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瘋子2條路線1個夢想:能把太空交給富豪們嗎?

來源: 深響 2021-07-21 01:49:3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693 bytes)

1969年7月21日2點56分,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了月球,說出了金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52年後,世界首富、在離婚中分給前妻2500億的貝索斯選擇在這個頗具紀念意味的日子裏乘坐自家公司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號(New Shepard)航天器成功前往太空,越過卡門線並返程。

先乘火箭垂直起飛,成功飛越卡門線,體驗了載人太空艙超過卡門線後的3分鍾失重漂浮,最後依靠降落傘返回地球……盡管從飛船升空到返回全程隻有10多分鍾,但這已經足夠秀出貝索斯的太空肌肉。

這場太空邊緣之旅隻是貝索斯旗下藍色起源的小試牛刀,早在十年前,藍色起源就和NASA簽訂了協議以開發全尺寸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而藍色起源真正的目標是把人類帶到太空去生活和工作。



艙內失重體驗;來源:藍色起源推特

但貝索斯並非唯一對太空有興趣的富豪。在他之前,賣過唱片、做過可樂、當過“空姐”、乘熱氣球穿越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也進行了“太空旅行”。雖然沒有越過真正意味著“進入太空”的卡門線(距地麵100公裏的高度),但這位嬉皮士仍然玩得非常開心。

至於“太空三傑”裏唯一沒有上天的馬斯克,其實他也沒有閑著——SpaceX已宣布將在9月15日將四名遊客送上太空,開展為期三天的環繞地球之旅。敲代碼起家的他將互聯網公司的風格帶到了自己的火箭事業中來——快速迭代,小步試錯,降低價格。2008年馬斯克的SpaceX就拿下了NASA16億美元合同,2020年又完成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商業載人航天,早已是商業航空界跑的最快的玩家。

布蘭森、貝索斯、馬斯克,三個人風格迥異,但似乎走在了殊途同歸的一條夢想之路上,布蘭森以太空旅行為重點,貝索斯、馬斯克則是試圖通過先實現低成本的商業發射來撕開攥在國家手裏的太空入口。無論手段如何,他們的夢想榮光與金幣的閃亮交相輝映著,仿佛一道閃電,在2021年劃過人類的太空探索史。



布蘭森艙內直播;來源:維珍銀河推特

富人們的新遊戲?

這一次貝索斯“上天”,其實是藍色起源太空能力的降維展示——以一種充滿了噱頭的“秀”的方式,讓普通大眾能夠看懂。

貝索斯和同行者所乘坐的“新謝潑德”號,致敬的是50年前美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艾倫·謝潑德。不同於布蘭森的秀、馬斯克的狂,產品經理出身的貝索斯在太空三傑中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傳統的存在,而這一整套將成功送他上天的係統,也更像是一個傳統的火箭係統,包括垂直升降的火箭和載人艙。

一切都按照計劃成功地進行。美國東部時間7月20日上午9點,“新謝潑德”號在位於埃爾帕索東南部的西德克薩斯沙漠的發射架上垂直點火起飛,將頂端的載人艙推上高空,而後與載人艙分離,以反推方式垂直落回著陸場。



這是藍色起源“新謝潑德號”第一次載人飛行

分離後的載人艙則在慣性下繼續拋升,最高超過了100公裏海拔高度,然後自由落體,掉回地球大氣層並依靠降落傘完成落地。載人艙飛躍卡門線後,艙內四位乘客,在太空失重狀態下,透過號稱太空最大的舷窗欣賞太空風光。

海拔100公裏的高度被稱作卡門線,這是國際航空聯合會認可的地球大氣層與外太空的邊界線。也就說,不同於此前名聲大噪的布蘭森,貝索斯和“新謝潑德”號的旅程才算是真正進入到太空中。布蘭森乘坐的“團結”號隻飛到了距離地麵85公裏左右的地方,並沒有越過卡門線。



“新謝潑德號”飛行全過程圖示

不論是載人艙抵達的高度,還是搭載的成員,“新謝潑德”號都可謂賺足了眼球。貝索斯也終於在為其創立的藍色起源低調注入數十億美元後,終於展示了一次。事實上,6月,辭職後的貝索斯就宣布了自己的太空旅行計劃,本來想著留一個月的時間給人們去想象,結果半路被那個叫做布蘭森的英國男人截胡。

盡管當時在社交軟件上大度地祝賀了布蘭森和機組成員,並表示“等不及要加入(太空旅行)俱樂部了”,但是啞巴吃黃連的貝索斯心中的不爽並沒有埋在自己心底消化。布蘭森回到地球沒幾天,藍色起源官方就發了一張“陰陽怪氣”的圖。雖然看起來隻是在理性地對比,沒說維珍銀河(32.03,-0.37,-1.14%)的壞話,但圖中“diss”的意味昭然若揭。



“新謝潑德號”與“團結號”對比

除了前麵提到的飛行高度外,“新謝潑德”號還有太空中最大的窗戶、逃生係統、對臭氧層最低限度的損害,以及曆史上多達15次的安全飛行經曆。相比之下,隻有普通飛機窗戶、沒法逃生、對臭氧層百倍傷害、80km以上的飛行一共才3次的“團結號”,著實差點兒意思。

但是,不管怎麽說,布蘭森也算是和維珍銀河的核心人員一起親自坐著“團結號”上過天了。貝索斯和藍色起源祝賀也好,嘲笑也罷,這更像是商人之間的某種博弈。拋開暫時看不到邊際的“夢想”,直觀來看,太空旅行本質上還是一門生意,一個屬於富人們的新遊戲。

柯文(Cowen)公司的一項調查顯示,太空亞軌道旅行的潛在市場總人數約為240萬人,這些人的人均淨資產超過500萬美元,可以看出商業載人航天產品對富豪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

早在2004年9月25日,布蘭森就正式成立了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使命是“為任何能夠支付得起機票的人提供便捷且舒適的太空旅遊以及配套服務”。盡管此前一次成功的旅行經曆都沒有,還出現多過兩次事故並造成了人員傷亡,維珍銀河十幾年來已經以平均每張25萬美元左右的價格售出了600多張“船票”,還預期將在2022年開啟全麵的商業太空旅行服務,並最終有望將票價降到4萬美元左右。

而藍色起源這邊,“新謝潑德”號上天的一個座位就拍賣到了2800萬美元(雖然最後這位神秘買主跳票沒去)。雖然其中拍賣和噱頭的成分相對比較大,但仍然可以看出目前藍色起源所提供的太空旅行價格比較高。

去年開始成功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宇航員的SpaceX也即將在9月份開展自己的商業項目。SpaceX的“龍飛船”(Dragon)將搭載4名人員進入太空,這場為期3天的環地球之旅,票價差不多是5500萬美元。

除了這三家名頭響亮的公司之外,不少公司也都瞄準了太空旅遊這個巨大的市場:

美國新墨西哥州莫哈韋的XCOR宇航公司開價9.5萬美元(約65萬人民幣)提供一張太空飛船的船票;

新創公司Axiom Space則主打太空艙的五星級體驗,預計將於2022年開放,首批前往的遊客將以5500萬美元的價格享受7~10天的豪華之旅。

盡管此前已有女富豪阿努什·安薩裏(Anousheh Ansari)、遊戲大亨理查德·加裏奧特(Richard Garriott)等人作為遊客進入過太空,但太空旅行並未實現真正的商業化。布蘭森和貝索斯親自上天“直播帶貨”之後,太空旅遊項目的商業化正在加速度。

太空探索有何意義?

人類一個時代的波濤洶湧,在無垠寂靜的太空裏,或許激不起一點兒漣漪。像一顆石子,投入深湖,不見其蹤,不聞其聲。

關於太空探索的質疑,不止是圍繞技術路徑,還有其基本出發點——燒掉巨額資金,追求的一個有生之年也許都得不到的結果,意義何在?太空經濟,遠不止旅遊那麽簡單,圍繞太空的產業和衍生行業,與其本身一樣漫無邊際。

“如果技術創新驅動了競爭力和增長,那麽是什麽在推動創新?對太空前沿的探索和利用正是因素之一。我們花的錢,以及這些項目的影響,並非發生在外太空,而正是在這裏(地球),呈現結果就是太空經濟。”2007年,NASA時任局長邁克爾·格裏芬(Michael Griffin)在NASA成立50周年時,做了“太空經濟”主題演講。這也是這個概念首次被提出。

“我們不隻是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還創造了全新的市場和經濟增長的可能性。太空經濟正在以一種尚不能為人所完全理解的方式在改變我們的生活。”他說。

太空經濟涵蓋了空間技術與產品、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大部分所形成的產業,以及因進入、探索、獲取太空資源衍生出的所有產業,包括衛星、空間實驗站、資源開發、太空製造業、旅行...... 衛星通訊、遠程醫療、點對點GPS導航、氣候監測、太空物流運送等都是太空經濟的部分。

據UBS、摩根士丹利(92.32,2.97,3.32%)、高盛(364.76,10.04,2.83%)等機構的預計,太空經濟規模在2040年可能高達3萬億美元。



2040年,太空經濟規模預計將高達3萬億美元。來源:IDA報告

那麽,太空三傑的SpaceX、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在龐大的太空經濟產業裏,是什麽角色?他們走了兩條路線。

一條是維珍銀河的太空旅行為主的路線,這條路線思路清晰、目標也更明白和簡單。另一條則是馬斯克和貝索斯的更遙遠的夢想——讓人類去到其他星球。

馬斯克的短期目標是實現低成本的商業發射。從這點來看,SpaceX已初步成功。自2002年成立,SpaceX耗時三年半,研發製造“獵鷹1號”(Falcon 1),並於2008年發射成功,成為全世界第一枚進入衛星軌道的私人公司液體燃料火箭。而且,“獵鷹1號”運載小衛星的最終報價是590萬美元,是當時美國市場價的三分之一,獲得了包括美國國防部在內的客戶訂單。

第一個能夠實現可回收並重複使用的軌道級火箭“獵鷹9號”(Falcon 9)是SpaceX飛升的關鍵。

火箭回收技術進一步降低了火箭研製及發射成本。“獵鷹9號”已多次前往太空,將衛星送入軌道,並斬獲NASA訂單,用“龍飛船”給空間站運送和返回貨物。集成3枚“獵鷹9號”的“獵鷹重型”(Falcon Heavy)是現役運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馬斯克曾經做了一件很馬斯克的行為藝術:用“獵鷹重型”火箭將一輛特斯拉(660.5,14.28,2.21%)送入太空。

下一步,SpaceX著力研發的是宇宙飛船“星艦”(Starship),預計將替代其他載具執行地球軌道上的航天任務,以及把人送去火星的和太陽係內的其他地方。“星艦”的研發透露了馬斯克的終極目標——征服火星,使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

除了航天火箭和載具,SpaceX的另一個計劃是“星鏈”(Starlink),利用發射衛星打造一個超高速、無死角的衛星寬帶互聯網。這樣一來,網絡數據將不再需要通過路由和地麵基站,直接利用衛星作為中轉站進行傳輸。據其官網所說,“星鏈”提供的網速可達50Mb/s至150Mb/s,可以覆蓋到地球各個角落,從熱帶雨林到沙漠。“星鏈”計劃將42000顆衛星送上太空,截止5月末,1730顆衛星已發射成功。



SpaceX宇宙飛船“星艦”;來源:SpaceX官網

相比SpaceX,藍色起源慢很多。如果說SpaceX在小步試錯,藍色起源傾向於慢慢攢一個大的。但與馬斯克相同的路徑是,貝索斯也在製造可重複使用過的火箭,以求降低火箭發射的成本。

“新謝潑德號”的進階版本“新格倫號”(New Glenn)軌道運載火箭,能夠將人員和有效載荷運送到地球軌道和其他地方。這個巨無霸的可用麵積是當前任何運載火箭的兩倍,這意味著進入太空的有效載荷更大。新格倫號的首次發射項目將不會早於2022年第四季度。



運載火箭對比;來源:藍色起源官網

馬斯克愛火星,貝索斯愛月球。藍色起源還在實施藍月亮計劃(Blue Moon),設計有效荷載多達幾公噸的月球著陸器。擁有精確的軟著陸能力,藍月亮計劃的目標不隻是深入研究月球資源的鑒別及提取,還要幫助人類實現“月球定居”。貝索斯表示,藍色起源有望在2024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可以把太空交給商業嗎?

太空三傑是現在商業航空中吸引人眼球的主角。但是巨大產業鏈上,還有許多資深玩家和初創公司,太空3D打印機製造商Made in Space、太空微重力實驗室Space Pharma、地球圖像監測公司Planet Labs、航空航天軟件服務公司Advanced Space......

問題接踵而至,太空有開發權屬問題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空層麵的技術力量都是國家隊為主,我們可以信任商業背景的“太空愛好者”嗎?

以美國為例,其太空經濟的發展力量,其實是多元共謀的。

SpaceX目前取得的成績少不了NASA爸爸的資金和訂單支持。而在2019年,作為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的一部分,NASA公布過一份名單,宣布選擇13 家美國公司建立 19 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進“探月”“探火”以及近地軌道載人商業航天計劃。他們的業務包括通訊/導航和航空電子、先進材料、發射/下降和著陸技術、太空製造與組裝、能源動力、勘探技術,可謂是新太空時代新基礎設施。

NASA對民營商業公司如此開放的原因,得從1957年老大哥蘇聯的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 1)衛星發射說起。

正值冷戰,這顆驚天動地的衛星直接促使了美國成立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以及NASA,由此開啟了美蘇兩國持續20多年的太空競賽。1961年,蘇聯東方一號又率先將加加林送上太空,一路領先。美國在恐懼中追趕,開啟登月阿波羅計劃,1969年,阿姆斯特朗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

加加林成為遨遊太空第一人

這場轟轟烈烈的太空競賽帶來了人類技術進步和前沿探索的巨大進步,但也不同程度地拖垮了兩個世界霸主。後世將耗資巨大的太空計劃視作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而美國登月計劃耗資千億美元,成本開支也讓美國政府肉疼。

1986年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2003年的哥倫比亞號爆炸等事故,讓航天業的熱情驟然冷卻。NASA失寵,成為燙手山芋。

硬幣的另一麵,美國認識到了商業公司的價值。2004年,小布什推出星座計劃,NASA退出地球軌道發射任務,全麵轉向深空,而地球軌道運輸則轉交給商業公司。2005年,NASA局長格裏芬表示將向商業公司發出訂單。奧巴馬時期,政府也表示未來會支持將商業載人任務交予民營企業。

社會化資本和有著太空夢想的億萬富翁們成為美國太空探索的主力軍。NASA持續進行著前沿科技的追尋,並將技術和資金開放給民營企業,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去進行瓶頸突破和落地實踐。NASA和官方機構終於擺脫經費泥沼。

堅定的軍民融合是一劑猛藥。2020年SpaceX載人發射成功,美國不需要再依賴俄羅斯將宇航員運送到國際空間站,成本還大大降低。

底層態度支撐+合理的利益邏輯,太空這件事不再遙不可及。百年前人類無法飛行,但如今航班繁忙,空中交通已井然有序。

1990年,旅行者1號從64億公裏外拍攝了一張照片。在這張照片上,地球隻是一個0.12像素的暗淡藍點,孤單地懸浮在漆黑的宇宙中。而現在,這艘無人探測器已經離開太陽係,向更遙遠的未知前進。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太空將走向何處,但至少,人類在這件事上,努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