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出差的原因去了趟橫店,一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的小鄉鎮。
讓我感到震驚的除了魔幻的橫店影視城,還有一件小事:我在大巴上坐車的時候,司機告訴我,明年從義烏到東陽再到橫店,將會實現輕軌通車。
這條金義東輕軌線已經開始試運行,全線將設置金華站、金華南站、義烏站、橫店站,形成一條縣域之間的聯絡線。
在司機憂愁的和我說大巴生意在長三角都快要做不下去的時候。
我感受到的卻是,在很多城市的地級市未必都通了高鐵的情況下:現在的長三角快被軌交連成一個城市了。
長三角現有鋪設的軌交,已經形成了一張精密的網。
長三角的高鐵裏程大概有 4200 公裏,占據全國高鐵網絡的六分之一,數量穩居全國第一。
從地理位置上看,長三角 41 個地級市,除了四麵環海的舟山,早在 2018 年全部實現高鐵覆蓋。不僅如此,全國通高鐵排名前三的縣城是昆山、義烏和宜興,都在長三角。
目前長三角地級市之間的通勤時間有多快速,根據中國鐵路 12306 網站提供的信息,我們繪製了一張長三角地級市高鐵網絡圖。
(數據來源:中國鐵路 12306)
可以看到,浙江、江蘇、安徽省內高鐵實現了 2 小時覆蓋,相鄰地級市最長乘坐高鐵 1 小時,最短 12 分鍾。
今年,蘇滬浙皖文旅部門還共同策劃了一個《長三角高鐵遊》,從上海高鐵出發 1 小時以內就到達的城市就有 9 個。
從上海出發到蘇州、無錫、杭州,甚至比從上海浦東到浦西花費的時間還要短。
因為人員流通的數量多,長三角城市之間高鐵車次也超級多。
以上海出發為例,到杭州、蘇州、南京、無錫等各大核心城市,均有 100+ 以上的班次,頻次高且多,平均十幾分鍾。
南京到上海最快 4 分鍾就有一趟列車,這和我們平時坐地鐵通勤的頻次沒什麽不同。
最早一班是早上 6 點前的,高鐵的發車時間甚至早於市區地鐵。
不僅上海,長三角任意兩個城市之間的高鐵班次也非常頻繁,如南京—杭州、南京—蘇州、每天來往班次都在 100+ 趟以上,差不多十來分鍾就有一趟。
站點多、時間短、班次多 ... 每天有上百趟高鐵班次來回穿梭,在長三角,從一座城市出發到另一座城市,出門坐高鐵就和坐地鐵一樣便捷。
因為網絡密集,甚至形成了環線模式。
能夠覆蓋如此之廣的高鐵站點,加上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還有頻率如此之多的車次,長三角的軌交網絡確實已經形成了一張極其精密的網。
而目前這張網,還交織形成了三節環線,也可以稱為長三角高鐵環線的內環線、中環線、和外環線。
內環線圍繞上海虹橋樞紐、南通站、南通西站、蘇州北站、嘉興南站,最後又回到上海浦東樞紐,這條環線把上海、南通、蘇州、嘉興聯係在一起。
中環線圍繞浙江杭州、紹興、寧波、南京、淮安、鹽城,外環線延伸的範圍更廣,把蘇北、安徽、浙江沿海的幾個城市也囊括在內了。
不僅城市間的大環線,還有城市內的小環線。
長三角地區將會建設首條環線高鐵,線路剛好呈現一個環形,這條環線始發站和終點站一樣,從合肥出發到合肥結束。
當線路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可言,城市之間的交通以更快更緊密的方式進行聯結。
可以想象一個畫麵,未來軌交上的江蘇、軌交上的浙江、軌交上的安徽、軌交上的上海、軌交上的南京、合肥、義烏 ... 如果都能形成組團,甚至形成多條環線。
那麽,由這些大大小小的環線,組成了真正意義上軌道上的長三角。
即便發達如此,長三角軌交還在繼續查缺補漏。
最近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這份文件指明了 2025 年長三角新建高鐵的格局:多層次的深度融合。
首先規劃設置了總體目標:至 2025 年,長三角地區軌道交通總裏程達到 2.2 萬公裏以上,新增裏程超過 8000 公裏。
高速鐵路通達地級以上城市,鐵路聯通全部城區常住人口 20 萬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服務覆蓋 80%的城區,常住人ロ5 萬以上的城鎮。
也就是說,未來將會有更多像橫店一樣的小城鎮,擁有屬於自己的高鐵站,把自己融入成為長三角城市群路網的一部分。
2025 年,在長三角地區會是一張更為精密的軌交網,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多層次和零換乘。
就像大樹要有主枝幹,也要有小樹葉,對於一個城市群來說,軌交的建設要有層次之分,開枝散葉。
所謂的多層次軌道交通,就是這些不同的軌交相結合,服務於不同的旅客,具體來說:
幹線鐵路:依托國家鐵路,服務中長途客貨運輸 + 部分短途城際的客;
城際鐵路:服務區域節點城市之間的客流;
市域鐵路:服務城市中心城區和周邊城鎮的通勤客流;
城市軌交:服務中心城區的通勤客流。
同時在長三角軌交體係內,布局了三種層次的重點樞紐。
多層次的軌交,才會讓張網的密度越來越大。
所以,未來長三角到相鄰城市以及省會城市的通勤時間為3 小時;
長三角內部相鄰大城市之間通勤時間為1-1.5 小時;
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寧波都市圈內0.5-1 小時;
城市內重要樞紐間為 0.5 小時。
在以往我們的認知裏,鐵路是鐵路,地鐵是地鐵,但是在長三角多層次軌交交通規劃裏,還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零換乘。
說白了就是打通那些因為軌交路網還沒鋪設完全形成的斷頭路,我們從哪裏出發,都可以通過它們到達下一站,甚至可以原地換乘。
這裏借用巧克麗麗做的一張圖來展示。
比如從環滬城市出發,你可以去到大部分的縣城、人口密集的鄉鎮,來到上海便可以無縫鏈接地鐵,通往上海市區的每一個角落。
然後從另一個高鐵站出發,又可以去到不同方向的長三角其他城市。
比如嘉閔線的北延伸線向北直達太倉鐵路樞紐站,與蘇錫常城際鐵路等銜接貫通。
這不僅是上海和太倉,把蘇州、無錫、常州三大地級市、昆山太倉兩個縣級市與上海虹橋、無錫碩放、常州奔牛三個機場聯成一條線。
通過這條嘉閔線北延伸線,也讓蘇錫常成為長三角最先實現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多層次軌交融合的地區之一。
在這份《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中,將要建設項目有 63 項,其中幹線鐵路 24 項,城際鐵路 9 項,市域鐵路 30 項,總投資達到 1.36 萬億。
未來這種 "地鐵 + 市域鐵路 + 高鐵" 多層次的軌交網絡構成,不僅會在上海實現,還會在長三角更多其他城市裏出現。
這是長三角軌交為什麽可以把多個城市連成一個超大城市的原因。
它把不同層次和類型的軌交連成了全國最大的交通網絡,行成更多的不同出行模式的組合,去到更多的地方。
不僅織好了網,長三角軌交出行的便捷程度,已經和同城無異。
2012 年長三角高鐵網首先進入了全麵無紙化的時代,2019 年長三角鐵路所有高鐵線路和 160 個動車組停靠車站實現電子客票應用,隨買隨走。
長三角是我國第一個所有高鐵站都實現刷身份證,無需取票便可通行的城市群,大大提高了城市之間的出行便捷度。
不僅如此,目前長三角有 10 座城市的地鐵已經實現了一碼通行。分別是: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徐州、無錫、常州。
在這些城市裏乘坐地鐵,使用本地城市軌道的官方 APP 便可以一碼通十城,同樣也是所有城市群之首。
再結合未來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的全麵落實,未來在這座經濟體量最大,人口流動最多,軌交網絡鋪設最密集的城市圈裏。
首先高鐵班次很多,比地鐵還多;其次通勤時間最多不過 3 小時,大部分城市 1.5 小時便可以到達,且長三角軌交的票價也多百元上下,甚至更低。
那麽,你在任何兩座城市之間往返乘坐高鐵、動車、火車、地鐵,就像是一座城市裏坐地鐵一樣,沒有阻礙,高效且方便。
城市群時代的到來,比拚的是一條條互聯互通的軌交網絡。
長三角是真的通過軌交把城市變成了城市群,未來還要變成一個精密運轉的超大城市。
不僅是對於上海,乃至任何一個小縣城,甚至小鄉鎮,都能受益於長三角多層次的交通網絡。
當整個城市群的互通變得越來越高效,一體化也就真正實現了。