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棟紙片樓,最近要拆了

在上海你一定見過不少奇奇怪怪的建築,它們形狀各異,看上去完全不符合常規的設計。

由於建造年代久遠,往往出現在在上海的市中心。



它們或因建築的造型上有獨特之處、有創意而成為打卡點,或者因曆史原因,留下奇形怪狀的建築形狀。

但我們今天去看的,可以說是最奇怪的一個。

而這個最奇怪的建築是一個居民住宅,聽說最近要拆遷,可能今年年底就消失於上海的市中心了。

01

這個 " 紙片房 " 有多奇怪

在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附近有一棟 20 厘米的 " 紙片樓 ",從側麵看隻有薄薄的一層,奇怪又有點好玩。

曾經也是火了一陣子,被稱為 " 紙片樓 "。

在地圖上甚至都可以搜到 " 紙片樓 " 的定位。



(來源:高德地圖)

跟著導航來到寧波路上的無錫小區,在石潭弄的最南端,一抬頭便可看見這棟造型奇特的建築。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樓房的厚度差不多隻有 20 厘米,外麵還有窗戶,是真真實實的居民住宅。

" 薄如紙片 ",卻住著 40 多戶居民。

事實上 " 紙片 " 僅是一種視線錯覺,整幢樓呈 "L" 型格局,從兩側越往裏越寬。

這兩個邊角就在小區的兩個大門處,緊鄰著周邊的房子,空間十分狹窄。

從小區最邊角的角度去看,才會有薄如紙片的視覺效果。

最窄的部分隻是表麵奇怪,當從馬路十字口看去,其實再正常不過。



為什麽會出現最薄 20 厘米的 " 紙片樓 "?

可能是當時建造的時候,受到空間限製的原因,不得已才做成了最薄的邊角。

據了解,這棟樓大約在上世紀 30 年代就已經建成。

當時建造的時候,大開腦洞,最大化的利用了寧波路街角這片空間。

做成 " 薄片 " 是為了在有限用地條件下充分利用空間," 薄片 " 隻是建築的小局部。

兩邊窄中間寬的三角形形狀,最薄的地方正好從路邊經過可以產生視覺偏差,造成 2D 的 " 紙片樓假象 "。

雖然不符合中國傳統建築文化 " 四四方方 " 的取向,卻也是名聲在外。

英國《每日郵報》還曾刊登過這棟大樓,稱這裏或許就是 " 全世界最扁最薄的建築 "。

這個外部造型奇特的建築,戶型也是非常罕見。

最邊角的地方,戶型呈三角形狀,處處是尖角。

最寬地方 6 米,最窄則隻有 20 厘米。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三角戶型內部又被分割成多個小三角空間,這樣的空間布置空間利用率比較低。

尖端處的空間幾乎隻能空置。



室內就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絡

不論是外部奇異的造型,還是布局不合理的戶型,都令人難以想象居住在裏麵該是什麽樣的環境。

02

在這樣的建築和戶型裏,居住空間是怎樣的

" 紙片樓 " 不是獨棟的一個小區,它是隻是無錫小區最特殊的一個位置。

從這裏還可以看見東方明珠。

這幢樓房有五層,每一層還不是標準層,層高都有差異。

從居民口中了解,原先是沒有五層的,由於空間不夠使用,後來又加蓋了閣樓。

一層則做成了商鋪。

不符常理的建築形狀,內部空間是怎麽樣的呢?

為了真實的感受一下裏麵的居住感,征得一位居民大叔的同意下,我進去看了看每層樓的情況。

一進門,就是昏暗狹窄的樓梯。

扶手早已生鏽,綠色的信箱一排排掛在樓梯牆麵上。



每個樓道都堆滿儲物櫃,開的窗戶比較小,采光還是不足。

至於樓道裏居民自己搭建的廚房也好久沒用了,不時有外賣員進進出出。

這裏最早是拿來做辦公樓的,便沒有設計廚房,也沒有衛生間,生活就很不方便。

一間房僅 20 平左右,兩個房間,一大一小。

空間太小,就連平時的雜物都沒地方堆。



每層樓的過道被居民利用起來搭了簡易的廚房,還放置了一個個櫃子拿來儲物。

這樣,原本狹窄的空間看起來更擁擠。



但好在,窗戶開了很多,采光和通風沒有太差。

房間的門還是很久之前的紅木門,旁邊還掛著光明牛奶箱,體現著老上海人對光明品牌牛奶的偏愛。



往走道盡頭走,最薄的那個位置,有一個小門關上了,究竟有沒有利用上不得而知。

但從一層的麵積來看,估計都沒有 6 平,而且還是三角形的,隻能堆積一些貨物,做成了快遞間。

店鋪的門也不到一米寬。

整體的環境,很明顯的感受到昏暗、破舊、擁擠。

居住條件較差,仿佛不是這個年代會有的存在。



在對麵的石潭裏小區,我看了看,意外的發現社區公共空間還有些不一樣。

不僅衛生幹淨,還有改善的地方。



有一片小小的空間裏做了幾個活動設備,垃圾分類的區域既不髒也不亂。

快遞站、外賣服務有序的進行著。



樓房年代舊,居住在這裏的居民也是以老人為主。

即便是鄰近拆遷,老人們的生活也依舊按著原來的節奏日複一日進行著。

小區菜市店還營業中,老人家每天買完菜便兩手拎著回家做飯。



賣螃蟹的也有,直接就放在家門口,也有人圍上來選一選。

在道路口還有阿姨收破爛,兩人閑聊著,似乎並不在意有沒有生意。



有的老人每天就坐在家門口坐著和鄰居聊著天,仿佛都在等拆遷。

不過這裏確實馬上就要拆了。

03

" 幾十年了,終於要拆了 "

終於等來拆遷的老小區,最近什麽樣了。

據了解,上海黃浦區舊改動遷,南京東路街道寧波路地塊將要拆遷。

附近的這些居民從一個多月前就開始搬家了。

從當地走訪來看,目前已經有大約一半的人搬離。

在小區附近的街道、店鋪都能發現政府為拆遷所做的貼士——寧波路上每隔 20 米左右就有的紅色的拆遷標語。



小區內也拉上了橫幅,已搬離的住戶門上一個個也都標上了序號。

這次拆遷,涉及整個寧波路地塊的小區。

這麽多居民,拆遷是怎麽安置的呢?

通過和老人家的聊天,我了解到在政府征收下,這些房子全部拆掉,大約在年底之後就沒有了。



他們可以選擇政府安置的動遷房或者貨幣補償。

目前有的人已經簽署好拆遷合同,隻等拆遷就可以了。

搬家之後,一般都去鬆江、奉賢或者普陀租房住。

因為市區拆遷量大,租房市場供不應求,房價漲的厲害。

原先四千多的房租都漲到六千,所以沒辦法在老房子附近租房。

有人唏噓,就這樣拆掉是不是有點可惜,為什麽會拆這個好玩又有百年曆史的建築呢?

對比旁邊的來看,或許缺少貢獻而不值得保留——

並不像其他國家保護建築那樣有名人居住或者有曆史貢獻。

上海每年拆拆建建那麽多建築,依舊保留很多優秀曆史建築。

像這棟 " 紙片樓 " 旁的大樓就還在保留。



拆遷是一個民生問題,歸根到底是要對裏麵居民有所交代。

房子破了,沒有好的居住體驗,盡管坐擁上海市中心繁華的地段,也缺少二手房市場。

這對於沒有條件在上海再買第二套房的老人來說,如何解決子女的婚房是個大問題。

小區雖然在市中心,但這裏的居民依然有人做著最普通的工作,送外賣、送快遞。



拆遷或許就是真正能夠改變他們生活的轉折點。

從城市本身來講,老破小也影響城市界麵和市中心的形象。

在上海的市中心還有很多地方的老破小等不到拆遷,這些房子都處於比較好的位置。



但因年代久遠,設施環境比較差,脫離了真實的居住需求。

既賣不掉,也沒有條件買二套,隻有等政府征收,安置。

而等多久,誰也不知道。

那麽要拆遷了,這些居民情緒如何?

從八月份第一輪黃埔區福建地塊意願征詢 99.72% 的通過率來看,居民都比較支持。



注:福建路地塊涉及寧波路無錫小區

十月還有第二輪征詢即將拉開。

通過網絡新聞和走訪來看,這些年來,老小區居民對改善居住條件、提高生活質量的期盼比較強烈。

這次等來拆遷的居民,也是非常激動。

在回來的路上,我看見南京東路站地鐵裏有一個老人家拖著便捷小推車,安檢人員問她帶的什麽東西。

" 幾十年了,終於要拆了," 老人家興奮地和安檢人員說道。

原來是她房子要拆遷了,在搬家呢。



看來,拆遷真的等太久了。

等了幾十年,拆遷或許是最好的歸宿。

以上為正文,來自微笑向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