rivian 的招股書中,提到了 80 多次亞馬遜。這個互聯網巨頭是 Rivian 的最大靠山。

對貝佐斯來說,擔當 Rivian 代言有著多重意義。投資 Rivian 不僅給亞馬遜帶來了豐厚投資回報,也符合貝佐斯 " 投資氣候變化領域 " 的環保承諾。這是貝佐斯隱退之後的主要公益方向。此外,Rivian 更是特斯拉的直接競爭對手,貝佐斯投資 Rivian 也是在和馬斯克展開新一輪競爭。

貝佐斯和馬斯克的關係惡劣眾所周知。貝佐斯的航天創業企業藍色起源在技術研發方麵始終落後馬斯克的 Space X,競標 NASA 項目失敗,起訴又被駁回,多次遭到馬斯克公開奚落。隨著特斯拉股價瘋狂飆升,馬斯克成為了全球新晉首富,第一時間給貝佐斯送上一麵銀牌,嘲諷貝佐斯隻能做老二。

對另一個戰略投資者福特汽車來說,投資 Rivian 也是一筆雙贏交易。他們兩年前向 Rivian 投資的 7 億美元,如今已經價值 150 億美元。這或許是福特汽車曆史上最為成功的商業決策。值得一提的是,2019 年 Rivian 原本已經和通用汽車達成了投資協議,但福特汽車卻在最後時刻強行介入,以更好的投資條款和更大的支持力度打動了 Rivian,最終得到了投資的機會。這次成功撬牆角讓通用汽車非常惱怒,但努力最終沒有白費。

福特汽車也有自己的電動車項目,F-150 電動版 Lightning 即將於明年上市,將和 Rivian 展開正麵競爭。此前福特汽車曾經考慮與 Rivian 合作推出林肯轎車的電動版,最終決定自己來獨自推進。和亞馬遜不同,福特正逐漸將 Rivian 視為競爭對手。

這種既投資又競爭的關係有些類似當年的豐田和戴姆勒。兩大車企在特斯拉上市之前投資了 5000 萬美元,獲得了特斯拉 10% 的股權,但在特斯拉上市幾年後就先後拋售套現,雖然當時套現換來了數億美元的回報,但現在特斯拉市值超過萬億美元,這些股權價值超過千億美元。

第二家特斯拉

雖然隻是剛剛量產,但 Rivian 卻得到了華爾街的持續熱捧。因為這家公司的成長軌跡、發展戰略和未來空間,都與如今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特斯拉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市場熱捧 Rivian,固然有遊資炒作推高股價的成分,但也有不少人相信 Rivian 可能在未來成為第二家特斯拉。

Rivian 創辦於 2009 年,年僅 26 歲的創始人斯卡林奇 ( RJ Scaringe ) 在麻省理工 ( MIT ) 拿到博士學位後,來到在加州爾灣創辦了這家電動車創業企業。從小迷戀汽車斯卡林奇希望在新能源領域打造自己夢想的未來車型。Rivian 的命名來自於他家鄉佛羅裏達的一條河流。

考慮到諸多企業創始人在上市之後因為股權分散失去控製權的案例,斯卡林奇也效仿諸多互聯網公司,給自己打造了雙重股權結構。他獨自擁有的 1760 萬股 B 類股享有 1 比 10 的超級投票權,以此掌控著 Rivian 的未來方向。

Rivian 的發展戰略顯然受到了特斯拉的啟發。特斯拉最初是先做跑車,隨後發布轎車和 SUV,然後是電動卡車和皮卡。而 Rivian 同樣是先研發電動跑車,但隨後看到市場機遇,決定將重心轉向電動皮卡和 SUV,然後再涉足卡車領域。

斯卡林奇在接受采訪時強調,Rivian 的平台具有極高的拓展性,可以迅速從乘用車領域拓展到商用車領域。他強調了 Rivian 已經獲得亞馬遜 10 萬輛電動送貨箱櫃車的訂單,即將在今年年底開始投產;未來 Rivian 還會繼續推出電動卡車。

同樣效仿特斯拉的是,Rivian 也跳過汽車經銷商體係,直接向消費者和企業銷售自己的電動車。這也意味著他們會和特斯拉一樣,在得克薩斯等州麵臨著監管法規問題,因為這些州禁止汽車企業直接向消費者銷售汽車。

2010 年特斯拉收購了矽穀弗裏蒙特的豐田廢棄廠房用於投產 Model S。在上海工廠投產極大提升產能之前,弗裏蒙特工廠都是特斯拉唯一的組裝廠。與此類似,Rivian 在 2017 年收購了伊利諾伊州的三菱組裝廠用於投產 2018 年底發布的 R1T 和 R1S。和當初的特斯拉一樣,Rivian 也麵臨著產能困難,目前正在尋找第二家工廠。

特斯拉上市的時候,已經實現了營收過億;而 Rivian 直到今年第三季度開始交付,才首次實現了不到 100 萬美元的營收。今年上半年 Rivian 淨虧損 9.94 億美元,更預計第三季度虧損 12.8 億美元,這主要是因為 4 億美元的研發投資和 10 億美元的行政支出。

產能將成瓶頸

在 Rivian 上市大漲之後,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 可能有數百家汽車創業公司,但特斯拉卻是過去 100 年唯一一家能夠實現量產規模和正向現金流的企業。我希望 ( Rivian ) 也能做到提高產量和現金流平衡。這才是真正的考驗。" 不過,特斯拉也是直到去年才實現全年盈利。

和前幾年的特斯拉一樣,Rivian 麵臨著嚴重的產能瓶頸,無法交付就無法獲得現金流。他們今年預計隻能交付 1200 輛,按照目前的產能狀況,Rivian 產能到 2024 年達到 15 萬輛。Rivian 迫切需要尋找和建設第二家組裝廠,提升自己的孱弱產能。

Rivian 在招股書中表示,R1T 和 R1S 目前的訂單數是 5.54 萬輛,預計要到 2023 年底才能交付完全。這意味著現在預定的車主至少要等到 2024 年才能提車。而且,他們也提到自己的產能可能還會受到全球芯片與部件短缺的影響。

換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那些還沒有實現營收就直接上市的創業公司中,千億美元的 Rivian 是市值最為誇張的。這個榜單排名第二的正好就是電動車企 Lucid,排名第三的則是電動車電池供應商 QuantumScape。這也可以看出,市場對電動車行業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估值標準。

實際上,市場熱捧的並不隻是 Rivian,而是整個電動車行業。同樣是上市不久,同樣是剛剛量產,Lucid 的市值也接近了福特汽車的體量。摩根士丹利分析師本周發表投資報告看多 Lucid,預計 Lucid 年銷量會在 2030 年達到 70 萬輛,大致相當於寶馬和奔馳每年在美國的銷量。而 Wedbush 分析師甚至預計 Lucid 市值可能會突破 1500 億美元。

即便中概股今年出現大幅震蕩,幾家電動車新貴蔚來、小鵬、理想也都穩定著幾百億美元的市值。相比之下,賈躍亭的 FF 今年 7 月底上市之後,股價反而跌了近半,目前市值 26.4 億美元。

看著電動車新貴剛上市就一舉超越百年車企,通用汽車 CEO 巴拉 ( Mary Barra ) 有些酸酸地說," ( Rivian 上市大漲 ) 讓我看到了巨大的機遇,市場太低估了我們的價值。我相信通用汽車有著廣闊前景,能獲得更高的價值。" 過去兩年,通用汽車股價隻上漲了 50%。

新能源無疑是美國政府最為關注的新興產業,也是未來增長空間最大的市場。昨天美國總統拜登參觀了通用汽車在底特律的電動車工廠,強調剛剛簽署的 1.1 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將推動美國汽車行業逐步轉向電動領域。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傳統車企也在全麵轉向電動化。Wedbush 分析師在投資報告中預計,從現在到 2030 年全球電動車市場總規模將達到 3 萬億美元,其中特斯拉將獲得一半份額,而其餘的 2.5 萬億美元市場將留給諸多車企瓜分。

如果投資者已經錯過了特斯拉飆升的機會,或是尋求特斯拉之外的新能源投資機遇,Rivian 看起來是最符合特斯拉成功軌跡的公司。當然,同樣不可忽視的是,特斯拉市值萬億美元的背後還有他們自動駕駛業務帶來的想象力空間。已經上路行駛的超過 150 萬輛特斯拉帶來的海量相關數據,讓馬斯克在這個領域遙遙領先。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