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資本教父”和他的 800 億空心帝國

從原來的買買買,到後來的賣賣賣,他靠實業起家,卻因為玩資本,最終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商業帝國玩塌了。

"2012 年開始,我們在非洲加蓬兼並了 6 家企業,有 35 萬公頃原始森林。"

2016 年,不常露麵的劉紹喜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操著一口方言味濃鬱的普通話,這樣回憶宜華集團的 " 出海 " 經曆,眼神、語氣中滿是自豪。

那時,他是百億宜華集團的掌舵者。巔峰時,有媒體報道說宜華集團擁有 800 億元資產,對外投資了 120 多家公司。

最早,劉紹喜是做木匠的,他發家也是靠木門、地板等家具生意。然而,他最為外界所知的身份並非木業或者家居大佬,而是 " 潮汕資本教父 "。

要知道,潮汕可是盛產富豪的地區之一,李嘉誠、馬化騰、黃光裕……叫得上名字的潮汕富豪,兩隻手都數不完。劉紹喜能在潮汕被稱為 " 資本教父 ",可見其能力之大。

當地官員曾和媒體說,潮汕地區有想要上市的企業,沒有資源、沒有門路,都得找劉紹喜請教。

澄海當地,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澄海三莫死,學敏、必孝、劉紹喜。" 意思是,在澄海這個地方,這三個人翻雲覆雨,是不能死也死不了的。

學敏、必孝分別是 " 鰻魚大王 " 黃學敏和南洋工業城集團董事長王必孝,這兩個人也曾是廣東有名的企業家,但如今也隻有在這句話中才能聽到他們的名字了。

離開潮汕,劉紹喜依舊大名鼎鼎,財大氣粗。

在 2019 年《胡潤百富榜》上,他以 75 億元身家位列 531 位。

2016 年 11 月 5 日,樂視出現資金危機,賈躍亭收到了來自長江商學院同學的 40 億元投資,他專門發微博表示感謝,其中提到的同學,就有劉紹喜。

然而,2020 年開始,劉紹喜光鮮背後的 " 謊言 " 被一點點戳穿,曾經的 " 潮汕資本教父 " 跌落神壇,他花 30 多年建起的商業帝國也隨之搖搖欲墜。

最先揭開蓋子的是宜華生活。這家公司曾是汕頭最早上市的民營企業,2020 年 4 月 24 日,因涉嫌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 年年報也被審計機構出具 " 無法表示意見 "。

" 無法表示意見 ",通俗理解就是審計機構全盤不認可公司的年報。

之後證監會公布了宜華生活財務造假的調查結果:公司在 2016 年 -2019 年,4 年間虛增利潤 27 億餘元;虛增銀行資金超過 87 億元;未披露與關聯方的資金往來 320 多億元。

這樣的造假程度有多誇張呢?2016-2019 年,宜華生活虛構利潤占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為 88%、99%、193% 和 99%,也就是說公司的利潤幾乎都是虛構的。

最終,膽大的劉紹喜自食惡果,被證監會罰款 930 萬元,名震一方的 " 資本教父 " 被終身市場禁入。

宜華生活被處以 600 萬元罰款,最終這個案件的違法主體合計被罰近 4000 萬元,創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被罰的最高紀錄。

被坑的投資人也紛紛拋棄宜華生活,2020 年 3 月 22 日,公司股價跌破 1 元退市。

水麵之下,宜華集團的資金危機更加洶湧。

2020 年 5 月 6 日,宜華集團旗下 "17 宜華企業 MTN001" 構成實質性違約,這是宜華係旗下首隻違約債券。之後,又有 "15 宜華 02" 等債券違約,宜華集團的主體信用也被多家評級機構評為 C 級。

C 級,意味著公司已不具備投資價值。

截至 2020 年上半年,宜華集團流動負債為 270 億,對應的流動資產隻有 194 億元,其中貨幣資金隻有 1.4 億元,債務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除了已經退市的宜華生活,宜華係還有另一家上市公司宜華健康。但這家公司也已經連續虧損兩年,造血能力嚴重不足。

為了償還銀行借款等債務,2021 年宜華健康宣布,將以 2.52 元 / 股的價格向新裏程健康,非公開發行 2.63 億股股份,募資 6.6 億元左右。

交易完成後,6.6 億元可以暫時緩解宜華健康的資金壓力,公司實控人也將變成新裏程健康,對劉紹喜和宜華係來說,也算少了一個尚在虧損的 " 出血點 "。

然而,今年 8 月,宜華健康突然宣布,這筆交易落空了。宜華係的未來,更添一份陰霾。

把宜華係和劉紹喜本人拉下台的重要原因是,之前的步子邁得太大,人也太飄了。

宜華係旗下擁有宜華生活和宜華健康兩家上市公司,宜華生活最早做的是家具出口生意,宜華健康的前身是經營房地產業務的宜華地產。

正是兩家公司的轉型,把宜華係拖進深淵。

宜華生活的第一次轉型是從出口轉內銷。這次轉型發生在 2010 年左右,在此之前,國外市場占宜華生活營業收入的 99%。

為了打開國內市場,宜華生活通過自營和經銷商在全國各地開了很多家居生活體驗館。那時的劉紹喜想必躊躇滿誌,所以才會在接受采訪時自豪地談起自己在加蓬收購的 35 萬公頃(約 525 萬畝)林地和自己的全產業鏈布局。

2014 年,公司國內市場收入剛占到兩成左右,劉紹喜又開始了新一輪 " 折騰 "。

當時,互聯網的風潮席卷了各行各業,O2O、智能家居等概念正被熱炒,劉紹喜也帶著宜華生活衝了進去。他對於公司戰略的描述可能是受了同學賈躍亭啟發,稱為 " 宜華 Y+ 生態圈 "。

打造這個生態圈,主要靠參股、收購。

為此,宜華生活參股了家居電商 O2O 美樂樂、家裝設計平台愛福窩、互聯網家裝平台有住網等線上入口。

2016 年,宜華生活還花 18 億元收購了新加披上市公司華利達。18 億,相當於公司 2012-2015 年,累計四年的淨利潤總和。

宜華生活的財務造假也從 2016 年開始,刨去造假的部分,公司淨利潤幾乎為零,甚至虧損。可見,大筆的錢花出去不僅沒讓公司轉型,反而拖累了業績。

2015 年,宜華係旗下的宜華地產更名為宜華健康,通過收購眾安康、親和源等醫療機構轉型醫療、養老產業。2017 年一年,宜華健康就發起了 13 起收購。

到 2018 年,公司直接控製或間接托管的醫院達 23 家,管理醫療床位接近 10000 張,護理床位 2000 張,從床位規模上看,屬於國內頭部醫療集團。

當然,並購需要大量資金。宜華健康的資產負債率已經從 2015 年的 63%,上升至 2020 年的 95%。

截至 2020 年末,宜華健康光是短期負債就超過 17 億元,而貨幣資金除去受限的部分隻有 1 億元左右。

更慘的是,和宜華生活一樣,宜華健康並購的多家子公司,並沒有實現盈利,而是成了需要不斷輸血的 " 窟窿 "。

2019 年,宜華健康虧損 15.5 億元,其中 14.5 億元是商譽減值,這說明公司收購的那些醫療機構產生的價值遠遠少於當年的收購價。

收購的子公司不盈利,宜華健康和母公司宜華集團又陷入資金危局,於是 2020 年,宜華健康開始出售子公司股權和其他資產。

劉紹喜從原來的買買買,走到了現在的賣賣賣。

造假被查之前,劉紹喜每次公開講話都喜歡說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之類的話。而他本人雖然靠著實業發家,卻是玩資本遊戲的高手。

自己的企業上市早,再加上投資過廣發證券,劉紹喜在汕頭本地的資本市場頗有能量。

劉紹喜家族曾持股潮汕地區多家上市和擬上市公司股權,由於進入時間早,這些投資獲利頗豐。

比較典型的是劉紹喜家族旗下的華青投資,入股汕頭企業驊威股份。2007 年 7 月華青投資增資 2200 萬元拿下驊威股份 25% 股權。

驊威上市後,華青投資多次質押其所持股份。2011 年底,華青投資所持驊威股份全部解禁之時,市值已逾 2.8 億元,投資收益高達十倍。

或許是因為資本操作獲利頗豐,劉紹喜漸漸忘了自己白手起家創業走過的路,步子邁得越來越大、人越來越飄。

劉紹喜的起點並不高。1963 年,他出生在汕頭澄海區蓮下鎮槐澤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最早,他跟著親戚學木匠手藝,為之後創業打下基礎。不過,這都是後話,當時的劉紹喜還在忙著擺脫貧困。

眾多媒體報道中這樣描述劉紹喜的家境:一家三代六口人,住在 16 平米的老房子裏。

上世紀 80 年代初,高中沒畢業的劉紹喜看到鎮上槐東工業站招木工,就報名成了一名木工。幾年後,他一路從組長、車間主任,升到副站長。

1986 年,他從工業站辭職,準備創業搏一把,當時的目標是:蓋鎮上最漂亮的房子。

全家把僅有的 800 元全都壓到劉紹喜身上,支持他創業致富。最早劉紹喜做杉木生意,兼營農副產品。由於缺乏經驗,他賠了一大筆。

不過,這次經曆,讓他認識到:經營宜專不宜多。之後,他開始專心做老本行木材加工,1987 年開了第一家 " 工廠 " ——蓮下槐東家具廠。

▲蓮下槐東家具廠

這家 " 工廠 " 其實就是一個家庭作坊式的小工棚,連設備也是二手的。

把小作坊做大的過程中,劉紹喜展示了他靈活的商業思維。工業站老領導兒子結婚,他拉了一板車家具前去祝賀,結果手藝被鄉親認可,口口相傳打開了當地市場。

為了吸引顧客,他還曾邀請別人免費試用一年家具,滿意再付款。

1990 年,劉紹喜走出蓮下鎮,到汕頭經濟特區辦了一個木製品加工廠。受一位德國朋友啟發,他堅定地看好木業," 今後的城市都要建高樓,有樓就有與之配套的木製品需求。"

堅持做木業的劉紹喜選對了。到 1999 年,宜華集團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木材加工企業。

隨著集團越來越有錢,劉紹喜開始把業務拓展到房地產、金融投資和醫療健康等行業,還不斷嚐試家居等領域的互聯網轉型。

房地產和木材家具生意還算有協調性,做金融,劉紹喜也有經驗和資本。但想要從做家具、做地產轉型做互聯網、做醫療健康,難度就太大了。

財大氣粗的劉紹喜,應該是忘了第一次創業失敗後自己總結的:經營宜專不宜多。也或許,成為 " 資本教父 " 後,比起公司業績如何,他更在意用怎樣的故事吸引資金入場。

他的行為也隨著與資本的親密,越來越 " 灰色 ",幾次卷入政商風波,試探著規則的底線,卻又能 " 死裏逃生 ",平穩度過。

宜華係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 宜華木業 "(即宜華生活),最早是宜華集團和國有企業下屬的澳門羊城公司合資成立的,宜華集團持股 45%。

1999 年,宜華集團受讓了澳門羊城所持合資公司股份中的 30% 股份。這筆交易日後卷入了羊城集團貪腐案,但劉紹喜卻並未受到牽連。

2014 年,劉紹喜再次被有關部門叫去配合調查。不過,仍然 " 安全 " 度過。這幾次驚險經曆後,他不僅沒有謹慎起來,反而更加 " 自信 "。

直到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巨額處罰,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玩鷹的這才被鷹啄了眼,原本榮光閃耀的他和他的家族,也因此深陷泥潭。

宜華集團是典型的家族企業,劉紹喜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壯青,目前已在家族企業內部任職;次子劉壯超在家族企業內部角色不多,但控股、參股了三家投資機構。

▲來源:天眼查

兒子們十幾歲時,劉紹喜就經常帶他們參加公司會議,培養他們。

但如今,在巨額負債麵前,兩個兒子想要重振家族企業的輝煌也已十分艱難。

最關鍵的是,劉紹喜頂著巨債編織出的商業版圖,無論地產還是木業、家居生活,包括那些互聯網概念,如今都已要麽好時光不再,要麽灰飛煙滅了。

創業不易,守業其實更不易。

越來越多風雲一時的中國企業,別說富過三代,就連創始人自己都不能打完全場,小心謹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幾年就被貪大冒進敗完。

什麽是快,什麽是慢?什麽是成功,什麽是失敗?什麽是表麵風光,什麽是真正的基業長青……這些問題,值得所有有點積累和成就就想發飆發熱的創業經營者好好深思。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